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CT后处理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6例患者行CT扫描,原始采集层厚为0.75mm,重建层厚7mm。发现结节时利用层厚为0.75mm的原始数据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进行三维重建,MPR重建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病灶最大径平面图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出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结果:56例肺结节中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25例。4例假阴性包括2例腺癌、1例鳞癌和1例小细胞癌,4例病灶直径均小于1.0cm。5例假阳性包括2例肌纤维母细胞瘤和3例结核球。三维率>1.5的肺结节89%是良性SPN。结论:多层CT多平面重建与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价值优于最大密度投影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128排)低剂量扫描参数下检查孤立性肺内结节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随机连续搜集我院低剂量(30m A)CT肺体检者,发现肺内结节病灶患者13例,对其进一步以常规剂量(350m A)CT精细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大小差异。结果:两种剂量扫描策略均检查出46枚结节。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各部位结节体积分别为:肺尖部:(431.3±92.8)mm~3,(658.4±94.4)mm~3,肺中部:(3025.8±526.7)mm~3,(2989.4±520.4)mm~3,肺底部:(1241.5±438.9)mm~3,(1266.0±447.6)mm~3,肺尖部肺结节大小差异明显,肺中部及肺底部肺结节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结节体积(除外肺尖部位结节5枚)分别为,组1:(39.8±14.6)mm~3,(40.7±15.5)mm~3;组2:(202±106.3)mm~3,(204.1±103.6)mm~3;组3:(4179.7±4410.4)mm~3,(4190.5±4487.2)mm~3。三组组内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非实性结节密度[(-68.3±24.2)HU,(-64.6±22.8)HU]及实性结节结节密度[(97.5±69.5)HU,(107.2±90)HU]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更加有利于肺内孤立结节患者扫描复查病灶,可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螺旋CT增强扫描时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结节50例、炎性结节26例、结核瘤12例的螺旋CT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结核瘤(P<0.05)。炎性结节强化峰值的时间较恶性结节延迟。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出现点、条状及边缘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琳  韩英  袁有法  张宝性  赵金彩 《生物磁学》2011,(12):2350-235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X线观察肺转移瘤的X线表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7例肺肿瘤患者肺部转移性病灶的X线表现、原发癌肿来源、病理类型.结果 肺内转移10例、相邻肺组织器官转移18例、不相邻肺组织器官转移9例.X线表现有粟粒样阴影、小结节絮状阴影、大结节团块样阴影、园形或类园形阴影和混合型.结论 肺转移瘤的表现为多源性、多样性和多变性,肺转移瘤伴有胸膜及肺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肺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从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及总结性研究。结果:52例肺腺癌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咯血、胸闷和其他转移病灶表现,转移多见于脑、肝、骨骼、肾上腺等,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47例患者行普通X线胸片检查,6例未见明显异常病灶,13例为中心型肺癌,25例为周围型肺癌,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52例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各叶均可发生,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病灶大多边缘有切迹、细小毛刺或棘状突起者。结论:结合临床表现,CT能够较准确的对肺癌做出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为肺腺癌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4岁,2015年1月16日以"咳嗽、咳痰、头痛伴发热10余天"收入院。胸部CT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空洞,边界清楚,其中最大空洞直径约1.8cm,部分空洞内见软组织密度影。颅脑MRI平扫+增强示增强扫描:双额叶、左颞叶、左顶枕叶病灶及脑室内病灶呈环状、片状强化。行CT引导下肺穿刺,穿刺病理组织回示大部分为坏死性肉芽组织,其中见粗大无隔菌丝,符合毛霉菌感染,颅内病灶给予经验性抗毛霉菌治疗后好转,诊断为播散型毛霉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射线胸片对肺结核诊断156例分析,以期寻找到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本文选取2001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门诊的156例肺结核病患者,采用放射线胸片进行诊断,探讨放射线胸片对肺结核诊断作用。结果:通过对本组156例肺结核病患者的放射线片检查结果得知:肺中部和肺上部是该组结核病患者的主要发病部位,大部分X线片主要呈现病灶中心高密度、周边中等密度且不均匀、部分病灶显示模糊、边界不清晰等特征,该特征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判断结核病的依据。结论:放射线胸片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肺结核病的有效、准确的诊断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CT、MRI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肺错构瘤的CT和MRI的表现,以及3例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肺错构瘤病灶光滑整齐,浅分叶3例,无深分叶征和毛刺征.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例为"爆米花"样钙化.4例病灶内有脂肪密度.3例肺错构瘤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轻度增强(5HU-16HU).6例T2WI呈高信号中夹杂分隔样低信号.结论:钙化(典型的爆米花样钙化)、脂肪密度是其特征性表现.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和MRI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由病理证实的PSH共22例,女21例,男1例,年龄15-72岁,平均48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7例行CT增强扫描。影像学征象由两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讨论完成。结果:CT显示病变直径平均(3.0±1.3)cm,形状呈类球形15例(68%),不规则形7例(32%),所有病例均显示边缘光滑(100%);平扫2例(9%)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呈混合磨玻璃影,其余19(86%)密度均匀,CT值为(35±7)HU;17例增强扫描中,10例显示均匀强化,7例呈明显不均匀或延迟强化,平均强化值约为(80±5)HU。