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索光周期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种群生命表。【方法】利用培养皿离体叶片法,在不同的光周期条件(2L∶22D,6L∶18D,8L∶16D,12L∶12D,14L∶10D,18L∶6D和20L∶4D)下饲养高梁蚜,测定其体重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在12L∶12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体重差(成蚜体重减去刚出生12 h内时的体重)和下代新生蚜体重最高(分别为0.485和0.043 mg);在18L∶6D光周期时体重差和下代新生蚜体重值最低(分别为0.242和0.018 mg)。在14L∶10D,12L∶12D,8L∶16D和6L∶18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若虫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显著高于18L∶6D和2L∶22D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净增殖率(R0)为25.90~88.14头/雌,在12L∶1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大,在2L∶2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小。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rm)为0.325~0.407;生命表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高粱蚜的最适光照时数为9~11 h。【结论】光周期对高梁蚜种群参数有显著的影响,光周期9~11L∶13~15D最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光照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高粱蚜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亮  张晓爱 《动物学研究》2005,26(2):129-135
根据1998—2001年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的窝卵数、雏期和巢捕食数据,以Logistic方程拟合雏鸟生长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生长率参数;根据营巢类型将10种雀形目鸟划分为开放或半开放类群(GOB)和全封闭穴居类群(HCB)两类,将把雏鸟的生长过程划分为3个生长期(缓增期、快增期和渐增期)。3个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因营巢类型而异,GOB类群快增期>渐增期>缓增期;HCB类群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分析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与各生长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长期的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因巢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营巢类型和巢捕食显著影响各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和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窝卵数影响快增期和渐增期长度,而不影响缓增期长度。快增期体重积累与渐增期的生长率不相关,但与渐增期长度显著相关。因此,前期的能量积累不影响后期生长率,而影响后期生长的长度。该结果进一步印证在晚成鸟中不存在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苗期室内鉴定和成株期田间自然感蚜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92份高粱育种材料进行麦二叉蚜和高粱蚜的抗性鉴定,旨在为高粱抗蚜品种的聚合育种及品种抗蚜性改良提供精准抗源。抗性鉴定结果显示,PB14648-6、PI550607、Tx2737的抗性比较稳定,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麦二叉蚜表现出一定的抗性;3765白B、L27(粉)、R1027、冀蚜2号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高粱蚜;仅在成株期鉴定中筛选到河北糯R、青稞洋、Tx2737同时对高粱蚜和麦二叉蚜有较好抗性,也仅达到抗(R)级水平。从统计结果来看,苗期接种麦二叉蚜14 d抗性呈极显著差异;而接种高粱蚜7 d抗性呈显著差异,接蚜后10 d、14 d抗性呈极显著差异。接蚜14 d后,高感材料出现死亡、干枯现象,抗感性易于鉴别,因此,接蚜后14 d是进行苗期抗、感性分析的最佳调查时期;在高粱成株期抗蚜鉴定中,全生育期平均蚜量与盛发期平均蚜量有较高正相关关系(麦二叉蚜相关系数为0.844,高粱蚜为0.954),盛发期蚜量能够较好的代表供试材料的田间抗性,可以用于高粱抗蚜鉴定复筛试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难波小黑蛛实验种群增长与温度的关系方面的试验结果进行初次报道。并根据温度与难波小黑蛛的发育历期,卵存活率、幼蛛存活率以及成蛛繁殖力的关系组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难波小黑蛛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种群增长指数以15℃时最低为45.34,2s℃时最高达88.12。种群增长指数与温度的关系可用公式拟合: (1)y=192.5200-18.2660x+0.5636x~2(15≤x≤25) R=1 (2)y=-1584.3420+122.7555x-2.2343x~2(25≤x≤32)R=1 (y=种群增长指数,x=温度)由(1)式推导可知,理论上种群增长指数在16.10℃时最低,为44.52;由(2)式推导可知,理论上种群增长指数在27.47℃时最高,达101.25。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人类种群与生物种群的共性与特点,给出一种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从生态学意义上作一些探讨。一、人口增长的确定性模型在人类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由于人类世代之间有重叠,因此宏观上可以认为种群数量是连续变化的,可以用一个实值连续函数x=x(t)表示t时刻人类种群的大小。人口运动的基本动态模型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明确小菜蛾在我国的种群发生动态及迁飞路径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我国南京、故城、安阳、大连、公主岭、沈阳6个地区小菜蛾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并首次利用HYSPLIT平台对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迁飞峰次进行了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我国6个地区的小菜蛾成虫种群存在显著地“突增”或“突减”现象,符合迁飞昆虫在迁飞期的种群动态的典型特征;5月14日南京地区起飞的小菜蛾种群可迁飞至大连,5月19日故城地区起飞的小菜蛾种群可迁飞至公主岭,5月20日安阳地区起飞的小菜蛾种群可迁飞至沈阳;首次明确了小菜蛾轨迹分析的设定参数,800-1200 m为小菜蛾适宜迁飞的飞行高度,飞行持续时间一般为2-3d.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虑二维Volterra模型注意到系统(1)的变量及各参数在生态学中的实际意义(见〔1〕),其中,变量x代表种群X的密度,y代表种群y的密度,x≥0,y≥0,以下只要在第1象限中讨论(1)。  相似文献   

8.
