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从督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2020年5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296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为148例。研究组接受"从督论治"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中医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基底动脉(BA)和大脑双侧(L、R)椎动脉(VA)的血管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粘度-高切(HBV)、全血粘度-低切(L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全血还原粘度(RV)、红细胞刚性指数(IR)、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电泳时间(EE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督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疼痛、眩晕症状,调节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郭水英 《蛇志》1999,11(2):23-24
我科从1995~1998年12月采用蕲蛇酶治疗椎基底动脉性血不足性眩晕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1病例选择(1)发病多在45岁以上中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硬化(或)合并颈椎病(椎动脉型);(2)突然发作TIA症状史;(3)临床表现为发作性...  相似文献   

3.
朱恩 《蛇志》1998,10(2):65-66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临床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恶心、颈肩痛或颈枕痛、呕吐、视物不清等临床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为主治疗160例颈性眩晕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60例中男73例,女87例,最大年龄66岁,...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患病率非常高,临床表现为眩晕、颈头痛、耳鸣、耳聋、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肩背痛、心悸、出汗等,症状不但复杂,而且不典型,患者常同时患耳鼻喉科与神经内科的疾病。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其伴随症状的复杂性和高患病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仍未完全明确,常造成误诊、误治,且尚无一种治疗手段能够彻底治愈此病。手术治疗此病较少,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手法推拿按摩治疗、牵引治疗、针灸及理疗以及中、西医药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等。本文主要对保守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清栓酶治疗眩晕症一例报告南宁市钢铁厂医务所赖丽娟前言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中枢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病因比较复杂,目前临床上并无特殊药物可以使用,常以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笔者试用清栓酶治疗一例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患者疗效满...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盐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7例VBI性眩晕症患者,根据乱数表法,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照组接受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接受盐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眩晕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2.92%)(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左侧/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盐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VBI性眩晕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况,缓解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刺人迎穴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针刺方法,观察组80例采用毫针针刺人迎穴。将两组患者的眩晕改善时间,眩晕持续时间,临床有效率,显效率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平均眩晕改善时间为2.3±1.3天优于对照组的3.7±1.6天(P0.05)。在眩晕平均持续时间、有效率、显效率方面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人迎穴具有改善颈性眩晕的效果,与传统针刺方法疗效相当,而且在眩晕改善时间的方面较传统针法更具优势,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2011年1月-2012年7月期间治疗的60例颈部活动诱发眩晕的患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患者中服药最少者为7剂,最多者为29剂。其中显效53例(88.33%),有效6例(10%),无效1例(1.67%)。对60例患者进行颈椎的X光片复查,颈椎病变基本无改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颈椎病变的治疗并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周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将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科眩晕门诊收治的226例诊断明确的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前庭康复组和前庭康复+前庭电刺激组。前庭康复组行常规前庭康复治疗,前庭康复+前庭电刺激组在药物治疗及前庭康复基础上加用前庭电刺激,即在双侧乳突采取双极直流电刺激,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共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行BBS评分及计时平衡试验时间测定以评判和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2、4、6周BBS评分及计时平衡试验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且B组各时点BBS评分及计时平衡试验时间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前庭电刺激联合前庭康复是较单纯前庭康复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更加有效的方法,其简单、无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为研究相关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和右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CA)致大鼠右侧半脑不完全脑缺血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记录逃避电刺激所需的时间(潜伏期)作为衡量眩晕严重程度的指标,测量造模前后右侧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计算血流量变化率,评价脑供血状况。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地芬尼多和天保宁能够明显缩短大鼠潜伏期(分别缩短61.9%、52.0%,P〈0.01)。2.结扎右侧CCA及SCA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天保宁能明显增加结扎动脉后组织血流量,在结扎后5、10、15、20、25、30 min血流量分别增加92.8%、83.8%、77.3%、77.9%、65.7%、55.8%(P〈0.01)。结论该模型持久稳定,动物脑部缺血明显,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动物眩晕时间及眩晕程度,可有效应用于抗缺血性眩晕药物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罗恒  李杰  陈卫东 《蛇志》2001,13(3):22-23
我科自 1 998年初至 2 0 0 0年 1 0月在临床上按全国蛇毒酶临床应用研究协作组建议的降纤酶治疗方案 ,治疗内耳性眩晕症 2 6例 ,疗效肯定 ,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患者发病 2~ 1 2年 ,最少发作数 2次 ,最多发作数 1 5次 ,均为反复眩晕发作 ,感音性听力减退 ,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聋 ,曾行头颅 CT及颈椎正侧位片检查未见异常。全部病例均符合内耳眩晕症的诊断 [1] 。其中男 1 9例 ,年龄1 9~ 62岁 ,平均 36岁 ;女 7例 ,年龄 32~ 5 8岁 ,平均 44.6岁。1 .2 治疗方法 降纤酶 (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制品研…  相似文献   

