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矫治恒前牙反(牙合)的方法。方法:将50例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分为两组,用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矫治,观察解除反(牙合)所需的时间。结果: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组疗程明显短于活动矫治组。结论:对于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可以用固定矫治器联合下颌(牙合)垫、颏兜矫治,缩短疗程,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配戴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水平及其他唾液指标,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0名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隐形矫治器组患者[n=40,(20.4±1.7)岁]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固定矫治器组患者[n=40,(21.3±1.7)岁]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正畸治疗开始前(t0)、正畸治疗第3个月(t1)和正畸治疗第6个月(t2)分别评估牙菌斑指数、唾液缓冲能力、唾液流量以及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水平。结果 隐形矫治器组患者的菌斑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维持在0级,而固定矫治器组患者的菌斑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在t2时,37.5%的固定矫治器组患者出现变形链球菌水平的增加及乳杆菌水平的增加(均P<0.05)。结论 与固定矫治器组相比,隐形矫治器治疗的受试者在治疗6个月后唾液微生物数量较低。不同矫治器类型治疗时必须采用不同的菌斑及微生物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龈下菌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0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疗的112例牙周病患者,根据矫治器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固定矫治器,n=54)和实验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n=58)。对比两组牙周健康指标、龈下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矫治10个月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矫治10个月后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塞斯坦氏菌(Tf)和中间型普里沃菌(Pi)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0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0个月后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 d、7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升高后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改善牙周健康指标、龈下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调阅2010-2013年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病历资料,选择病历资料完整且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正畸病人病历44例进行分析,实验组22例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对照组22例为单纯直丝弓治疗组。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分析,对治疗时间及辅助支抗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完成时,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和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的前牙覆合覆盖均减少,上切牙切缘均向远中移动,上下磨牙均伸长,前下面高度均增加,两组治疗结束后硬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与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相比,治疗时间短,使用辅助支抗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是临床上一种速度快,费用低,效果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阻板矫治器基础上使用钕铁硼永磁体矫治Angle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15例替牙及恒牙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9-13岁,平均11.25岁。在双阻板矫治器的上下阻板安放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矫治过程中磁块间距的增加说明疗效,间距加1mm以上考虑加力。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Ao—Bo距,NA—PA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力双阻板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矫形装置的缺点,从而能获得持续的矫形力,磁力调整易于控制,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7.
固定矫治器对牙周指数及龈下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5例口腔卫生良好、牙周组织健康的正畸患者的90个牙位点,在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前进行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等临床牙周指数及龈下细菌的检测;根据患者上下颌牙齿错位畸形严重程度进行单颌牙齿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作为实验组,以暂不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的对颌牙齿作为对照组,在患者4周、8周复诊时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齿的临床牙周指数与对照组及戴用矫治器前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龈下细菌构成及比例亦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研究表明,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如能认真保持口腔卫生,对牙周组织健康不会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夏璐  史衍辉  赵堂民  兰赟 《生物磁学》2011,(11):2156-2158
目的:探讨安氏11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中GMD矫治器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选择36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病例,主要表现为以乳磨牙早失形成的磨牙近移或上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的非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GMD推磨牙装置远移磨牙开辟后牙间隙。结果:36倒患者中除1例因上切牙唇倾致患者对面形不满意而改行拔牙矫治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第一磨牙平均远移5.6mm,远移到位平均4—5个月。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GMD装置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磨牙向后的矫治器,但要掌握好适应症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探讨2%氟化钠对正畸患者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正畸儿童,分为两组,试验组涂布2%氟化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1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结果: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戴用后1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应用2%氟化钠可明显抑制正畸患者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对正畸儿童牙面菌斑中细菌总数和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以及牙菌斑内原位pH的改变。方法选择42例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儿童,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用复方茶多酚含漱液漱口,对照组用蒸馏水漱口。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1月采集上下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同时测定牙菌斑原位pH。