尽管大多数实验都证明增加食物能提高动物的种群密度,但有关增食对动物的繁殖、存活和迁移的影响机制仍然存在争议.建立有效排除种群扩散和天敌捕食引起的复杂效应的野外大型围栏实验是目前解决这一争议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2010~2014年,本课题组调查了增食处理对8个大型野外围栏(每个0.48 ha)内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种群动态和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食通过增加幼体补充数量对种群密度产生正效应.然而,增食对布氏田鼠的存活产生复杂的效应:即在非繁殖季节产生正效应,在繁殖季节产生负效应.另外,增食提高了布氏田鼠植物食物的质量(蛋白质含量增加),但降低了围栏内植物群落中不喜食植物的数量.因此,增食通过增加食物的供给直接对小型啮齿类动物产生正效应.同时,食物引起的种群密度增加又通过密度制约效应间接对动物种群产生负效应,并且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分布对啮齿动物产生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种群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一、引言许多描述种群生态的数学模型都可以由一常微分方程组 x'=f(x) (x'=dx/dt) (1.1)来描述。这里, x=(x_1,x_2,…,x_1)~T∈R_+~n,t∈R_+,R_+~n={x|x≥0,i=1,2,…,n},R_+={t|t≥0},f(x)=〔f_1(x),f_2(x),…,f_2(x)〕~T,x_i表示种群的数量或密度。记intR_+~n为R_+~n的内部,bdR_+~n为RR_+~n的边界。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我们通常最关心的是生态平衡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系统(1.1)的动力学行为。对于系统(1.1)而言,若存在正平衡位置,且它相对于intR_+~n是全局渐近稳定  相似文献   

10.
龙须草分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龙须草系禾本科拟金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长(250天左右),分蘖力强,一年可达100蘖以上。生殖生长期短,营养生长期长,6月上旬籽实成熟后,才进入旺盛的分蘖期。分蘖力受草龄、插种期、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力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而异。龙须草分蘖动态变化可分为始增期、快速期、高峰期和缓增期等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1.
小家鼠(Mus musculus)种群动态预测及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我国学者夏武平(1966)用9月铗日捕获率预测东北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数量以来,严志堂等(1983)应用种群年龄结构的回归方程预测新疆天山北麓农区塔西河地区的小家鼠(Mus musculus)种群密度获初步成功,并根据该文提供的一个改进公式M10=5.60x+5.80(x表示种群年龄的成亚比,M10表示小家鼠10月数量,即年内最高数量),提前11个月预测该地的小家鼠种群最高数量。  相似文献   

12.
