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省农业局和农科院于1980年12月10—12日在辽阳市召开了大豆和花生根瘤菌肥第三次技术网会。全省十一个市(地)、七个七县(区)社的农业行政、农业科研、工厂和农业站等单位,共九十二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总结和交流了我省大豆和花生根瘤菌肥试验示范工作经验,并讨论了明年试验示范计划和设想。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的大豆和花生根瘤菌肥试验示范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由1978年的六点五  相似文献   

2.
自1956年至1985年,我国应用花生根瘤菌剂面积累计已达3000余万亩,根据1256次试验统计,接种根瘤菌比不接根瘤菌平均每亩增产28.6公斤,增产率达13%。近几年来,豇豆属根瘤菌除在花生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外,在绿豆、豌豆、豇豆、红小豆等作物上也逐步扩大应用,并获得了10%以上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豆和花生是我省的重要豆科油料作物,栽培面积近几百万亩,约占我省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由于它们和根瘤菌间的共生固氮作用在自然界氮索平衡,提供作物营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界各国的土壤微生物学工作者对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固氮在农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花生接种根瘤菌共生固氮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4年,分别利用生茬土和重茬土进行了盆栽花生接种根瘤菌共生固氮酶活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接种8B6,97-1两株根瘤菌,显著提高结瘤数量,瘤重和固氮酶活性,提高植株干物重和含氮量。共生固氮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了我国根瘤菌株与引进菌株NC92的血清型异同和大田接种花生后的结瘤比率,并比较了限定培养基和YMA培养基培养制备的抗原-抗体反应。结果指出,NC92酶标记抗体与其相对应的NC92菌株抗原起专性反应,不与供试的我国根瘤菌株抗原起反应;NC92菌株大田接种三个花生品种后的结瘸比率与不接种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准(P<0.01),不同花生品种间也达到显著水准(P<0.05),证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用于根瘤菌血清型鉴定及其大田接种回收率测定是可行的。两种不同制备来源的NC92抗体和酶标记抗体  相似文献   

6.
根瘤菌吸氢酶基因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亲本杂交将含有花生根瘤菌吸氢基因的质粒pZ 55(Tcr)转入不吸氢的花生根瘤菌Ra 34等菌株 (Hup- ,Nif+,Apr)中 ,筛选到既具有吸氢又具有固氮能力的花生根瘤菌结合株Rz34 2。在自生和共生条件下 ,结合株均可表达高吸氢和高固氮活性。以结合株Rz34 2接种的花生植株叶片的干重比不接种的、接种受体株Ra34(Hup- )和接种对照菌株L8 3(Hup+,Nif+)的分别高 6.2 %、7.6%和 6.3% ;种子的含氮量分别高 8 9%、1.00 %和 6.0 % ;产量分别高 188%、1 0 5%和 1 0 7%。研究结果表明 ,以含吸氢基因的结合株接种花生能提高根瘤菌与花生的共生固氮效率 ,增加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用AFLP技术检测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 5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和天府 3号花生为材料 ,用 AFLP技术研究了慢生型花生根瘤菌 Spr2 - 9、Spr3- 3、Spr3- 5、Spr4- 5和 Spr7- 1的遗传特性和竞争结瘤能力。结果显示 ,供试条件下 ,传代次数对菌株的遗传性状无明显影响 ,2 8℃培养条件下 ,花生根瘤菌连续传 96代 ,其 AFLP指纹未发生明显变化 ;37℃培养 ,仅 Spr3- 3和 Spr3- 5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 ,其 AFLP指纹也未发生明显改变 ,然而其它菌株不能生长。将供试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分别接种天府 3号花生 ,光照培养 30 d后 ,随机各取 4个根瘤 ,从根瘤中提取类菌体 DNA进行 AFLP分析 ,各根瘤类菌体 DNA的 AFLP指纹图谱与该菌株纯培养物 AFLP指纹相同。将 5个菌株混合接种天府 3号花生 ,不同菌株的占瘤率存在差异 ,Spr3- 3和 Spr3- 5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强 ,两菌株的占瘤率之和为 85.4% ;Spr4- 5的占瘤率为 1 2 .2 % ;Spr7- 1为 2 .4% ;而 Spr2 - 9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差。本试验结果说明 ,AFLP技术用于根瘤菌生态和竞争结瘤能力研究 ,具有下列优点 :简易、快速、准确 ;直接取豆科植物的根瘤提取 DNA,进行原位研究 ;在不改变菌株遗传特性 ,即不使用突变株的前提下 ,可以直接测定已知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8.
用AFLP技术检测慢生型花生根瘤茵竞争结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和天府3号花生为材料,用AFLP技术研究了慢生型花生根瘤菌Spr2—9、Spr3—3、Spr3—5、Spr4—5和Spr7—1的遗传特性和竞争结瘤能力。结果显示,供试条件下,传代次数对菌株的遗传性状无明显影响,28C培养条件下,花生根瘤菌连续传96代,其AFLP指纹未发生明显变化;37C培养,仅Spr3—3和Spr3—5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其AFLP指纹也未发生明显改变,然而其它菌株不能生长。将供试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分别接种天府3号花生。光照培养30d后,随机各取4个根瘤,从根瘤中提取类菌体DNA进行AFLP分析,各根瘤类菌体DNA的AFLP指纹图谱与该菌株纯培养物AFLP指纹相同。将5个菌株混合接种天府3号花生,不同菌株的占瘤率存在差异,Spr3—3和Spr3—5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强,两菌株的占瘤率之和为85.4%;Spr4—5的占瘤率为12.2%;Spr7—1为2.4%;而Spr2—9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差。本试验结果说明,AFLP技术用于根瘤菌生态和竞争结瘤能力研究,具有下列优点:简易、快速、准确;直接取豆科植物的根瘤提取DNA,进行原位研究;在不改变菌株遗传特性,即不使用突变株的前提下,可以直接测定已知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辽宁多地花生种植土壤及其鲜根瘤初步筛选到30株花生根瘤菌,进一步通过回接盆栽花生,测定花生根瘤数、根瘤干重,以及鲜根瘤固氮酶活性、植株全氮量等,筛选出1株结瘤固氮能力较强花生根瘤菌wz-6,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圆明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ense)。为开发优质花生根瘤菌菌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发掘和利用青海冷凉地区蚕豆优良的根瘤菌种质资源,确定根瘤菌的接种效应。将分离、纯化、分子鉴定的16株蚕豆根瘤菌通过盆栽回接试验的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6株根瘤菌,它们与青海13号蚕豆共生匹配效果较好,共生固氮能力强,促进蚕豆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花生、大豆根瘤菌剂的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 花生根瘤菌剂的试验 花生根瘤菌菌剂是用湖北省油料研究所提供的007、009两个菌株,试制了草炭制品13袋,应用15亩。因受旱欠收,但从验收的春胜大队九小队一块试验田的实收产量看,拌菌较对照增长10.39%,通过重复三点取样,每点3—5株考查了经济性状,拌菌花生较  相似文献   

