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聪  张美文 《兽类学报》1999,19(4):298-307
在野外,从先年的秋初至当年春末被迫迁移前,东方田鼠在湖滩上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在夏季,不论栖息在农田还是岗地,都是东方田鼠的繁殖低谷。夏季(6~8月)在实验室自然温光条件下与人工控制较低温度条件下同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前种条件下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人工降低温度缩短光照条件下的繁殖力,此变动真挚势与野外观察到的繁殖力季节动态一致,可以说明夏季温光条件不利于东方田鼠的繁殖。另一方面,东方田鼠  相似文献   

2.
据野外观察,对扁嘴海雀在青岛近海岛屿的居留期、繁殖过程和食性等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3.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Ferussac)又名花螺,为华南地区危害农作物的一种陆栖贝类。关于它的繁殖习性及其胚后发育问题的研究尚缺乏。作者近年来在从事褐云玛瑙螺的生态研究过程中,注意观察了它的繁殖习性及其胚后发育时外壳的变化,除在野外现场观察外,并采集标本回室内从事生殖器官、螺体测量及室内饲养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导如后。 一、繁殖习性的观察 在广州地区褐云玛瑙螺的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夏季温光条件及被迫迁移对东方田鼠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野外 ,从先年的秋初至当年春末被迫迁移前 ,东方田鼠在湖滩上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 ;在夏季 ,不论栖息在农田还是岗地 ,都是东方田鼠的繁殖低谷。夏季 (6~ 8月 )在实验室自然温光条件下与人工控制较低温度条件下同时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前种条件下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人工降低温度缩短光照条件下的繁殖力 ,此变动趋势与野外观察到的繁殖力季节动态一致 ,可以说明夏季温光条件不利于东方田鼠的繁殖。另一方面 ,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最低的 6月并非全年最热的月份 ,这是因为东方田鼠的被动迁移对体力的消耗加剧了夏季温光对繁殖的影响程度。因此 ,认为洪水引起的东方田鼠被迫迁移和夏季的温光条件共同影响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主要在冬春季繁殖 ,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田鼠类动物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东方田鼠在夏季繁殖 ,在月份上虽不同 ,但其繁殖盛期的气温则相近 ,其实是田鼠类动物喜寒惧热特性的反映 ,乃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泥鳅属鱼纲、鲤形目、鳅科 ,其肉质鲜嫩 ,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除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外 ,有较大的出口潜力。1 生活习性泥鳅生活在水的底层 ,有钻泥习性。平时用鳃呼吸 ,因其肠壁薄 ,密布血管 ,在池水干涸时或休眠状态下可用肠呼吸。泥鳅适应能力强 ,对水质要求不十分严格 ,土壤中有少量水分润湿皮肤 ,就能维持生命。其生长适温15~ 30℃ ,水温在 2 5~ 2 8℃时生长最快 ,在 5℃以下或30℃以上或池水干涸时 ,泥鳅就会潜入 10~ 30 cm的泥层中“休眠”。泥鳅对食物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属杂食性鱼类。2 鳅苗繁殖目前泥鳅苗的获得主要靠天然产卵…  相似文献   

6.