三带喙库蚊幼期实验种群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卫东  陆宝麟 《昆虫学报》1992,35(4):411-414
根据温度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ttaentorhynchus Giles)幼期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恒温下幼期各龄发育速率变异系数基本恒定,用多群体发育速率累积法建立了幼期实验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模型对实验种群动态的模拟结果和实际观察值是一致的,并可用来估测在野外研究中难以得到的种群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上海九段沙互花米草种群动态遥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应用遥感技术(RS),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野外实地调查,对长江口新生沙洲九段沙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种7年来的种群扩散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不同时相遥感卫星影像的解译,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外来种互花米草种群自1997年引种后7年期间的种群扩散动态过程。至2004年,互花米草群落已从种植的100 hm2扩展到1 014 hm2。互花米草种群扩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997年的成活定居期;1998至2000年的滞缓期;2000年以后的快速扩散期。互花米草种群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土著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显示了互花米草极强的扩散能力、竞争优势和更广的生态幅。研究结果表明,3S技术可应用于植被分类、群落动态和生物入侵动态监测。3S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和综合的优势,可为外来植物的定量调查、分布格局和扩散动态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为滩涂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85和1986年对647只蒙古旱獭体重、体长的增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体重体长随年龄增加而增长,但体重和体长的增长特点不同,体重随年龄增加而直线上升,体长则呈抛物线形上升。根据这一规律,将体长的增长划为突增期、稳增期和停滞期三个时期。并根据体重和体长分布呈二元正态分布之特点,以直线回归方程Y=30.78+0.004X表示体重(X)与体长(Y)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02(p<0.01)。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松阳县黄山松种群的密度与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松阳县关山源地区黄山松种群的密度与生物量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黄山松是该地区森林演替中的先锋种群之一。在演替过程中,黄山松种群的动态可分成三个阶段。大约在黄山松种群入侵次生裸地的最初10年期间,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迅速增长(阶段Ⅰ)。此后,种群密度达到饱和,由于自疏作用出现以及其他阔叶树种的入侵,种群密度开始急剧下降,个体平均重量和种群生物量迅速增长(阶段Ⅱ),–3/2自疏定律适用于种群动态的此阶段。随着阔叶树种进入林冠层,虽然个体平均重量仍缓慢增长,黄山松种群的密度和种群生物量逐渐下降直至退出群落(阶段Ⅲ)。但在一些特殊生境中(如裸岩陡坡或山脊),黄山松种群可形成稳定的地形顶极群落,其种群密度、个体平均重量和种群生物量可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四川大头茶繁殖分配及其环境适应性的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四川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群落类型中四川大头茶的繁殖分配(RA),并将植物种群的繁殖提高到种群适应对策的高度来分析,探索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动态模型研究四川大头茶繁殖分配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的RA随群落类型、年龄而发生变化,其每年繁殖分配所占比例为13.6%~20.0%,不同群落类型中四川大头茶RA大小顺序为大头茶纯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关联度分析指出,10个环境生态因子中对四川大头茶繁殖分配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群落土壤pH值、群落内的热状况和肥、水条件。繁殖分配与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灰色关联时间动态模型方程为dy/dt+0.42y=0.07x1–4.26x2–6.38x3+15.54x4–7.46x5+4.72x6+1.97x7–0.66x8+0.57x9–0.20x10  相似文献   

17.
短葶飞蓬云南三个种群的核型与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通过核型和等位酶分析,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材料来自丽江,昆明,邱北,核型分析表明,这3个种群都为二倍体种群(2n=2x=18),以丽江种群为例,短葶飞蓬核型为2n=2x=18=6m 10sm(2SAT) 2st,10种酶的等位酶分析表明,短葶飞蓬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高(I=0.9172),遗传距离小(D=0.0876),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大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化螟种群系统的最优管理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学报》1995,38(3):296-304
以三化螟Tryporyza invertulas(Walker)种群动态模型和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为基础,根据水稻插植期、品种抗性,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和杀虫剂多次使用等控制措施以及它们的各种不同组合对该虫种群动态、水稻产量损失串和净收益的影响,以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研究三化螟种群的最优管理决策。其中,对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作了一点改进,它综合了前人所提出的种群动态模型的优点。建立的系统模型能够提供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在内的、对三化螟种群实施有效管理的最优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9.
白纹伊蚊实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白纹伊蚊种群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动态,得出年龄特征存活率、繁殖率等数据,编制成生命表,计算出有关种群各项参数,包括内禀增长能力(rm=0.1333),净增殖率(R0=45.3017),增殖有限速率(λ=1.1426),平均世代周期长(T=33.3299天),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b=0.5562,d=0.4229),稳定年龄组配,成虫前期占90.66%,成虫期占9.34%。该蚊种群大约每隔5.2天增加一倍。根据结果对该蚊种群传播登革热的关系和防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油松毛虫幼虫,蛹种群聚集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灰色聚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幼虫、蛹种群的聚集动态。两种聚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毛虫从越冬幼虫至蛹的种群聚集动态过程可分为:高度聚集,中等聚集程度和低聚集度三个阶段,它们各自相应的生物学阶段是:“刚刚上树期”,“上树后重新分布,扩散期(死亡率较高期)”,“取食盛期”以及蛹期,其中前二个阶段为“高聚集度”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