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855年,Burmeister以Heteronychus arator Burmeister(neo Fabricius)为模式种而建立的异爪犀金龟属Heteronychus Burmeister,是犀金龟科Dynastidae中经济意义重要,种类较多,而且分布较广的类群之一。 属征 雄体前足跗节末端一对爪之内爪扩大特化,特化之爪多少分为2叶,其较大之  相似文献   

2.
中国尤犀金龟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金龟科,犀金龟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尤犀金龟属Eupatorus中国1新纪录种:素吉尤犀金龟Eupatorus sukkiti Miyashita&Arnaud,1997,对该种外部形态及雄外生殖器特征做了简要描述,并系统比较了中国此属已知种类雌雄成虫的外部形态及雄外生殖器,另外绘制了雄虫头胸部形态变化图对该属雄虫的多型现象进行了研究.文中提供该属世界种类名录及中国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中国新纪录正鳃金龟属Malaisius Arrow(1941)及4个新种——云南松正鳃金龟Malaisius pinae,介正鳃金龟M.intermedius,背黑正鳃金龟M.melanodiscus及闽正鳃金龟M.fujianensls。结合4新种之特征,重新描述了本属属征,指出正鳃金龟属与歪鳃金龟属Cyphochilus Waterheuse近缘。  相似文献   

4.
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多为大型至特大型甲虫。该亚科昆虫世界广泛分布,目前全世界种类已发现8族225属1 860余种。犀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性,部分植食性,其幼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因此,开展犀金龟系统分类的相关研究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犀金龟亚科昆虫大多外形奇特、极具有观赏性,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对其生物学、分类学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促使国际贸易盛行,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犀金龟亚科的分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成虫形态学方面,而该类群一些属的成虫鉴定特征与丽金龟亚科的极为相似,导致犀金龟亚科分类系统常存在争议,因此引入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分子信息可为犀金龟亚科的分类系统提供新的证据。本文回顾了犀金龟亚科的研究历史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给出了中国犀金龟亚科物种列表,但该亚科现阶段分类学仍以新种记述为主,研究方法较单一,因此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可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昆虫,本文研究了环境温度(20℃、23℃、26℃、29℃、32℃)及菌糠含水量(35%、45%、55%、65%)对双叉犀金龟成虫寿命及子代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叉犀金龟雌雄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呈显著缩短,20℃~26℃下雌虫寿命在55~62 d之间,显著长于29℃~32℃处理;20℃~23℃下的雄虫寿命在33~48 d之间,显著长于26℃~32℃处理;环境温度及菌糠含水量均对双叉犀金龟成虫子代数量有显著影响,26℃时,4个菌糠含水量处理的平均子代数量为31.42 头/雌,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菌糠含水量55%~65%时,5个温度处理的平均子代数量为18.83~19.12 头/雌,显著高于其它菌糠含水量处理,其中以温度26℃、菌糠含水量55%处理的双叉犀金龟子代数量最高,达45.42 头/雌。各温度下双叉犀金龟繁殖子代数量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温度下产卵繁殖的高峰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在26℃时,双叉犀金龟各时间段子代数量均高于其它温度,在35~45 d时,达到产卵高峰期(12.33 头/雌),综合各指标,建议利用菌糠饲养双叉犀金龟时,其成虫最佳环境条件为26℃,菌糠含水量55%。  相似文献   

