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0.officinalis Wall.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数的1.87%;5级中抗有26份,占总数1.57%。在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有15份抗病材料,占总数的48.4%。选取了8份普通野生稻抗性资源(分别命名为DP1、DP3、DP5、DP9、DP15、DP16、DP17和DP20)与9311杂交,再自交或与9311回交后,分别获得BC1、F1和F2后代。在接种鉴定中发现这些抗性资源的BC1或F1所有植株均对细条病表现感病,说明这8份材料的抗性属于隐性遗传。在DP3与9311杂交的F2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15的比例,说明DP3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野生稻中可以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细条病抗性资源,其中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2.
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与已知的14个抗性基因不等位,结果发现广西药用野生稻与国外药用野生稻的抗性基因(隐性基因)不同。初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抗性基因。在利用方面,通过幼胚离体培养获得绿苗,经多代回交和自交,成功地将CC染色体组中的抗性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获得了BC4F5高世代、异源附加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转化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但是在水稻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抗细菌性条斑病单个主效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将从玉米中克隆的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转入我国2个杂交稻恢复系和2个常规水稻品种。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Rxo1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Rxo1基因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在自交T1代呈现抗感3∶1分离。人工接种实验和病菌的生长曲线表明携带Rxo1的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细条病菌可以产生过敏性抗病反应。上述结果为利用非寄主抗性基因防治该病害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野生稻拥有丰富的抗虫基因资源,导入系是鉴定和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371份小粒野生稻导入系进行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接虫鉴定,分别筛选出了11份抗、72份中抗褐飞虱的材料和7份抗、45份中抗白背飞虱的材料,其中有5份材料兼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是从小粒野生稻中鉴定出抗白背飞虱材料的首次报道。通过对2份抗性导入系材料与感虫亲本杂交构建的F1和F2群体的抗虫鉴定和分析表明:K41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受2对显性抗虫基因通过互补作用所控制;P114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都是由1对主效的隐性基因控制。这些结果必将有利于小粒野生稻抗稻飞虱的基因定位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挖掘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2010年诱发鉴定了41个居群410份材料苗期叶瘟,2011年接种稻瘟病菌(YC25)鉴定了37个居群121份材料穗颈瘟,2012年调查了80个居群2461份材料田间自然状态的抗病性。结果表明:苗期叶瘟抗性鉴定有21份高抗、117份抗病。苗期抗、高抗叶瘟性的138份材料中穗颈瘟鉴定4份高抗和3份抗病,14份表现为田间自然抗病。苗期叶瘟鉴定不抗病或未作此鉴定材料中,4份表现为抗穗颈瘟和田间自然抗病。这些抗性材料来自海口、文昌、万宁、三亚、澄迈、东方等地。本研究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进一步研究和抗稻瘟病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本研究通过杂交和回交结合胚拯救技术获得了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种间杂种及回交后代,调查了杂种与各回交后代的交配率和染色体数目,并运用175对均匀分布的SSR标记对双亲和92份二倍体的BC3F1植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BC1,BC2和BC3的交配率分别为5.58%,0.11%,0.37%和1.62%;杂种染色体数目为36(ABC),回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24~48;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间SSR标记的多态性概率为93.2%;在92份二倍体的BC3F1植株中,小粒野生稻渗入片段的数目、长度、总的大小及其所占全基因组的百分数分别为24.1,17.8,438.4cM和26.2%.同时还评价了杂种和回交后代的部分农艺性状和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这些材料可以用于鉴定来自于小粒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和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为栽培稻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稻瘟病混合菌株对108份高州普通野生稻样本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经过初鉴和复鉴,筛选出抗级为2—3级的抗病样本3份;利用我国稻瘟病菌5个菌群7个生理小种22个菌株对初鉴表现中抗的2份种茎样本B35和C1的各2个F1单株进行苗期抗谱测定,获得全群抗性频率分别达到86.36%和81.82%的材料各1份。本鉴定结果可供高州野生稻资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杂交后代中筛选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抗性的水稻种质。方法:利用苗期接种法对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杂交后代进行表型抗性评价,利用ELISA技术对供试材料进行感病率检测。结果:34份F1个体中,Y37、Y39、Y42和Y45的抗病级别都为高抗,它们的感病率分别为5.7%、5.7%、5.7%和4.3%,表现高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结论:筛选到4个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材料。  相似文献   

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但是在水稻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抗细菌性条斑病单个主效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将从玉米中克隆的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转入我国2个杂交稻恢复系和2个常规水稻品种。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Rxo1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Rxo1基因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在自交T1代呈现抗感3∶1分离。人工接种实验和病菌的生长曲线表明携带Rxo1的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细条病菌可以产生过敏性抗病反应。上述结果为利用非寄主抗性基因防治该病害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知识》1992,29(1):5-7
采用国际水稻所制定的《水稻系统评价标准》,对广西1400多份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筛选鉴定,明确了广西野生稻资源中的药用野生稻绝大多数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具有强的抗性,而普通野生稻则多为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