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以整形外科手术为原则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科室26例采用整形外科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患者进行回溯性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术前通过B超、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为手术治疗模式提供帮助,手术方法为肿瘤手术切除同时用邻位皮辩或血管化皮辩移植修复;治疗后经6个月至3年随访,评价疗效效果.结果: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分析表明患者都有一定的改善,其中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61.5%和34.6%.结论:制定完善的诊断和序列治疗方案是保证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整形外科为原则进行手术治疗在外形和功能均可获满意疗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采用恒磁场治疗混合型血管瘤64例基本治愈19例,显效22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治愈显效率64%,总有效率95.3%,对显效41例患中的19例进行随访观察,无效一例复发,其疗效巩固。恒磁场治疗混合型血管瘤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无害、经济、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与临床特征及其治疗(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和癫痫发作,删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MRI是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施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波长为58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体表溃烂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波长为585 nm的脉冲染料激光,对76例(男26例,女50例)体表溃烂型血管瘤(平均瘤体表面积22.1 cm2)患者进行照射治疗,激光能量为5.8 J/cm2~8 J/cm2(平均6.6 J/cm2),间隔4周治疗一次,治疗二次后瘤体无消退者予口服类固醇辅助治疗,类固醇辅助治疗4周无效者再联合干扰素治疗,直至创面愈合和瘤体消失。结果:68例患儿在治疗二次后创面完全愈合,瘤体明显缩小,经一至八次(平均四次)激光治疗后瘤体完全消退,8例患儿辅以类固醇治疗,6例治愈,2例无效后予干扰素联合治疗后瘤体消退,总治愈率100%;经过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儿无溃疡复发和血管瘤再发。结论: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体表溃烂型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和癫痫发作,MRI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MRI是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者施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梁皓 《蛇志》1997,9(2):58-58
眼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中胚叶眼眶肿瘤.我科于1991年~1996年间共诊治眼眶血管瘤2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2例全部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10例,女12例;初诊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50岁,平均25岁;16岁~48岁14例占63.6%.病程最短3周,最长16年,平均2.8年.就诊时第一主诉为一侧眼球突出者20例,视力减退者2例.1.2 眼部检查 ①视力检查:除4例儿童外,均有视力记录,指数~0.09者2例,0.1~0.3者4例,0.4~0.6者8例,0.7~0.9者1例.1.0~1.5者3例.②眼球突出度:两侧相差1mm~2mm3例,3mm~5mm8例,6mm~8mm10例,9mm~11mml例,眼球轴性突出12例,突出井向一侧移位10例.③眼部检查;触及肿物8例,未触及肿物,但眼球回纳有弹性阻力14例;眼睑正常15例,局部隆起并透见紫蓝色者4例,睑闭合不全3例;角膜炎症或斑翳5例.眼底正常15例,异常7例.其中视乳头水肿2例,眼底压痕5例.1.3 治疗 均经B超及CT确诊有占位性病变后手术切除.手术进路:外侧开眶15例.前路开眶5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 PVP)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诊断为椎体血管瘤并在我院进行PVP手术的46例患者,至少6个月术后随访,获取相关的临床数据和资料。对患者在术后疼痛等症状改善,肿瘤复发,Macnab疗效和治疗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有了明显的疼痛改善(P0.05),并在6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评分逐步下降。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肿瘤复发,但无明显症状,未给予特殊处理。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的术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在患者术后6月时,对其Macnab疗效进行分析,其优良率为93.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可以有效的改善疼痛症状,且相对安全,并能实现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鼻内镜手术对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科采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共109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12-60个月,本组109例患者中,应用单纯鼻内镜下治疗的4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术后出现复发,1例失访,复发率为5%;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入路手术的16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复发;2例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手术治疗的恶变内翻乳头状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复发及广泛脑膜侵犯死亡;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手术中的2例恶性黑色素瘤其中1例术前已出现颊部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于术后8个月-1.5年中出现远处转移后死亡.结论:鼻内镜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多种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以及部分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又称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以多发性皮肤血管瘤、肢体静脉曲张、骨及软组织肥大为特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遗传性血管壁间质组织发育异常所致。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手术及介入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治疗并发症。对于婴儿期出现偏侧肢体肥大并血管瘤的患儿应长期随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防止并发症。近年来有报道利用超声进行产前诊断,对及时发现和处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婴儿期KTS,以口腔黏膜血管瘤伴出血、颜面及肢体不对称性肥大为特点,并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CT见侧脑室、三脑室扩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我院自89年以来的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就期MRI表现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认为MRI对此病的检出率及定位正确性有着传统方法及CT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其定性诊断的正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MRI仪的不断普及和放射科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海绵状血管瘤这一少见的血管性病变的认识一定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WWOX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年9月-2009年12月皮肤毛细血管瘤存档蜡块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WWOX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WWOX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在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WWOX蛋白弱表达。正常皮肤组及退化组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WWOX蛋白高表达。