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和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流行学和动物实验。证明我国有40种动物充当它们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其中30种是这两种病源共同宿主。首次报告猕猴Macaca mulatta可作刚刺颚口线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用刚刺颚口线虫晚第三期幼虫经皮肤感染家猫和小白鼠均得阳性。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刚刺颚口线虫和棘颚口线虫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十分相似,显示它们都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文中讨论刚刺颚口线虫的传播途径和人体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都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 Tubangui 1925)是1959年以来在雅安、名山等县的家猪胃内发现的。为了解其感染情况,又于1976年12月8日在雅安冻肉厂调查,共检查164个猪胃(多收购于名山县),其中感染该虫的胃34个,占20.73%,感染强度1—48条,平  相似文献   

3.
刚刺颚口线虫的发育与传播猪的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刚刺颚口线虫(Cnathostoma hispidum Fedtschenko,1872)寄生于猪体中,普遍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各地。我国广东(陈心陶,1936)、台湾(杉本,1939)、广西(张毅强,1963)、江西(彭家瑜,1964)、新疆(王善志等,1963)等地均有发现。在福建广布于闽南各县,龙海、南安、泉州、莆田和仙游等县市屠宰场中,经常在猪胃里检得这种线虫,在闽北邵武县亦有发现。我们于1974年4月在福州屠宰场检查740只猪胃,检得阳性28只,感染率占5.1%,感染强度为1—12条虫。这种线虫成虫以头球侵入胃壁,破坏胃粘膜,使胃壁形成  相似文献   

4.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以下通称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以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鉴别已很清楚,但在生物化学上有那些异同则所知甚少。Yoshida(1977)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电泳法分离了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  相似文献   

5.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弯口属(Uncinaria)计14种,我国共发现2种:长刺弯口线虫(U.longespiculum Maplestone,1931)和狭首弯口线虫(U.stenocephala Ralliet,1885)。长刺弯口线虫是陈心陶(1937)在广州果子狸体内发现的,此后国内各地未见报道。我们在四川省南充县果子狸小肠内也发现该虫种,此虫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其形态和测量数据与陈心陶的报道一致,仅交合刺稍长(1.81—2.30mm),简记如下。雄虫体长3.2—4.2mm,最大宽度0.28—0.29mm,交合刺两根等长。雌虫体长3.9—4.3mm,最大宽度0.27—0.36mm,阴门在体后部距尾端1.2—1.3mm,尾刺长0.015—…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病流行学生物学和药物治疗。实验证明第一中间宿主计有10种,其中短角异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是新宿主记录。首次报告自然感染本虫第三期幼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共18种。发现洪泽湖地区是我国刚刺颚口线虫高度流行区,当地猪的感染率达34.9%。实验证实病原有棘颚口线虫和刚刺颚口线虫(G.spinigerum,G.hispidum)2种,对刚刺颚口线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作详细研究。药物治疗结果表明丙硫苯咪唑和磷酸左咪唑剂量10—15mg/kg,一次口服驱虫效果甚佳,丙硫苯咪唑剂量25mg/kg,一次口服兼能杀灭移行于肝组织内的幼虫。文中讨论了本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刚剌颚口线虫病流行病学生物学和药物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泉  卢建华 《动物学报》1990,36(4):385-392
  相似文献   

8.
报道寄生于四川17种动物体内的钩口线虫12种,它们隶属于钩口科的6个属,亦记述了部份宿主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9.
吉田幸雄(1959)、安罗冈一男(1962)和赵锡惠(1965)等曾先后报道了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以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幼犬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77~1980年在激素处理或控制饮食的条件下,作了用该虫感染幼犬和传代的实验。结果感染率可达100%;在两批传代实验中,分别连续传至第6代和第12代,并能获得大量虫源,供进一步研究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一、幼犬:自邻近县市购回体重1~2公斤、健康情况良好的幼犬,用噻嘧啶150毫克(基质50毫克)/公斤×3天,合并噻苯咪唑75毫克/公斤×5天,治疗肠道线虫及幼虫移行症;一周后用方口圆底盒漂浮法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采自四川家养林麝肠道内寄生的食道口线虫一新种--细小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pav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相似文献   

