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骨骼肌良好的再生能力是由于肌卫星细胞的存在,然而肌卫星细胞的数量仅占骨骼肌细胞数量的1%~ 5%,当肌肉损伤时,仅依靠这些卫星细胞还不足以促进骨骼肌修复与再生,并且这种再生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减,并不能修复损伤严重的骨骼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因其多向分化潜能,旁分泌潜能,免疫调节能力及容易获取等特点广泛用于损伤骨骼肌的修复与再生。但在某种程度上,仅仅采用BMSC治疗损伤的骨骼肌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大量研究采用药物、生物材料、细胞及细胞因子对BMSC进行预处理不仅可改善它的移植率,还可显著促进其向骨骼肌分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掘骨骼肌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肌分化潜能以促进骨骼肌的修复。因此,本篇综述旨在概括BMSC成肌分化在骨骼肌再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肌卫星细胞在失重肌萎缩中的可塑性变化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生长发育和出生后骨骼肌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关肌萎缩中肌卫星细胞的可塑性变化、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尾悬吊模拟失重效应诱导失重肌萎缩,动态分析了失重肌萎缩发生过程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肌卫星细胞数量和增殖、分化潜能可塑性的改变,发现在失重肌萎缩过程中,处于安静状态的肌卫星细胞显著增多、激活增殖的肌卫星细胞显著减少,而具有成肌分化潜能的肌卫星细胞有持续减少趋势.此外,在失重肌萎缩比目鱼肌单根肌纤维移出的体外培养中,证明了失重肌萎缩肌纤维肌卫星细胞可塑性降低的特征性变化.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Smad3基因敲除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在失重肌萎缩中肌卫星细胞可塑性的差异性变化,揭示了Smad3在调控失重肌萎缩肌卫星细胞可塑性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肌卫星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XP  Fan M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2):136-139
骨骼肌中的卫星细胞,长期以来就被认为是出生后骨骼肌生长、修复和维持的单能成肌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卫星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同起源于胚胎血管祖细胞,且成年骨骼肌中存在多能干细胞,这些肌源多能干细胞在适当的微环境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这将为治疗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临床退行性疾病提供自体干细胞的新来源。本文对肌卫星细胞的起源、增殖和成肌分化的分子调节机制,以及肌卫星细胞的多能干细胞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肌筋膜放松术对慢性颈部疼痛的疗效,本研究选取了50位慢性颈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放松术组(观察组)与持续静态牵引术组(对照组),每组各25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肌肉压痛阈值、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发现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恐惧回避信念在治疗后皆显著改善(p0.05),肌肉压痛阈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持续静态牵引组在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障碍状况上有显著改善(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的改变量显著大于持续静态牵引术(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肌筋膜放松术可立即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且效果显著优于持续静态牵引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肌筋膜放松术对慢性颈部疼痛的疗效,本研究选取了50位慢性颈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放松术组(观察组)与持续静态牵引术组(对照组),每组各25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肌肉压痛阈值、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发现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恐惧回避信念在治疗后皆显著改善(p0.05),肌肉压痛阈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持续静态牵引组在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障碍状况上有显著改善(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的改变量显著大于持续静态牵引术(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肌筋膜放松术可立即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且效果显著优于持续静态牵引术。  相似文献   

6.
肌源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证实肌肉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的一个储存库。研究者认为骨骼肌中至少有两种干细胞: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和肌源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 MDSCs),并且使用几种方法从肌肉中分离获得不同类群的MDSCs。研究发现分离这些细胞的方法影响干细胞的特征。本文对MDSCs的行为、生物学特征、分离、分化及其在治疗组织器官修复和再生中应用的可能性等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7.
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包括炎症反应期、修复期、组织重塑期三个阶段。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和骨骼肌伤后的修复有着密切的关系。骨骼肌损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形式,调控肌卫星细胞功能,从而影响损伤骨骼肌的再生。其机制研究表明,HGF可能通过与其受体c-met结合,启动相关信号途径,参与骨骼肌卫星细胞激活、增殖、分化和迁移,从而影响骨骼肌再生进程。  相似文献   

8.