黑锦蛇Elapheschrenckii是东北最大形的蛇类 ,本文结合野外考察工作和室内饲养观察 ,着重介绍了其栖息地、繁殖习性、摄食行为等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者等于1964—1966年和1978—1984年,应用水中弧菌的常规试验分离鉴定法,对非O-I群弧茵在芜湖地区自然水系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看到,非O-I群弧菌在河流、湖泊和沟塘中广泛存在。同时发现在捕获得黑斑泥鳅231条中检出有9条胆囊里生存有大量非O-I群弧菌(自然阳性率为3.9%,可信限为1—6%),泥鳅胆囊里生存的非O-I群弧菌数平均为149,500(63,000—236,000)/毫升胆汁。 相继,作者等将非O-I群弧菌加入缸水中(每毫升缸水中含弧菌约100个)喂养泥鳅,进行了实验感染试验。在喂养的鱼种中有黑斑泥鳅和鲫鱼,在自然气温25.5—29℃下,饲养3—4周。然后,采用无菌术解剖鱼类摘取胆囊,收集胆汁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弧菌培养和鉴定计数。结果,在喂养试验的黑斑泥鳅91条中,检出有23条胆囊里生存有大量非O-I群弧菌(喂养试验阳性率为25.2%,可信限为16—34%),泥鳅胆囊里生存的弧菌数平均为146,000(73,000—219,000)/毫升胆汁。可看出,泥鳅胆囊里生存的弧茁数比喂养时加入缸水中的弧菌数约高700—2000倍。但鲫鱼胆囊里未检出弧菌。由此看来,非O—Ⅰ群弧菌的繁殖生态学与水生动物有关,黑斑泥鳅可能是其中之一。作者等倾向相信非O-I群弧菌侵入泥鳅体内进入胆囊栖居繁殖,黑斑泥鳅有成为弧菌属菌群贮菌寄主和弧菌性腹泻传染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Strauch)生态初步观察(图版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正彦  周玉峰 《四川动物》2004,23(3):188-190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是东北最大形的蛇类,本文结合野外考察工作和室内饲养观察,着重介绍了其栖息地、繁殖习性、摄食行为等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沙群岛东岛小军舰鸟繁殖种群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3-4月对西沙群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在西沙群岛的东岛发现小军舰鸟(Fregata minor)繁殖,为迄今所知该种在我国仅有的繁殖记录。野外观察共发现7个巢,其中5个巢中途毁损,另见幼鸟13只,非繁殖雄性个体2只。还观察到小军舰鸟与红脚鲣鸟相互影响的负面行为,如抢食、窃巢材等。调查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小军舰鸟分布范围现已缩小,而且种群数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ckii是东北最大形的蛇类,本文结合野外考察工作和室内饲养观察,着重介绍了其栖息地、繁殖习性、摄食行为等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泥鳅的胚胎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鳅是生物教学中理想的实验材料,用6×10倍的普通显微镜即能清楚的观察到泥鳅的胚胎发育过程。本文以观察辽宁省盘锦地区泥鳅的胚胎发育与鱼苗生长为基础,叙述泥鳅胚胎发育与鱼苗生长的规律。1泥鳅的胚胎发育将带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水族箱或玻璃鱼缸中进行孵化,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年实验教学获知,泥鳅是观察血流现象比较理想的材料。它不仅获取容易,而且生命力很强。为此我想谈谈关于观察泥鳅尾鳍血流现象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1、泥鳅滑脱应如何防止将一块干纱布(30cm×25cm)的中心对着泥鳅头部轻轻地裹住,即头部被网住了。紧接着将余下的纱布沿着躯干部依次向下缠绕几圈,只露出尾部。忌用草纸布片裹体,以免影响泥鳅的呼吸以及损伤泥鳅躯体。 2、鳃处湿润应如何处置  相似文献   

13.
李明会  周伟  潘晓赋  张庆 《四川动物》2007,26(2):386-389,I0007
根据对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标本外部形态比较和野外观察结果,滇蛙和昭觉林蛙的雌雄性比大约在1:1之间,而它们的形态特征、栖境与习性、繁殖时间等均存在分化。昭觉林蛙更适应陆地生活。昆明地区的滇蛙和昭觉林蛙的繁殖策略不同,滇蛙的繁殖在3—7月,昭觉林蛙的在9—11月。昭觉林蛙选择在冬季繁殖,可以避开与其它蛙类的繁殖竞争,但其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卧龙自然保护区血雉的社群组织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联结紧密,可维持整个繁殖季节。孵卵由雌鸟承担,取食时由雄鸟相伴,雌雄鸟共同育雏。繁殖季节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雄鸟、参加繁殖的成体雄鸟或配偶对往往也有集群活动的倾向。在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5.