12.
要获得固氮活性高,侵染力强、适应性广的根瘤菌株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和寄主品种进行选育。我国鲁西南以及黄淮地区夏大豆的种植面积很大,七十年代我所在大田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育出大豆根瘤菌优良菌株005。现将其特性介绍如下: 005 菌株抗血清的专一性根瘤菌由于形态、生理、结瘤性相同,很难在同一接种族进行再分类。然而根瘤菌细胞表面携带抗原,不同菌株抗原结构不同,用血清学的方法进一步在同一接种族再分类鉴定。1923年Sterens首先  相似文献   

13.
花生接种根瘤菌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是在老种植区,由于土壤中存有大量的根瘤菌,人工接菌效果不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选育竞争力与感染力强和固氮效率高的菌株。本文主要报道,用抗药标记法选育优良菌株和鉴定人工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14.
花生慢生根瘤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野生花生的新鲜根瘤中分离纯化花生慢生根瘤菌。方法:将野生型花生的新鲜根瘤灭菌后捣碎制成悬浮液,通过稀释涂布、划线和贴片三种方法,在YMA结晶紫和YMA刚果红选择培养基上逐步分离纯化得到单菌落。结果:三种方法均分离得到表面性状一致的单菌落,其中用稀释53~54倍的悬浮液划线分离的效果最好。所得菌株经理化性质和回接试验鉴定为慢生根瘤菌,从而为接着的花生根瘤菌及其结瘤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紫外线照射四季豆根瘤菌(R.Phaseoli)、豌豆根瘤菌(R.Leguminosarm)和花生根瘤菌(R.Peanut),然后观察其形态特征,并将不同形态特征菌落的菌株接种于不同pH值YEM培养基和不同NaCl浓度的YEM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突变株的抗酸碱性和抗盐性随根瘤菌不同而异,并与其菌落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比较非培养和培养方法揭示的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差异,以期建立慢生根瘤菌快速检测占瘤率技术。【方法】采用经典分离培养技术获得花生根瘤菌和非培养方法直接从根瘤中收获类菌体分别提取DNA后,比较分析BOX-PCR指纹图谱,根据多样性指数评价基于非培养和培养方法的BOX-PCR指纹图谱技术揭示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基于非培养方法检测的花生根瘤类菌体为81.8%,获得85种遗传群;基于培养方法分离花生根瘤菌菌株为72.7%,获得71种遗传群;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17种 BOX-PCR遗传图谱相一致。根据多样性指数基于非培养方法反映不同地区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较一致,基于培养方法反映各地区的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基于非培养方法检测根瘤类菌体的遗传多样性,能够更快速、真实反映不同土壤花生根瘤中的优势遗传群,快速地统计根瘤菌菌株占瘤率;与培养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获得花生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强的土著菌株,从而为筛选高效根瘤菌菌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18.
固体法生产白僵菌,一般要经过一、二、三级培养,生产时期长,数量大,操作比较繁重,技术掌握不好,易造成杂菌污染。为简化白僵菌生产方法,1976年我们初步试验成功了玉米心叶繁菌治螟法,进行了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1977年我们又在45亩的玉米田进行了防治示范,另外,牡丹江地区林口县新城公社、合江地区防治示范面积各约1万亩,都获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方法,就是用二级母剂接种三级原料后,不经过室内培养,直接撒在玉米心叶里,使白僵菌在玉米心叶中自然繁殖,达到治螟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为害花生,国内早有报道。但是,近两年来棉铃虫在我县花生集中产区,连续猖獗发生为害。我县辰时、辛村和北溪村三个公社毗邻,1979年花生面积达18,730亩,1980年又增至23,000多亩,而这三个公社的棉田总共只有一千来亩。在棉铃虫种群数量发展的形势下,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棉铃虫连续两年在花生田暴发为害,一般每平方米虫量多在10—30头之间,严重的高达96头,给花生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威胁。 一、为害情况 1.根据初步观察,棉铃虫蛾子白天藏匿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