骨骼肌卫星细胞是一种肌源性干细胞, 在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及肌肉损伤修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肌卫星细胞通过增殖、分化融合肌纤维形成新的肌核从而导致骨骼肌纤维的肥大以及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相互转化, 进而影响肉品质的形成。文章从肌纤维的发育与肉品质形成、卫星细胞分化与肌纤维特征的相关性等方面, 对卫星细胞的Notch等经典遗传信号通路和miRNA等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干细胞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潜在能力。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膀胱损伤方面已成为研究重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治疗膀胱损伤已取得瞩目的研究成果。干细胞对阴茎勃起神经和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起着修复保护作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谱系细胞转化的能力来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干细胞移植为泌尿系统的神经肌肉疾病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认为不可修复的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结构修复和组织重建成为可能。干细胞包括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narrow mesenchymal stem,BMSCs)和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MDSCs)等。组织工程学是一类交叉学科,主要包括综合细胞培养、材料构建和细胞种植等。组织工程技术为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了一条修复乃至重建受损脏器的新思路。本文就利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膀胱缺损、压力性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泌尿系疾病的组织工程修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生物材料作为移植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在应用生物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各个方面的性能,如生物兼容性、力学强度、可塑性等。材料的可降解性也是骨修复材料不得不考虑的方面。既往研究表明,生物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式进行降解。在材料的生物降解过程中,经细胞途径降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降解途径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破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所分泌的生物活性氧、酶、酸性代谢物等作用机制进行。认识细胞作用对生物材料的降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精准设计、制造更合理的骨修复材料,既利于材料植入时的初始稳定,也可以符合材料降解与新骨形成的匹配,促进骨再生和骨修复。  相似文献   

11.
肌卫星细胞激活和补给的分子调控与肌肉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C)作为生肌干细胞,参与司控生后骨骼肌的生长、修复和维持等重要过程.综述了NO-HGF,Myostatin,Notch等重要信号分子及卫星细胞自身的特殊微环境对SC激活和补给的分子调控机制,希冀将来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克服目前临床中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各种骨骼肌疾病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介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端粒酶能延伸将染色体末端因线性复制而致短缺的端粒DNA,因它有逆转录酶的作用,含有与端粒DNA富GT单链互补的RNA作为延伸的模板。高等动物如小鼠、人中,端粒酶活性存在于生殖细胞、永生培养细胞及恶性肿瘤等细胞,它们均具永生性;而很少在一般体细胞内测知,后者因端粒逐代缩短而最终死亡。它还能修复染色体断端,维持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的生存、生长与寿命密切相关。其特性被利用以开发恶性肿瘤的诊治,及对老年病病因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外力作为信号诱导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与力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种类的细胞都响应力信号,人们将这些细胞称为力效应细胞(mechanocyte).应力可引起细胞在基因水平或表达水平的调控,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是力学敏感因子.对骨骼肌的长期拉伸实验发现,IGF-Ⅰ不仅表达量受到拉伸刺激的调控,而且存在多种变异体形式,其中一种对力刺激敏感,只在拉伸作用下产生,命名为力生长因子(mechano growth factor,MGF).进一步研究发现,MGF能激活卫星细胞、促进成肌细胞增殖,在治疗肌损失、预防心肌损伤和修复神经损伤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机械拉伸也可以使成骨细胞表达MGF,研究表明,对成骨细胞施加应变为15%的周期性拉伸刺激,细胞的IGFⅠ表达量增加,同时表达MGF剪接变异体.对MGF的深入研究可望在疾病治疗和组织工程修复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凝胶联合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科学依据.方法:将磷酸钙骨水泥作为对照组,纤维蛋白凝胶和磷酸钙骨水泥作为复合支架材料研究组,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两组材料分别与BMSC细胞系共同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两种材料均有类似的细胞粘附、伸展.细胞在磷酸钙骨纤维蛋白凝胶复合材料上粘附比在磷酸钙材料上粘附多,细胞伸出较多丝样伪足与孔隙的边缘连接,数量大为增加,连接成片,相互拥挤,有大量基质形成.MTT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与磷酸钙骨材料上的细胞ALP比较,磷酸钙骨/纤维蛋白凝胶复合材料ALP明显增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的兔BMSCs体外扩增快,取材容易,在成骨诱导下能分化为成骨细胞,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且纤维蛋白凝胶联合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是很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肿瘤及创伤等疾患引起的骨缺损修复问题一直来都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倍受医学界的关注.