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韦诗誉 《生物信息学》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史利莎  严力蛟  黄璐  许智钇 《生态学报》2011,31(21):6305-6316
中国传统乡土聚落作为多功能景观,其保护研究是我国生态及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典型载体。从文化和生态两条研究路线出发,同时运用中国传统风水生态理念和现代景观格局理论对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藏族乡土聚落的景观立体结构、生态要素构成进行不同角度的解构,探析理想景观模式蕴含的生态合理性及文化与环境在聚落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风水模式分析表明扎尕那聚落立体结构为"盆地-豁口-走廊"的壶天模式,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山-林-屋-水-林"景观模式,其空间要素组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综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契合"藏风得水"的理想风水格局,整体形成以寺庙为核心的组团式聚居格局,各个独立自然村落具有相似的界面特征。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扎尕那聚落景观以有林地和裸岩为基质,景观异质性和景观连接度都较高。人工斑块比例很低,聚落属于极稀疏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小。多重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是扎尕那聚落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为扎尕那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文化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及中国多功能景观研究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侯惠珺  罗丹  赵鸣 《生态学报》2016,36(1):148-155
基于菲律宾科迪勒拉梯田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现状,通过分析先人建立的"水源涵养林-木涌-聚落-梯田-水系"结构体系以及传统文化对梯田景观格局稳定性的保护和控制,剖析隐含在高山水稻梯田景观背后的生态技术和文化格局,了解和借鉴先人智慧,结合现状生态、社会问题和地区特征,分析梯田景观恢复的需求和挑战,运用景观生态学技术手段和对传统文化的唤醒,进行采伐迹地恢复、梯田景观恢复、灌溉体系修复、对抗外来物种入侵,借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社区管理和合理的旅游规划体系,重建"森林-木涌-聚落-梯田-水系"的景观生态格局,促进传统文化回归,实现高山梯田景观复兴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4.
张斌 《生物信息学》2018,25(11):112-116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异文化接触交流的途径以及可能导致文化分离、整合、同化或边缘化的结果。分别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进行文化解析,提出基于内化机制重构意义系统,基于外化机制优化制度文化和营造真实景观,基于涵化机制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以抵御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现代异化。  相似文献   

5.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豫东平原聚落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慧敏  娄帆  李小建  白燕飞 《生态学报》2017,37(16):5313-5323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聚落景观格局的变化,但目前相关研究对平原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文中选取豫东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周口市,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ENVI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该地区1972、2015年市域中观尺度上的聚落规模、聚落景观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聚落发展过程中,1972—2015年聚落斑块数量有所减少,聚落规模逐渐扩张,市域内最大聚落斑块扩张相对更为明显;对聚落斑块扩张强度的分析发现,城市市辖区及周边乡镇聚落扩张强度相对较高。(2)地区内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表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该时期聚集程度有所减弱;两个年份聚落核密度分布格局大致相似,局部地区存在多核扩散现象,市域尺度上的核密度分布存在地区差异。(3)对斑块形状指数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狭长或曲折聚落斑块在空间上分散布局,整体上区域内聚落形状趋于规则。(4)随着距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总面积和数量有所减少,且道路对聚落分布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较大影响,距中心城市0—6km范围内聚落受中心城区发展辐射影响较大。本文的分析可为平原地区聚落景观的优化布局和聚落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流域水系冲击作用形成的河谷盆地往往具有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其转化为独特的乡土景观。以浙江省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将研究区分为湖区和畈区2种景观类型,同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分别从自然基底、农田水利体系、聚落体系层面阐述2种景观类型的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典型的聚落样本进一步揭示了各系统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乡土景观格局与乡土景观过程的耦合关系机制。  相似文献   