红花深山含笑是2007年发现并快速繁殖应用的木兰科种类。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红花深山含笑的发现历程、形态性状变异、繁殖推广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花深山含笑是优良的乡土树种,发现时野外数量极少;实生苗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是资源开发的优良种质资源;目前红花深山含笑繁殖主要以嫁接为主,通过正确的嫁接方法及良好的后期管理可有效繁殖苗木。  相似文献   

16.
为培育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全雌品种,研究通过细胞荧光染色后进行细胞学观察确定人工诱导泥鳅雌核发育的热休克起始时间,并进一步利用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对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泥鳅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受到灭活的鲤(Cyprinus carpio)精子刺激后,第二极体与卵核分开的时间在人工授精后3—5min;卵子在人工授精后3.5min后再热休克2min的诱导孵化率达到10.26%。通过分析野生型泥鳅胚胎、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泥鳅胚胎、泥鳅×鲤杂交胚胎和单倍体泥鳅胚胎的发育,发现部分雌核发育的胚胎可以正常发育,而杂交胚胎和单倍体胚胎会出现明显的发育障碍。核型和流式细胞检测分析表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热休克参数进行处理可得到二倍体雌核发育子代,二倍率达64.71%。研究从细胞学层面获得泥鳅雌核发育的诱导参数,可为利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开展全雌泥鳅育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四川几种攀蜥的行为和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7~ 2 0 0 3年通过野外采集或室内饲养 ,对四川西部的几种攀蜥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变色现象、摄食和繁殖等进行了观察。发现汶川攀蜥卵在孵化过程中有逐渐长大、增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寄生物对宿主繁殖的影响取决于宿主对当前繁殖值和剩余繁殖值的权衡。球虫为微型寄生物,而微型寄生物对宿主当前繁殖值的影响较剩余繁殖值要大。因此,本研究检验了寄生在高原鼠兔肠道内的艾美耳球虫可影响其当前繁殖的假设。在繁殖早、中、晚期,野外共观测高原鼠兔170只。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期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在繁殖中期,未感染雌性的妊娠率显著高于感染雌性。且未妊娠雌性较妊娠雌性有更高的感染强度,但在另外两个繁殖期没有发现此效应。在雄性中,任何繁殖期的感染强度和感染率与睾丸和附睾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且感染和未感染球虫雄性睾丸及附睾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感染雌性的胚胎重较未感染雌性显著降低,与野外感染对胚胎重量影响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说明艾美耳球虫感染可影响胚胎的发育。上述结果说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随繁殖期而有不同效应,且存在性别间差异,这种效应可能与不同性别间的繁殖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野骆驼(Camelus ferus)生性机警, 且栖息于远离人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荒漠、半荒漠地区, 其种群动态和行为生态学研究一直较为缺乏。本研究通过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不同季节的野外观测和连续水源地红外相机监测, 对野骆驼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2011-2013年, 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了8次野外调查, 共记录野骆驼64群, 个体430峰。非繁殖季节野骆驼集群大小平均为2.94±0.67峰; 而繁殖季节野骆驼集群大小平均为10.74±3.08峰。野外观测数据证明了野骆驼集群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 倾向于冬季繁殖季节的集群。并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 在11个水源地设置11台红外相机, 共记录野骆驼281群745峰。与野外调查结果相比, 红外相机数据表明繁殖期间和非繁殖期间野骆驼集群大小没有显著差异(t = 0.322, P = 0.748)。水源地的地形因素、红外相机监测视角和监测时间的限制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但是两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野骆驼在阿尔金山北麓比西湖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集群; 同时, 繁殖季节野骆驼最大集群的规模要大于非繁殖季节。尽管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动物集群行为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与传统基于野外调查的方法相比,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实用性方面, 利用红外相机都为我们开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四川几种攀蜥的行为和繁殖观察(图版Ⅸ,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正发  张剑  彭基泰 《四川动物》2004,23(3):274-276,i008
1987~2003年通过野外采集或室内饲养,对四川西部的几种攀蜥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变色现象、摄食和繁殖等进行了观察。发现汶川攀蜥卵在孵化过程中有逐渐长大、增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