增生期组WWOX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退化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 WWOX蛋白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激光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处于增殖期血管瘤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激光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对照组采用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表浅病灶,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4.8%,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对于深部病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44.4%,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激光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深部增殖期的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对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血管瘤婴儿患者173例,分为普萘洛尔组91例和阿替洛尔组82例,分别给予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连续治疗24周。初始1周为每天随访,之后为每月随访一次。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婴儿血管瘤的消退面积、不良反应率、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普萘洛尔组57例(63%)患者治愈(瘤体缩小75%-100%),阿替洛尔组46例(56.3%)患者治愈(瘤体缩小75%-100%),两组治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组有11例因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家属原因退出治疗,阿替洛尔组有2例因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家属原因退出治疗,阿替洛尔组重度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普萘洛尔组(P=0.025)。普萘洛尔组轻中度不良事件为85例(94%),阿替洛尔组为62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洛尔组治疗时间较普萘洛尔缩短(314天vs 297天)(P0.05)。结论: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阿替洛尔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更好,重度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闭金玉  梁妮 《蛇志》2004,16(3):58-59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该手术的特点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结构,通过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改善和恢复鼻腔和鼻窦粘膜形态和生理功能[1].该手术方式具有术野清晰,术后反应轻,效果好等优点.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施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130例,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有手术适应症且明确诊断为椎体血管瘤的患者48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7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21例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根据详实的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总费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PKP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低于PV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患者在总费用方面高于对方,但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优于对方,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术中感受及安全性方面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但费用高于对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要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儿童慢性鼻窦炎1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振东 《蛇志》2004,16(1):38-39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有所不同.1998年1月~2001年1月我们对120例慢性鼻窦炎患儿采用上颌窦穿刺、鼻窦负压置换疗法,并加用洁尔阴液冲洗窦腔等综合治疗,随访6个月~1年,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myc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myc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c-myc染色的阳性面积率和平均光密度.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c-my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退化期与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myc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myc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在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刁健  黄敏玲  罗雪英 《蛇志》2003,15(2):63-63
我科于 1 999年始采用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 1 5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5例患者中 ,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最大 40岁 ,最小 3个月。发病部位 :面颊部 6例 ,唇部 4例 ,口底部 2例 ,软腭部 2例 ,舌部 1例。瘤体范围 :最大为 ( 4 .5× 6) cm,最小 ( 0 .5× 1 ) cm。1 .2 治疗方法 患者行胸透和血常规检查 ,结果正常无发热者可给予注射治疗。第 1次注射液视瘤体大小与患者年龄情况 ,一般用平阳霉素 2~ 5 mg溶于 2 %利多卡因 1~ 2 ml中 ,加 2 mg地塞米松。局部常规消毒穿刺瘤体 ,回抽见血后将药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73蛋白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20例)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并用HPIAS-2000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比较P73蛋白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P7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6.408±2.151,1.073±0.516,0.953±0.120;阳性面积率分别为:0.184±0.015,0.098±0.014,0.087±0.012.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分别相比,P73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 ,消退期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之间,P73蛋白阳性表达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73蛋白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过度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皮肤科诊治的76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为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普萘洛尔治疗8周。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婴幼儿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治疗组治疗期间以及对照组体检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以及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L7)水平,观察治疗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治疗8周后血清VEGF、EGFL7、HIF-1α、MMP-9下降水平与疗效等级的关系,分析治疗组血清VEGF、EGFL7、HIF-1α、MMP-9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血管瘤患儿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混合型、深部型血管瘤患儿总有效率高于治疗4周后,且混合型、深部型血管瘤患儿总有效率高于浅表型血管瘤患儿(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EGFL7、HIF-1α、MMP-9水平均升高(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组血清VEGF、EGFL7、HIF-1α、MMP-9水平逐渐降低(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显示,治疗组治疗8周后血清VEGF、EGFL7、HIF-1α、MMP-9下降水平与疗效等级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血清VEGF、EGFL7、HIF-1α以及MMP-9水平之间两两呈正相关(P0.05)。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VEGF、EGFL7、HIF-1α、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