结论:总结分析以下指标有助于对PSH的诊断:(1)女性患者,边缘光滑的类球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周围无毛刺及卫星灶;(2)CT平扫密度较均匀,有时病灶呈磨玻璃影和内可见点状钙化,(3)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大小可呈均匀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一直是胸部影像学的研究热点。早期且准确地鉴别肺内小结节的良恶性,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随访情况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8)F-FDG PET/CT在鉴别诊断恶性肿瘤方面具有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检查的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其公认的恶性肿瘤的诊断阈值是最大化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为2.5,然而部分临床数据显示一些直径小于1 cm的恶性肺结节的SUVmax数值小于2.5。因此在早期研究中,~(18)F-FDG PET/CT在诊断直径较小的肺结节的其临床价值仍存在争议。为了尽量降低SUVmax的测量误差,提高~(18)F-FDG PET/CT诊断的准确率,衍生出了许多SUVmax辅助诊断方法以及优化的重建算法、放射性显像剂的联合应用等手段。本文将对~(18)F-FDG PET/CT鉴别诊断直径小于1 cm孤立性肺结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1例胸部CT检查者在同一时间分别行常规剂量(200mAs)与低剂量(25mAs)扫描。评定2种剂量对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在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中,除病灶内结节的显示率低剂量扫描较常规剂量低外,其余征象如:钙化、毛刺、支气管征、形态和边缘等二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胸部低剂量扫描技术能作为健康体检或肺部疾病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形态学上类似肿瘤样病变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的基本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53例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中32(60.4%)例为隐球菌感染,21(39.6%)例为曲霉菌感染。29(54.7%)例为单发病灶,24(45.3%)例为多发病灶。CT表现为实性肺结节的30(56.6%)例,表现为实性肺部肿块的10(18.9%)例,两者都有的13(24.5%)例。病灶大小1~7 cm,中位大小2.5 cm。53例中病灶位于胸膜下32(60.4%)例,肺内其他部位21(39.6%)例。隐球菌和曲霉菌在病灶特征、形态、分叶征、毛刺征、晕征及其他伴随病变如片状浸润灶、粟粒样结节、淋巴结肿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部位(χ2=10.633)、边界(χ2=4.828)及病灶内有无空洞或空腔性病变(χ2=18.70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以隐球菌及曲霉菌感染多见,两种真菌感染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与肺内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CT与MRI对脑脓肿及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脑转移瘤及脑脓肿各20例,分别进行CT、MRI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为单发,平扫以囊性或囊实性表现为主,呈环状强化,壁薄,光滑,无壁结节。周围水肿以轻、中度片状水肿为主。脑转移瘤多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多发,平扫以低、等密度为主,较小者呈结节状强化,边缘规则,较大者呈环状、花环状、结节状强化,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周围大片状指状水肿。结论:脑脓肿及脑转移瘤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CT及MRI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普通X线片及CT平扫对于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检出率较低,较易造成漏诊和误诊,随着多排螺旋CT的普及,利用曲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图像,成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理想的影像诊断手段.探讨多排螺旋CT在对骨折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3例临床怀疑骨折的患者进行CR摄片再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后,得到受检部位二维、三维的图像。结果: 相同的对照组经多排螺旋CT、X线检查检查后,新增33例骨折。结论: 多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较传统X线平片能对骨折病例做出更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应用超声引导经皮自动穿刺活检术对79例经X线及CT检查发现肺部肿块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分析患者穿刺活检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血流信息特征,病灶内造影剂增强情况,穿刺活检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在肺肿块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实验组79例患者中,周围型肿块73例,中央型肿块伴肺实变6例,恶性病变60例,良性病变19例。恶性病变病灶回声类型、病灶最大径线、Adler血量分级、病灶内造影剂均匀性与良性病变同类指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可见:超声引导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是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方法,其良、恶性病变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血流信息特征,病灶内造影剂增强情况差异显著,在肺周围型肿块及伴实变中央型肿块患者的病理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类癌的CT影像表现,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类癌的CT表现,其中3例行胸部CT平扫检查,4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为典型类癌,1例为非典型类癌。6例典型类癌中:1例为微瘤型类癌,表现为右侧肺门旁支气管扩张、结石及条片状影;1例为硬化性血管瘤合并类癌,表现为右侧肺门旁肿块,边缘较光整,伴晕征;2例为右侧肺门旁肿块,边缘光整,明显强化,伴有邻近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粘液嵌塞、远端伴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改变;2例表现为肺内孤立小结节,边缘光整,无强化。1例非典型类癌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右肺门旁肿块,伴右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肺类癌的CT影像表现多样,典型病例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83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73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21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83例中57例为巨块型(68.67%),16例为结节型(19.27%),10例为弥漫型(12.04%).73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