本论文研究用纤维蛋白凝胶联合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的方法修复骨缺损,会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为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纯钛、钛合金、钴铬合金和镍铬合金四种非贵金属口腔修复材料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应用口腔修复材料制备材料浸提液处理培养L-929细胞,采用AnnexinV-FITC试剂盒比较细胞凋亡水平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纯钛与钛合金诱导L-929细胞凋亡的水平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钴铬合金和镍铬合金材料浸提液可引起L-929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纯钛与钛合金材料对口腔黏膜细胞的毒性作用相较钴铬合金和镍铬合金材料低,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骨骼肌卫星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骼肌卫星细胞是位于肌细胞膜和基膜之间的具有增殖和分化潜力的生肌干细胞,对于出生后骨骼肌的生长、再生修复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对卫星细胞的含量与分布、细胞标志、可塑性和不均一性等生物学特性做了综述,最后展望了卫星细胞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应用颞肌筋膜包裹自体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或耳屏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17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及副鼻窦CT检查,术中分别采用颞肌筋膜包裹自体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或带软骨膜的自体耳屏软骨,形成骨性支架,修补鼻中隔穿孔。术后均予抗生素抗感染,并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涂抹创面,促进周边黏膜向穿孔处生长。结果:17例患者均一次修复成功,术后1~2月穿孔处被黏膜完全覆盖,鼻中隔正常解剖结构得以恢复,随访1~3年无再次穿孔,鼻中隔穿孔产生的临床症状术后改善明显。结论:鼻内镜下应用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或耳屏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安全、有效、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评价一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按照国标GB16886.5-1997,医药行业标准YY/T0268-2001、YY/T0279-1995、以及YY/T 0244-1996所规定的方法对本院材料科新研制的复合树脂粘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短期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粘膜刺激实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此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无细胞毒性,无短期全身毒性,对口腔黏膜无刺激。结论:此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以进行进一步安全性检测。  相似文献   

19.
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成骨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胶原膜(含87.5 mg I型胶原蛋白)为载体, 复合3.5 mg rhBMP-2(人基因重组骨形成蛋白-2), 制备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复合材料首先在兔背阔肌中埋置, 预构新生骨组织, 并采用ALP染色、Von Kossa染色和HE染色等观察复合材料的成骨过程和组织形态。然后将形成的新骨组织游离移植修复自体下颌骨体部洞穿性缺损; 并设以胶原为载体的rhBMP-2复合骨修复材料直接修复为对照组, 骨缺损不修复组为空白组。采用X线、抗压强度、硬组织切片、四环素荧光染色、骨形态计量检查, 观察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质量和效果。结果表明, 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在兔背阔肌中4~6周成骨, 胶原材料于3~5周降解; 成骨过程为是以软骨成骨为主的方式, 新骨形态为编织骨, 可见明显的微血管分布; 游离移植修复自体下颌骨缺损, 6周缺损区为骨性愈合, 与对照组在抗压强度(P = 0.041)、新骨量(P = 0.034)均有显著性差异。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在骨骼肌中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可作为供骨修复一定范围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以胶原膜(含87.5 mg I型胶原蛋白)为载体, 复合3.5 mg rhBMP-2(人基因重组骨形成蛋白-2), 制备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复合材料首先在兔背阔肌中埋置, 预构新生骨组织, 并采用ALP染色、Von Kossa染色和HE染色等观察复合材料的成骨过程和组织形态。然后将形成的新骨组织游离移植修复自体下颌骨体部洞穿性缺损; 并设以胶原为载体的rhBMP-2复合骨修复材料直接修复为对照组, 骨缺损不修复组为空白组。采用X线、抗压强度、硬组织切片、四环素荧光染色、骨形态计量检查, 观察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质量和效果。结果表明, 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在兔背阔肌中4~6周成骨, 胶原材料于3~5周降解; 成骨过程为是以软骨成骨为主的方式, 新骨形态为编织骨, 可见明显的微血管分布; 游离移植修复自体下颌骨缺损, 6周缺损区为骨性愈合, 与对照组在抗压强度(P = 0.041)、新骨量(P = 0.034)均有显著性差异。胶原蛋白/BMP复合材料在骨骼肌中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可作为供骨修复一定范围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