12.
哈慈五行针治疗眩晕、偏头痛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的眩晕、偏头痛患各40例,应用哈慈五行针治疗20-40天,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经过统计学处理后结果表明疗前与疗后差异显(P<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以上结果表明哈慈五行针具有明显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眩晕、偏头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眩晕宁颗粒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动脉血流速度、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7月期间接收的360例VB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80)、对照组(n=180),对照组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眩晕宁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动脉血流速度、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4%(152/180);高于对照组的66.11%(119/180)(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丙二醛(MDA)则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眩晕宁颗粒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VBIV,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改善患者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CRL-1730)来建立颈性眩晕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对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后,实施体外压力刺激,建立对细胞的力学加载模型,同时用丹参酮ⅡA对细胞模型干预进行对比研究,检测细胞外液NO、ET,游离钙浓度、内皮损伤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变化。实验表明:与颈性眩晕血瘀对照组相比,该组压力组与加药组细胞形态变化不甚明显,且细胞活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NO、ET含量比值及内皮损伤标志物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性眩晕血瘀低压组与颈性眩晕血瘀高压组相比,低压力刺激干预在减少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含量方面效果更佳,证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效果甚至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颈性眩晕患者数量明显增多。颈性眩晕即由颈部病变导致活动颈部时发生眩晕的临床综合征。而目前机理尚不明确,主流观点为颈椎小关节的退变、颈椎稳定性下降、交感神经的刺激从而导致血管受压狭窄,使得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眩晕。当前治疗方法且尚无统一,百家争鸣。为了加深对颈性眩晕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从解剖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对颈性眩晕进行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逐步加深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可进一步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转变,颈性眩晕发病率高,易反复难治愈且有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赵小鹂 《蛇志》1997,9(4):62-62
抗栓酶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0例观察赵小鹂(贵州省遵义县医院563100)我院1994年至1996年共收治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在常规治疗(抗感染、控制心衰和呼衰)的同时加用蝮蛇抗栓酶,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及分...  相似文献   

17.
清栓酶伍用消心痛治疗肺心病心衰30例疗效观察(摘要)武汉市第八人民医院内1科胡慧君本文报告应用清栓酶伍用消心痛治疗肺心病心衰30例,并以常规药物治疗作对照26例,消心痛每次服10毫克,每日3次,清栓酶0.5u加入10%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滴,...  相似文献   

18.
血液流变学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天津和德国西门子合资产TM—8803型旋转式血液流变仪测定了6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结果表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01,其中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缺血性眩晕关系密切,作为治疗缺血性眩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研究清脑方(Qingnaofang,QNF)对缺血性眩晕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致大鼠右侧半脑不完全脑缺血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QNF 1.04、0.52、0.26 g/kg组,盐酸地芬尼多15 mg/kg组,银杏叶片5.76 mg/kg组以及假手术组,观察QNF对旋转刺激缺血性眩晕大鼠跳台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取材并测定动物缺血侧组织Lac、LDH、SOD、MDA、NO及NOS的含量或活性.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QNF 1.04、0.52、0.26 g/kg组大鼠跳台逃避电击潜伏期分别缩短53.6%(P〈0.01)、33.8%(P〈0.05)、56.5%(P〈0.01).(2)QNF 1.04、0.52、0.26 g/kg均可显著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Lac的含量以及LDH的活力 (P〈0.05,P〈0.01),降低其TNOS及iNOS活力 (P〈0.01);QNF 0.52 g/kg剂量能够明显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SOD活力;QNF 0.52、0.26 g/kg剂量可显著降低其MDA和NO的含量 (P〈0.05,P〈0.01).结论 QNF对缺血性眩晕大鼠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模型动物的眩晕症状,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蝮蛇抗栓酶(清栓酶)伍抗栓丸Ⅲ号治疗脑血栓30例的报告贵州省遵义市人民医院,中国蛇协血栓病防治中心孟昭轩我院于1991年元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脑血栓病例30例,应用蝮蛇抗栓酶伍抗栓丸Ⅲ号治疗脑血栓,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与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