6.
突背蔗犀金龟是甘蔗重要的地下害虫,快速、准确的鉴别雌雄成虫,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成虫腹部臀板和腹板的形态特征进行雌雄鉴别,并计算鉴别准确率。结果表明:雄成虫的臀板比较饱满,末端圆钝,腹板各腹节之间的间距较小,略显紧凑。雌成虫臀板中央部分有轻微凹陷,末端相对较尖,腹板各腹节之间的间距较宽,平滑。鉴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7.
新设的铜脚异丽金龟组包括中国异丽金龟属已知的大型、绿色种类,绝大多数为常见种,彼此形态十分近似。它们是:铜脚异丽金龟(新纪录)Anomala cupripes Hope new record,红脚异丽金龟(新种)A. rubripes sp. nov., 绿脚异丽金龟(新亚种)A. rubripes virescens ssp. nov., 彤脚异丽金龟(新种)A. ignipes sp. nov., 川直异丽金龟A. truncata Bates,滇直异丽金龟(新等级)A. truncata chlorochelys Arrow, stat, nov., 宽角异丽金龟A. expansa Bates,大绿异丽金龟(新种)A. virens sp. nov., 砂尾异丽金龟(新种)A. granuliformis sp. nov. 和檐角异丽金龟(新种)A. planicorna sp. nov.。其中红脚异丽金龟和绿脚异丽金龟是我国南部和台湾的重要害虫,国内外文献中长期误作铜脚异丽金龟引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26℃±1℃,RH 70%±5%,L∶D=14 h∶10 h),研究了6种水果对双叉犀金龟 Allomyrina dichotoma 成虫寿命以及子代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雌虫寿命均显著长于雄虫,雌虫寿命46.67~55.08 d,雄虫寿命23.78~33.33 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饲喂西瓜 Citrullus lanatus (Thunb.) Matsum. et Nakai子代数量最多,达39.44 头/雌,与香蕉 Musa nana Lour.、苹果 Malus pumila Mill.和商品果冻处理无显著差异,饲喂葡萄 Vitis vinifera L.和香瓜 Cucumis melo L.处理均显著低于这4个处理;选择子代数量最多的西瓜、苹果、香蕉分别制作人工饲料果冻,用商品果冻作为对照,在15 d和35 d分别2次调查每对成虫的子代数,结果显示混合果冻、商品果冻、苹果果冻和西瓜果冻显著高于香蕉果冻,且各果冻处理在0~15 d和16~35 d的子代数量差异不同;综合比较两年水果饲喂和人工饲料果冻饲喂结果,饲喂混合果冻、商品果冻、西瓜果冻和苹果果冻4个处理的子代数量最高,平均达33.73 头/雌,显著高于3种水果和香蕉果冻饲喂处理,人工饲养双叉犀金龟时,建议制作人工饲料果冻饲养。  相似文献   

9.
林平 《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157-176
记述采自云南省的丽金龟科异丽金龟属的17个新种。  相似文献   

10.
马文珍 《昆虫学报》1990,33(4):457-461
本文记述斑金龟科(Trichiidae)侧斑金龟属Paratrichius中的4个新种,标本分别采自我国福建、海南、四川和云南四省。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环侧斑金龟Paratrichius circularis新种  相似文献   

11.
叶长青  包涵  刘田  杨青 《昆虫学报》2021,64(1):19-29
【目的】探析双叉犀金龟Trypoxylus dichotomus表皮蛋白的序列特征及生化性质。【方法】利用RT-PCR克隆双叉犀金龟表皮蛋白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表皮蛋白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系统对双叉犀金龟表皮蛋白进行重组表达,并通过金属离子鳌合层析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采用体外结合实验检测双叉犀金龟表皮蛋白与α-几丁质(α-chitin)、β-几丁质(β-chitin)、壳聚糖(chitosan)和胶体几丁质(colloidal chitin)的结合能力;观察确定蛋白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性质。【结果】克隆获得双叉犀金龟表皮蛋白基因TdCPR12611(GenBank登录号: MT813021)和TdCPR7854(GenBank登录号: MT813022)。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TdCPR12611与食粪金龟Onthophagus taurus OtCP-1的亲缘关系最近;TdCPR7854与食粪金龟的OtCP-acp20-1, OtCP-acp20-2和OtCP-acp20-3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它们均属于CPR_RR-2家族。原核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表皮蛋白TdCPR12611和TdCPR7854。两重组表皮蛋白与4种类型的几丁质具有不同结合能力,其中有41.4%的TdCPR12611与壳聚糖结合,而有62.3%的TdCPR7854与β-几丁质结合。TdCPR12611具有内部较为无序的结构,并能够在室温条件下自发团聚形成液液相分离现象,而TdCPR7854不能。【结论】本研究测定分析了双叉犀金龟CPR_RR-2家族表皮蛋白TdCPR12611与TdCPR7854的序列特征和与几丁质的结合特性。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于昆虫表皮装配机制的了解,为蛋白仿生材料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鳃金龟科的索鳃金龟属Sophtops和黄鳃金龟属Metabolus的属性作了修订,并记述3个新种。  相似文献   

