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光的魚     
栖息在海洋的鱼类尤其是海底的鱼,常发现有发光的现象。这些鱼能发出红色或紫色的宝石状的光芒。这些鱼在体中含有发光体的机构,通过半透明的肌肉,发出光来。若把这些发光体和体表的发光器制成匀浆来培养不能发光的细菌或喂饲其他不发光的鱼类,我们可在细菌或鱼类的胃中分析出萤光素和萤光酶,在这些鱼类的幽门部中贮藏着萤光素,看来在发光器中还备有萤光酶,从幽门部把少量的萤光素送到发光器,它与萤光酶起作用便射出光芒。看来,发光  相似文献   

2.
发光鱼类     
张世义  伍玉明 《生物学通报》2006,41(2):20-21,F0003
报道了国内外常见的7目20科的发光鱼类,并分析了发光鱼类的发光机制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细菌发光的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古代,亚里士多德就曾发现腐烂的鱼在黑暗中会发出美丽的光。这一神奇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惊异和探索,但对于细菌生物性发光(Bioluminescence)的正式描述却是一百多年前才有的事情。发光细菌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是作为自养菌生活在海洋中;或腐生于死鱼和烂肉中;或共生于海洋鱼类的肠道;或寄生于甲壳纲动物与昆虫的体内;或与真骨类鱼及鱿鱼共生形成发光共生体。发光细菌均为革氏阴性、能运动,棒状,兼性厌氧。几乎所有发光细菌都可划归到弧菌属(Vibrio)、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超弱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有关鱼类(斑马鱼)超弱发光的新资料:光谱分布、发光动力学曲线及有关参数与pH,O_2,剥鳞和化学物质对超弱发光的影响,以及鱼体表面积和鱼类检测时的精度和准度。  相似文献   

5.
吴依繁 《生物信息学》2012,10(2):143-144
生物光源是一种低耗环保的照明方式,并可用于标记目标物的位置。存在于萤火虫体内的荧光素(D-luciferin)以及深海发光生物体内的发光蛋白便是两种肉眼可见的生物光源。剑桥大学iGEM团队将编码该类蛋白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制作出了会发光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6.
生物发光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人们最常见的是萤火虫的发光。然而,在辽阔的自然界,发光生物何止萤火虫,例如,在微生物中,就有能发光的细菌。这种细菌寄生或共生于各种海洋动物如各种鱼类的体表、内脏或专门的发光器官中。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发出蓝绿色的光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界,能发光的生物有某些细菌、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和鱼类,但能发光的植物却不多见。基因工程的发展使科学家了解到,生物冷光也是由DNA分子中的基因协调控制的基因工程学家已能把发光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培育出夜晚能发磷光或萤光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在泥盆纪早期,距今约四亿年前后,硬骨鱼类已分化为两大类群:一群为肉鳍鱼类——它们的偶鳍为肉质型,可能还有肺,这一类群包括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另一类群为辐鳍鱼类——包括现今还生存的大部分硬骨鱼类。肉鳍鱼类绝大部分已绝灭,仅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保存了三个肺鱼属,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深海中,保存了一个总鳍鱼类分支的后裔——矛尾鱼(拉蒂曼鱼)。鱼类是早期的脊椎动物,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具有肺及肉质偶鳍的鱼类进化来的,从水中生活的鱼类进化到陆地生活的四足类,涉及复  相似文献   

9.
《生命世界》2005,(7):42-43
人类对于深海探索只是对于这片神秘世界认识的一个开始,对于深海的想像,更多的倒是挥洒在了科幻世界里。说起深海科幻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通过这本书,一个崭新的世界第一次呈现到人们面前。小说中,一位生物学家试图研究一种在深海中出现的海怪,却发现海怪原来是一艘远远超越当时技术条件的潜艇。凡尔纳详细描述了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潜水艇,幻想了长时间的水下航行、奇特的海洋生物、洋流、深海火山。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科幻小说家预言了多少科学构想,其实在《海底两万里》出版时,潜艇早已成为现实,凡尔纳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