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NLRP6炎症小体作为炎症反应的核心识别环节,由PRRs、ASC、Caspase三部分组成,可激活下游IL-1β、IL-18等炎症分子。肠道微生态主要由肠道内结构复杂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的代谢物和肠道黏膜屏障组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生命功能,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LRP6炎症小体广泛分布于肠道组织中,可识别肠道内多种危险信号,进而与众多下游信号通路关联,调控肠道内微生物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从而调控疾病进展。此外,肠道微生物菌群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激活NLRP6炎症小体,也可通过肠-肝循环刺激肝脏内NLRP6炎症小体,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基于NLRP6炎症小体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靶向NLRP6炎症小体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成为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文章就NLRP6炎症小体的组成、分布与激活,NLRP6炎症小体与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肠道黏膜屏障相互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提供更多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与肠道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胃肠道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营养、免疫等方面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间存在密切的交流和互作机制,尽管肠道共生菌具有定植抑制效应,但肠道微生物也可通过其特定组分刺激免疫细胞如Tregs细胞、Th17细胞的分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影响机体健康。宿主免疫系统可通过分泌多种免疫效应因子如MUC、sIgA、ITF、RegIIIγ、α-防御素等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和组成,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本文综述了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深入探讨了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动物肠道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是共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通过保护肠上皮屏障的完整性来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并通过影响肠道免疫细胞的分化调节免疫系统。作为肠道微生物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一类重要代谢物,SCFAs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或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调节肠道免疫细胞功能与分化,在宿主的健康和免疫介导的疾病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SCFAs的来源、运输和信号转导,以及SCFAs对免疫细胞、免疫屏障及肠道疾病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展开综述,并重点介绍了SCFAs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慕春龙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3,53(10):1018-1024
摘要:肠道内环境是宿主和肠道微生物菌群互作的结果,肠道菌群一方面通过抗原物质调节肠道组织的免疫稳定,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参与糖、脂、蛋白质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调控细菌营养代谢、群体结构和肠道组织的营养吸收等。microRNA是宿主细胞内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因子,肠道微生物菌群不仅调控宿主mRNA的转录,同时也影响某些基因的转录后修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肠道组织互作,调节肠上皮组织内某些参与炎症应答和屏障功能的microRNA 的表达。本文介绍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的基本内容,对microRNA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和肠道健康中的调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非特异性反应,可对全身各个系统产生影响。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机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应激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肠道免疫功能、胃肠道运动功能等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本文就应激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亦是共生微生物群的主要寄居场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如免疫和内分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功能紊乱与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多糖具有肠道功能调节作用,包括通过作用于肠道黏膜 参与机体免疫过程、保护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及刺激肠道内分泌。从伴随疾病过程中的肠道功能紊乱的角度, 对多糖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9.
肠道屏障是脑-肠道交互作用的晴雨表。健全的肠道屏障对于维系肠道内微生态,抵御外源性病原体的侵入至关重要。焦虑抑郁症能够损害肠道屏障,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屏障损伤引起肠道渗透性升高,肠腔细菌移位,促使外源性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启动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脑神经的损伤是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肠道屏障损伤还会破坏原有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不仅进一步损伤肠道屏障,还影响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形成的另一因素。此综述依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从肠道屏障损伤的角度阐述了焦虑抑郁症触发退行性神经症的机制,强调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在预防退行性神经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曌曦  音建华  汪海峰 《微生物学报》2018,58(11):1970-1978
肠道内栖息着数量庞大且复杂的微生物菌群,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微环境,菌群在调节宿主肠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细菌间通过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本文综述了QS系统组成、信号转导机制及AI-2/LuxS系统对肠道生物膜形成的调控,介绍了乳酸菌AI-2/LuxSQS系统及其在调控生物膜形成上的作用。通过肠道乳酸菌QS与生物膜形成综述分析,旨在为肠道屏障功能和健康调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诸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相当程度上介导了机体的代谢健康和疾病风险。Akkermansia muciniphila(A. muciniphila)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微生物,于2004年首次被发现。在肥胖、糖尿病和肿瘤等代谢及炎症性疾病患者体内A. muciniphila的含量显著降低,增加肠道中的该菌可有效改善疾病状况,作用机制可能与A. muciniphila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微生物移位,降低系统炎症等相关。因此,本文就A. muciniphila与疾病的相关性、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下一代益生菌的潜力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菌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认为由易感人群免疫反应紊乱所致,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诊断水平的提升,UC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参与信号转导、保护肠黏膜屏障和营养代谢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紊乱及微生态的失衡在炎症的形成及发展、免疫应激及稳态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UC关系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基于肠道菌群以及其代谢产物的UC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是空气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肠道。研究证实颗粒物进入肠道能够增加肠上皮的通透性,降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也可被代谢为有毒产物进一步引起肠道损伤。颗粒物还能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目前认为微生物群和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颗粒物引发的肠道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多系统的健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空气颗粒物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肠道损伤及其引起的肠道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阐明空气颗粒物进入肠道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为治理空气污染进而改善人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道黏膜受损及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肠道屏障功能依赖于肠黏膜上皮屏障,肠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的平衡。一些常见肠道疾病是通过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其病理和生理的变化而发病。本文就肠道黏膜的受损及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吸收场所,也是大量微生物生存的家园。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其多种生理功能离不开复杂多变的肠道菌群和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等)的参与。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除参与维持人体肠道黏膜免疫屏障、调节体液及电解质平衡以及为肠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外,还与肠道动力调节有关。本文就短链脂肪酸在肠道动力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短链脂肪酸与肠道的互作关系,维持肠道的机械屏障,从而为探索肠道相关动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有研究报道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现一系列肠道变化,并有学者用"肠-肾轴"理论阐述肾脏病中肠道的变化以及疾病过程中肾脏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方法。本文根据"肠-肾轴"理论,综述了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肠道出现的变化,如肠内代谢物异常、肠道损伤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以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的异常变化为治疗切入点,总结了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在调节肠道功能、修复肠道屏障、纠正肠道代谢物异常等方面具有的显著疗效,为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减少并发症等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丽薇  耿倩  郑国华 《微生物学报》2024,64(5):1364-1377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肌肉骨骼系统性疾病的发病与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调节大脑神经或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反之,肠道、大脑或肌肉骨骼系统也可通过炎症、代谢或线粒体通路作用于肠道系统,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形成肠道菌群与肠-脑、肠-肌、 肠-脑-肌之间的双向信号交流机制,从而影响机体健康。因此,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代谢产物、肠道通透性和免疫-神经通路建立起肠-脑-肌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和改善肌肉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乐康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7例,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护肝对症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常乐康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常乐康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中梭菌属I簇和XI簇及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显著升高,而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水平显著下降,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常乐康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阻止乙肝肝硬化病情进展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动物肠道菌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平衡系统,在维持胃肠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营养、屏障和免疫等功能,其科研价值极大。本文就分析动物肠道菌群结构所采用的传统纯培养法、ERIC-PCR分子杂交技术、16SrDNA分子测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宏基因组学技术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选择有效合理的分析方法,研究各种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分布、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缓解肠道菌群失调是治疗UC的新策略。其中,在临床上应用益生菌(Probiotics)防治UC,实验研究显示其可能是通过生物拮抗作用、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等机制参与防治UC。就常见益生菌、益生菌治疗UC的机制以及其疗效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