13.
皱鳃金龟属Trematodes Faldermann是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中比较特殊的一属,以其后翅十分退化,不能飞翔只会爬行为特征。本属迄今已记有三个种:黑皱鳃金龟T.tenebrioides(Pallas)、爬皱鳃金龟T.potanini Sem.和大皱鳃金龟T.grandis Sem.。它们主要分布在土质沙性、相当瘠薄的地点。其中黑皱鳃金龟与爬皱鳃金龟分布较广,为我国  相似文献   

14.
本篇记述了国内金龟子科丽金龟亚科彩丽金龟属的新种9种,模式标本分别存于下列单位:Mimela bidentala,M.flexuosa,M.bimaculata,M.hirtipyga,M.bifoveolata 5新种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M.laevicollis,M.flavocincta 2新种存中国科学院中南昆虫研究所;M.parva新种存中国科学院华东昆虫研究所;M.rugicollis新种存中山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大黑鳃金龟属Holotrichia Hope,是我国北方农、林,牧区最重要的为害优势类群,它们种类多、分布广、为害重。在辽宁初步查明有9种,其中最常见的是4种。即: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Bates),远东大黑鳃金龟H.ernesti Reitter,小黑鳃金龟H.picea Waterhouse和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Motschulsky)。  相似文献   

16.
报道并描述了大唇犀属一新种——桑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licenti sp.nov.),材料为桑志华于1920年在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的一件关联寰椎的成年头骨和一件成年下颌骨。新种除了具有下颌联合部强烈扩展,i2巨大且内刃上翻,原尖收缩强烈,前刺和小刺发育,前附尖褶和前尖肋微弱等大唇犀属的典型特征之外,还具有前刺和小刺发育并连接形成中凹(P2-M2),内外齿带退化等特征。新种的进步特征显示其属于大唇犀属内高度特化的种群,其时代属于保德期,对应于欧洲的MN12-13。根据形态特征对比以及系统发育分析,推断来自晚中新世的桑氏大唇犀是大唇犀属内最进步的类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山西省金龟科嗡蜣螂属1新种: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 sinicus,sp.nov.及鳃金龟科婆鳃金龟属2新种:五台婆鳃金龟Brahmina wutaiensis,sp.nov.;粗婆鳃金龟Brahmina ruid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及山西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河南济源盆地中始新统聂庄组似两栖犀属(Amynodontopsis)一新种:济源似两栖犀(A. jiyuanensis sp. nov.),材料为一成年头骨。新种除了具有长头型,颅顶上凸,前颌骨和鼻骨连接,眶前窝较大并向眼眶内侧延伸,M1反前刺发育,M3后附尖强烈偏向唇侧等似两栖犀属的典型特征外,与其他似两栖犀的区别在于鼻骨较长,前颌骨鼻突在侧面向后延伸较多,与鼻骨接触面较大,上颌骨未参与构成外鼻孔边缘,鼻切迹位于犬齿后齿缺上方,上臼齿原脊和后脊相对较长,近于与外脊垂直。新种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明济源似两栖犀比其他似两栖犀更原始。动物群对比显示其时代为沙拉木伦期,早于其他似两栖犀,由此推测似两栖犀属起源于亚洲并扩散至北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山西省金龟科嗡蜣螂属1新种: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sinicus,sp.nov.及鳃金龟科婆鳃金龟属2新种:五台婆鳃金龟Brahminawutaiensis,sp.nov.;粗婆鳃金龟Brahminaruid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及山西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林平 《昆虫分类学报》1999,21(4):275-280
总结中国现知的丽金龟科丽金龟属种类共5种,其中包括2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