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乙酰左旋肉碱(ALC)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和脊髓组织结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将55只8~10周SD大鼠随机分为高(300 mg/kg)、中(200 mg/kg)、低剂量(100 mg/kg)药物干预(SCI+ALC)组、损伤(SCI)组和假手术(Sham)组共5组用于行为学评价、MAD和SOD检测、HPLC检测和HE染色。BBB评分和改良Rivlin斜板实验评价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对脊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另外9只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CI组和ALC组,用于TUM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高、中、低剂量SCI+ALC组干预后BBB评分与SCI组比较,其中中、高剂量AL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得以明显改善;Rivlin斜板实验最大倾斜角,SCI+ALC组较SCI组角度明显增加(P< 0.05),其中中、高剂量AL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ALC高剂量组较SCI组,组织结构明显改善,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数量减少,神经细胞核仁部分显示不清。ELISA法检测大鼠损伤节段脊髓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提示,SCI+ALC组较SCI组SOD活力明显增加,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高剂量AL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PLC色谱显示SCI+ALC组新鲜血清样品与ALC标准品溶液在 260 nm处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光谱,而Sham组和SCI组血清样品在该处未出现光谱值,说明SCI+ALC组样品中存在与标准品相同的物质。TUNEL染色显示Sham组可偶见凋亡信号,ALC高剂量组较SCI组细胞凋亡信号明显减少(P< 0.05)。结论:ALC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对受损脊髓组织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已有脊髓压迫建模方式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好模拟慢性发病的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并对其神经功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采用聚氨酯薄膜包裹吸水膨胀性材料聚乙烯醇构建改良慢性膨胀物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行为学运动功能(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评分;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d T-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损伤段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手术后模型组大鼠的BBB评分逐渐降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见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组织损伤反应。TUNEL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的一种改良慢性脊髓压迫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鼠脊髓损伤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脊髓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脊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CI术后3 d、7 d和14 d组。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损伤段脊髓组织中EGFR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蛋白表达情况;并对EGFR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与BBB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神经功能逐步恢复;RT-PCR结果显示EGFR mRNA在假手术组大鼠脊髓中微量表达,SCI术后3 d表达显著升高,随后趋于下降,14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数在损伤后3 d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随后趋于下降,但14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EG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与BBB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6,P<0.05;r=-0.966,P<0.05)。结论EGFR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具有时相分布特点,且与动物行为呈负相关,提示其表达可能阻碍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葛洪亮  贺茂林  李世德 《蛇志》2011,23(2):111-113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5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蛇毒神经生长因子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假手术组(C组),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BBB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 h、1 d、3 d、7 d、14 d)取材,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阳性细胞的表达,来比较分析两组的差异性.结果 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BBB评分A组相对B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和B组均发现凋亡细胞及Caspase-3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Caspase-3表达均为B组〉A组(P〈0.05).结论蛇毒神经生长因子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3表达及细胞凋亡,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5.
弱激光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在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很少.本实验应用Allen's造模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测量穿透功率及组织温度变化筛选出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弱激光照射参数,照射组按照筛选出的参数连续治疗14 d,于术后1、3、7、14、21 d应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并测量空洞面积.结果显示应用筛选出的照射参数(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连续照射14 d,术后21 d照射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照射组(P<0.05),术后7、14、21d照射组脊髓空洞面积显著小于未照射组(P<0.05).结果表明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的弱激光照射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蚕丝蛋白支架(silk fibroin porous scaffolds SFPS)接种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入SD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内,观察BMMSCs-SFPS复合生物支架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贴壁法培养BMMSCs,取第三代对数生长期细胞,采用注射法制备BMMSCs-SFPS复合支架,复合14天进行生物相容性检测.40只SD大鼠复制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后随机分配为四组(n=10):A组BMMSCs-SFPS联合移植、B组单独移植BMMSCs、C组单独移植SFPS、D组为空白对照组,移植后分别于1、2、3、4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和术后4周进行HE染色观察、免疫荧光检测.结果:BMMSCs-SFPS复合支架体外培养14天后,扫描电镜可见BMMSCs附于SFPS支架内表面生长,细胞贴附良好并互有接触.移植入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后4周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脊髓空洞较其余三组小,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A组NF200、Nestin阳性表达高于B、C、D组,A组GFAP表达则明显低于其余三组.A组术后2~4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均高于同期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SPF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复合支架保证BMMSCs的存活数量、能抑制胶质瘢痕.BMMSCS-SFPS复合生物支架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脊髓半切损伤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I-0400脊髓打击器制备脊髓急性打击损伤动物模型。将105只SD健康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CI)、姜黄素组(SCI+CUR),在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后30 min灌胃,以后每天灌胃1次,直到处死为止。SCI+CUR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姜黄素(100 mg/kg)灌胃,Sham组与SCI组同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应用BBB评分评估大鼠术后3d,7 d,14 d,21 d和28 d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分别在术后12 h、1 d、3 d和7 d天取脊髓组织和血液,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免疫组化发检测Bcl-2、Bax及Caspase-3蛋白,Elisa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BBB评分中3 d时SCI+CUR组与SCI组时无明显差异,7 d、14 d、21 d和28 d SCI+CUR组得分高于SCI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NF-κB的表达于脊髓损伤后12 h出现,1 d达高峰,3 d下降。SCI+CUR组中NF-κB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与SCI组出现的时间点相对应,SCI+CUR组少于SCI组;Sham组无明显的Bax及Bcl-2蛋白染色。SCI+CUR组中Caspase-3及Bax染色明显较SCI组减弱,而Bcl-2较SCI组增强。结论:姜黄素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而阻止炎症发生;并通过抑制Bax、Caspase-3的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了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伸长细胞是否可以促进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传导束再生。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脊髓T8全横断模型,移植传代培养的伸长细胞,以未移植脊髓损伤组为对照,观察两组损伤后第12周末BBB评分,损伤平面以下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和横断部位组织学染色结果。结果:第12周末伸长细胞移植组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总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MD=133.2μV,P0.01),峰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MD=0.061ms,P=0.040);第12周末伸长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D=5.0000,P0.01);第12周末脊髓横断部位HE染色显示伸长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较完整。结论:伸长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Rattus norvegicus)脊髓内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 C)表达的影响,探讨NT-3,Trk C在实验性脊髓损伤发病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将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脉冲电针及音乐电针4个组别,每组12只,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两组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不同电针干预,1次/日,20 min/次,空白组及模型组在治疗组治疗时进行抓取束缚,保证处理条件的相同.SCI后14天,通过BBB(Basso-Beattic-Bresnahan)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受损脊髓病理改变及神经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T-3,Trk C在大鼠受损脊髓表达的情况.BBB结果显示,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改善(P0.01),且音乐电针评分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与尼氏染色结果示,经14天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形态均可得到恢复,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损伤脊髓大鼠中NT-3,Trk C经脉冲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较模型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音乐电针对NT-3,Trk C表达的影响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能诱导SCI大鼠脊髓内NT-3及Trk C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功能,且音乐电针较脉冲电针作用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组、美洲大蠊虫粉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TLR4)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构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盐水组与美洲大蠊虫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美洲大蠊虫粉(630 mg/kg)灌胃处理,TLR4抑制剂组给予TLR4抑制剂(3 mg/kg)腹腔注射处理。术后1、3、7、14 d运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神经元数目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炎性因子IL-1、IL-6、IL-10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和NF-κB p65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盐水组BBB评分、神经元数目显著下降,而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盐水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