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我院中药处方中有毒药物的用药情况,促进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有毒中药处方2420张,对有毒中药用量和有毒中药超量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毒中药使用处方中,有毒、小毒中药19种,均存在超规定用药情况;而使用有毒中药处方的临床科室中,以内科最多,占60.33%;以法半夏的使用量最大,占全部有毒、小毒中药使用量的35.62%。结论有毒中药的使用比较普遍,应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
中药现代化是目前中药研究最迫切的需要,微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特性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中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我们总结了微生物转化中药的特点,转化酶系统及反应类型,分析了微生物生物转化对中药的影响,认为微生物转化技术酶系统广泛,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可控,反应类型广泛,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经过转化后,可以提高中药药效,降低毒性,去除杂质,帮助有效成分的体内代谢及产生新的药物成分。中药微生物转化技术必定成为中药学与微生物学完美契合的典范,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多数的中药注射剂都是人们所熟知的,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同时使用不同种中药,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存在着药品使用不科学或者是药品配置的不合理就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不仅降低了药效,对人体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丧失药效。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相关的中药研究人员已经查阅了较多的中药文献资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对中药注射剂和其他药物配伍问题进行思考,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细菌耐药性和食品中药物残留的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来应对上述问题。新抗生素开发周期长、费用高,并且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而中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多种中药具有的抗菌消炎作用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中药还具有低价、无毒、无残留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从细胞壁和细胞膜、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及呼吸代谢三个方面总结了中药抑菌机制的作用原理、研究方法和已取得的成果,以期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的安全性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还不够充分。中药的毒性是中药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参照国际惯例和西方植物药研究的标准规范,依据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基础研究的成果,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研究规范,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可行思路。对近年来课题组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开展的有关中药毒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中药毒性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导原则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雷公藤等典型中毒中药的毒性研究提供研究示范,推动中药毒性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和炎症反应,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研究热点。中药在临床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研究表明中药可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为易于吸收的活性物质,而这些活性物质又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防治高血压。本文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中药在调节原发性高血压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总结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中药防治高血压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病因未明的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由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异常免疫应答等多种因素所致。 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长期使用存在药物毒性、过敏反应等副作用,而 我国传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表现出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明显优势。综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涉及6 种关键信号通 路(NF-κB、TLR4-MyD88-NF-κB、MAPK、JAK/STAT、PI3K-AKT-mTOR 以及Wnt 和Notch)及相关新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为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存在着毒性大、价格昂贵等问题,迄今为止还没一个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中国古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着大量对骨科疾患有疗效的中草药,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从中草药中寻找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成为研究热点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发此类中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所上报的260例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高于60岁的老年患者及0-12岁的儿童患者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者居多。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更易产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在药品种类方面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抗肿瘤类及补益类,且其中居首位的为活血化瘀类。结论:导致患者对中药制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不但包括患者本身的因素,而且还包括药品的问题,同时药品的使用方法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大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上报,以尽量提高临床中药制剂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抗癌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从中药中发掘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创新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药用于增奶 ,有其独特优势 ,作为反刍动物 ,对药用植物利用率高 ,中药不仅能作为营养物质利用 ,而且在利用中发挥其药理作用。这种药理作用功能多样 ,毒副作用小 ,不产生耐药性 ,不在体内残留 ,不出现抗性奶。目前常用的增奶中药 ,主要有当归、川芎、党参、红花、通草、王不留行、木通、漏芦、路路通、马鞭草、鸡血藤等。主要引用于人医的中药及其组方。由于反刍动物具有独特的消化系统 ,有瘤胃这一庞大的微生物生境 ,因此中药在反刍动物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中药在这多种微生物生态系中通过一系列的发酵和酶解 ,如何呈现药物作用 ,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补血中药在我国中医药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药调控造血的分子机制与细胞因子网络直接相关。多维超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和从分子水平系统说明中药作用的药理学机制,使传统的中药理论与国际通用的医学理论模式接轨,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由于中药重整体、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方式,使得传统的研究技术难以完整地阐明其作用机制;而现今发展起来的高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研究上千种基因的作用模式,进行平行基因分析,因此可以用来检测疾病状态下和中药作用后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使从整体和分子水平上阐明中药作用机制成为可能。基因芯片这种高通量、快速、平行的基因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实验手段。在药物领域对于药物靶标的发现、多靶位同步超高通量药物筛选、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药物活性及毒性评价等都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建立以基因芯片技术为核心的多靶点、多层次、多水平的中药多维超高通量筛选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前后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网络的一种技术。应用代谢组学高通量、整体性的研究思路来理解中药的作用过程,与中医药的整体、辩证观点是一致的。代谢组学已成为中药研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中药现代化在技术上提供巨大支持,有助于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寻找更多有效的突破口。本文在前人综述的基础上,着重概括了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近3年来在中药有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模型的鉴别和确证、毒性研究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同时展望了代谢组学方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中药903口服液经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扶植正常菌群,调整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对中药903口服液进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三种不同剂量组大白鼠给药前后的体重,血常规,主要脏器重量,肝、肾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对40例大鼠11种脏器病理检查均未见药物损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临床诊治时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导致各种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强,后续治疗可供选择药物愈来愈少,这类真菌感染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等。其中氟康唑常被选作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不但会导致耐药性大大增加,而且在耐受氟康唑类药物后真菌也会对其他抗真菌药物产生一系列交叉耐药性[1]。因此,目前有许多中药研究是在与氟康唑类药物协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抗耐药试验的[2-5]。  相似文献   

16.
中药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药现代化的任务是对当代药物学家的挑战.中药现代化的目标、方法尚无统一的认识.吴凤锷在1989年就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设想已被一些药物学家所认可,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的思索,对中药现代化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认为:(1)中药疗效是针对生药而言,即针对多种成分的结合疗效.(2)中药的多种成分特别适合于老年性多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3)中药的安全性是由于多成分、所含各成分相对剂量低的原因.(4)中药的个体针对性强,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5)中药服用后进入人体的代谢过程不同于西药,对消化道中菌群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6)中药既含有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功能性营养成分,又含有生物碱、黄酮等药物成分,本质上处于西药与食品之间.由于传统中药有以上特点,故中药的现代化必须保持这些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用单方成药代替生药的方法.从现状看,这一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在技术上又是可行的.符合中医的传统理论及中草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向东 《蛇志》2007,19(3):213-214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剂技术。中药炮制与中药饮片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本文就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予以介绍和讨论。1中药炮制的重要性中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  相似文献   

18.
中药903口服液作为微生态调节剂系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药903口服液作为微生态调节剂系列研究进展佳木斯医学院微生态学研究协作组佳木斯154002杨景云,于敏,李丽秋,霍继明,李俭,迟振富,马淑霞,卓越,颜玉当前临床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同位素及手术等诊治手段,大多对人体内...  相似文献   

19.
从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从中药中研制治疗糖尿病的创新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调免抗毒”中药提取液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天然的预防和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常见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固定病毒,稀释药物,体外进行了药物抑制病毒的中和试验。结果从400多种中药材中,筛选出能抑制100TCID50病毒保护细胞不发生病变的抑毒作用较强的药物13种,其中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11种;这些药物组合后抗病毒作用增强,增加只有免疫调节作用而无抗病毒作用的药物提取液后,抗病毒作用略减弱;所筛药物抗毒作用均较阳性对照药物为强,且无抑制细胞分裂的毒副作用;药筛应在各类中药和多种细胞系中进行,才能提高药筛的阳性率,组织细胞培养法,不失为药筛的一种经济简便的良好手段。天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存在于各类中草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