11.
对盅口族Cyathostominea线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根据各分类学家的意见,笔者提出了盅口族线虫的分类系统,该系统以Lichtenfels等人(1998)的观点为基础,其不同点在于:1)将马线虫属Caballonema Abulasze,1937和柱咽属Cylindropharynx Leiper,1911从盅口族中移出,放入柱咽族Cylindropharyngea Popova,1952;2)Scialdo-Krecek(1984)描述的Cylicodon-tophorus reineckei应归属于副杯口属Parapoteriostomum Hartwich,1986.  相似文献   

12.
在长沙小灵猫的小肠内检获线虫27条(雄虫25条,雌虫2条)。经鉴定为旋尾目、奇口科、奇口属一新种。本新种与大灵猫奇口线虫和椰子猫奇口线虫相近,但有明显区别。定名为长沙奇口线虫。  相似文献   

13.
1978年11月,从湖南省芷江县的豹猫(Felis bengalensis)胆管内找到线虫5条,经鉴定,认为系节口线虫属一新种。湖南节口线虫 Arthrostoma hunanensis,新种。 模式标本 正模,配模,副模1 2。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虫体前端向背面弯曲,体表具有细小的横纹。口孔椭圆形,向着前背方,从侧面观,口囊呈梨形,深0.062—0.075毫米,宽0.049—0.061毫米,由8个板块组成,从背面观,除腹  相似文献   

14.
许多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对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而有的化石,则是科学家们偶然发现的。虫颚(Scolecodonts)化石就是在研究孢子花粉的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虫颚化石出现,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梅萨隆古(Messalongo,1855)首次在意大利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以来,相继在苏联欧洲部分波罗的海地区志留系中找到,在北美和欧洲的下古生代地层中则保存了丰富的虫颚化石。我国近年来在古生代地层中同样发现数量可观、形态各异的虫颚化石。虫颚是一种微体化石,人们用肉眼是不易看见的,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又称微形化石。虫颚又叫虫牙,是环节动物门中海生多毛纲口中成对的角质颚器,是用来嚼吃食物的器官,其形状由众多参差不齐的锯齿板片组成。这种锯齿板片虽然不象哺乳动物王国中各种各样动物的锐利牙齿那样构造复  相似文献   

15.
1983—1984年,进行中卫县家鸭寄生蠕虫调查时,在家鸭砂囊角质层下检获一种线虫,经常规处理,何燕尔液透明,显微镜观察量度,认为是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 Leiper,1912)瓣口属(Epomidiostomum Skrjabin, 1915)一新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驱除美洲钩虫效果更好的药物,建立较稳定的美洲钩虫动物模型是必要的。Yoshida等(1960)曾用经肤感染的方法,使美洲板口线虫(以下简称美洲钩虫)在幼犬体内获得完全发育,Sen和Seth(1967)、Yoshida等(1967)以及任海南等(1976)报道该虫可在金色仓鼠(Mesocyicetus auratus)和家兔等动物体内发育成熟,但一般寄生成虫甚少,且易于自然排出。张孝蓉等(1979)报告美洲钩虫能在注射激素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以下简称沙鼠)体内发育为成虫。1980~1982年我们又进一步观察了虫体的发育与激素、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并应用该模…  相似文献   

17.
1979年10月5日,化石外科医生为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雷龙施行手术,把原来那个扁平脑袋割下来,换了颗新头颅,使得这有名的雷龙悬案终于了结。受冤几十年的雷龙得到“平反”,还其本来面目,真是感激不尽。然而,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內的大白鲨却命运不佳。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描述了云南省突颚反颚茧蜂属HeratemisWalker1新种─—缺刺反颚茧蜂H.enndisWuetChen,并建立了该属中国已知3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附近潮间带泥基质滩所分离到的2种自由生活线虫。其中长尾微口线虫(Terschellingia longicaudata de Man,1907)在头部感觉毛以及交合刺的形态及结构等方面很的符合前人的描述,但肛前附器的个数有差别;另外一种由于其分类地位尚不能确定,本文中建议给出其尾的分类,其主要特征为短的尾部和很发达的交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