结果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牙菌斑原位pH较戴用前降低(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戴用后1个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牙菌斑原位pH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牙菌斑原位pH较戴用前降低,应用茶多酚含漱液可明显抑制正畸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EarWell耳矫治器对新生儿耳廓畸形的效果及其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共78耳)耳廓畸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将年龄≤7 d的16例(21耳)患儿分为A组,8-14 d的21例(26耳)分为B组,15-28 d的23(31耳)分为C组,对所有患儿采取EarWell耳矫治器治疗,对比不同组别患儿新生儿耳廓畸形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和矫治时间。通过复查随访评价患儿预后情况,将48例(60耳)预后良好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将12例(18耳)预后不良的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相关资料。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EarWell耳矫治器对新生儿耳廓畸形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A组(100.00 %)高于B组(88.46 %)与C组(64.52 %)(P<0.05);A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B组为15.38 %,C组为19.35 %,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性别、畸形部位对比无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外耳道闭锁分级以及容貌耳长差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为新生儿耳廓畸形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arWell耳矫治器对于新生儿耳廓畸形矫治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年龄越小矫治效果越好。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为耳廓畸形新生儿的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针对此类患儿需采取一定预防措施,预防预后不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非拔牙矫治中GMD矫治器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选择36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病例,主要表现为以乳磨牙早失形成的磨牙近移或上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的非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GMD推磨牙装置远移磨牙开辟后牙间隙。结果:36例患者中除1例因上切牙唇倾致患者对面形不满意而改行拔牙矫治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第一磨牙平均远移5.6mm,远移到位平均4-5个月。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GMD装置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磨牙向后的矫治器,但要掌握好适应症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钕铁硼永磁体与双阻板矫治器矫治Angle Ⅲ类错(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阻板矫治器基础上使用钕铁硼永磁体矫治Angle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15例替牙及恒牙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9-13岁,平均11-25岁.在双阻板矫治器的上下阻板安放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矫治过程中磁块间距的增加说明疗效,间距加1mm以上考虑加力.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Ao-Bo距,NA-PA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力双阻板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矫形装置的缺点,从而能获得持续的矫形力,磁力调整易于控制,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III类错??上下颌骨发育及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儿2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比较矫正前1个月和佩戴矫治器6个月后患儿软组织变化情况,评价患儿外貌改善情况;同时比较矫治前后患儿头颅侧位片指标差异,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患儿面凸角由负变正,全面凸角显著减少,上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但下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NA、ANB、Wits值、FMA、SND、SN-MP、SN-PP都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侧貌,促进患儿上颌发育,改变下颌骨生长方向,并使两者变得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6.
韦玲 《蛇志》2014,(2):220-222
<正>功能矫治器大概可分为四大类[1],Activator是其中之一。Activator也称肌激动器,是由瑞典人Andresen在1908年发明的[2]。Activator功能矫治器主要针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矫治AngleⅡ类1分类效果明显,通过建立新的"功能型"即安氏Ⅰ型,磨牙至中性咬合,使颌骨的矢状关系及垂直关系得到改善。Activator还可用于AngleⅡ类2分类、AngleⅢ类以及开牙合畸形,但不适于AngleⅠ类牙列拥挤及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已佩带固定矫治器6个月的患者采用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提取液制成的含漱液含漱治疗,探讨治疗前后牙周指数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记录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检测含漱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情况,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和检出率。结果(1)试验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试验组G^-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梭杆菌、拟杆菌的检出量以及BPAR的检出率治疗后均有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链球菌的检出量有所上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矫治患者带环牙牙龈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颊侧优于舌侧;对龈下菌斑中梭杆菌、拟杆菌、BPAR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有益菌中的血链球菌有扶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银屑病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经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功率3.5-5mw,每日照射一次,每次1小时,10次一疗程,同时伴用vitc2givq.d及鼻吸氧,二疗程间休息4-7天,经5-35次治疗,近期疗效:近期痊愈5例(23.81%),显效6例(28.57%),好转10例(47.62%),总有效率100%,复发1例(4.76%)。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PCR-DGGE方法探讨戴用牙齿固定矫治器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从20例健康的牙齿正常个体和30例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的唾液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获取口腔菌群的分子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性和多样性的分析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可明确将正常个体和正畸患者分成2个簇,且正畸患者口腔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口腔链球菌数量明显减少,假单胞菌成为优势菌型。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能改变口腔菌群分布,引起口腔中有益菌的减少,促使致病菌增长,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年人个别牙缺失伴错[牙合]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校正错牙合后,修复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对16例成年人个别牙缺失致前牙散在间隙或伴有反[牙合]夸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修复前正畸治疗。结果:16例成年人个别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经过修复前正畸治疗后。再进行牙列缺损修复治疗,获得了令患者较为满意的疗效,外貌也得到了改善。结论:通过正畸、修复相结合的口腔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使便利体获得更加完善的口腔功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