8.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王仰麟  韩荡 《生态学报》1998,18(5):455-462
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理论信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两方面。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生态重建就是使采矿废弃地具有具体利用方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牲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整体性目标。矿区废弃地有多种类型,冰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矿区废弃地隶属各种尺度的景观类型,只有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适合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永汉传统农村的聚落生态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雪婷  严力蛟  后德仟 《生态学报》2011,31(19):5654-5662
生态观作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综合了聚落生态、社会、文化、空间等多重属性的研究视角。采用田野调查法,走访了永汉300余个传统农村聚落中的98个,获得由68个聚落个体组成的样本。"后龙山林地+建筑群+地堂+鱼塘+耕地"为这些聚落的基本构成模式。其生态观主要由社会、经济、文化三类因素构成,三者共同影响了聚落选址、规模和结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同一聚落內部以及不同聚落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因素主要包括饮食和居住的生存需求;文化因素的主要内容是风水。改革开放以来聚落发生演替,原因是生态观中经济因素地位大大提高,风水的影响降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演替过程中出现土地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发展一种基于传统农村聚落保护及再生的新的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修正演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倞  宋捷 《生物信息学》2019,26(12):28-33
临汾—运城盆地是中国最早的农、盐业生产区之一,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利用地方志、相关水利、农业等历史信息和现代考证成果,结合历史舆图和1968年卫星航拍图,以水为线索归纳其地域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为传承地域景观、缓解区域城镇化问题和指导未来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启示。临汾—运城盆地的传统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引泉、引河灌溉等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和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排涝景观体系,未来规划设计可以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1)利用传统引水工程骨架构建区域景观格局,发挥新的城镇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开展水生态关键区域的精明保护、修复和关键资源的人文复兴;3)延续传统聚落防洪工程智慧,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防洪系统;4)传承城镇水利系统、公共环境和人文空间相复合的传统,实现城镇环境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肖娟  杨永清 《生态学报》2017,37(13):4529-4537
以川东地区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现代生态适应性理论,探索了川东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构建方法和驱动因素,以期为传统聚落的生态适应性和空间结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传统聚落实质体现了其对自然地理要素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适应。在聚落选址方面具体化为山、河、路、池等环境要素,形成理想聚居模式以适应环境。传统聚落营建风水林以弥补原自然环境的不足,这不仅起到了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且使人和其它生物及环境要素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房屋形式的选择上,传统聚落建筑极富地域特色,反映了对自然的尊崇和适应。传统聚落是一种以人类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文化和制度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社会系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区域城镇风景特征与自然基底、历史进程、产业、人文等密切相关,梳理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组织特征,对当代语境下的地域性城镇风景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川江流域城镇地处峡江地带,属典型的山地城镇,加之受悠久的演进历程和地域多元文化影响,其城镇风景极具历史及地方性特征。通过对方志、文集、诗歌等文字记载和相关图画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图文对照分析,梳理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数量、类型及位置分布;同时借助HGIS技术对城镇古代舆图、城图等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达。归纳宏观视域下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系,以及城镇及周边视域下城镇与风景互为补充和参照的融合关系。为构建多元的城镇风景要素、强化地方山水格局、促进城镇与风景协同发展等提供研究方法探究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vides ethnographic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in time and space, of a network of well-established trails connecting most Inuit settlements and significant places across the Canadian Arctic. The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relating to trails (and place nam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ils) has been orally transmitted through many generations of Inuit. I use historical documents, ethnographic research, and new geographic tools such as GPS, GIS and Google Earth, to show the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network and its historical continuity. I particularly draw on a trip following Inuit along a traditional trail connecting the communities of Iglulik and Naujaat (Repulse Bay). Inuit have made systematic use of the Arctic environment as a whole and trails are, and have been, significant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across the Arctic. There are some types of oral history and knowledge that can be accurately transmitted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I propose that some aspects of Inuit culture are better understood in terms of moving as a way of living.
Claudio AportaEmail:
  相似文献   

15.
陈思淇  张玉钧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11-92
乡村景观是一种人文和自然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支持。目前, 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正面临着农业集约化、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非农业用地急剧扩张及生态传承机制解体等复杂多样的威胁, 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国际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方向, 包括农业集约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域尺度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局地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景观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主要进展并指出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包括突出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加强多时空尺度分析、深化动态维持机制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全过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巍  侯晓蕾 《生物信息学》2018,25(12):70-74
杭州湾传统海塘是历史时期中国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体系完善,也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防洪抗潮的基本保障。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钱塘江河口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然后从主塘塘型、相关附属构造和建筑等方面总结海塘营建体系,并着重从海塘与水利系统、土地划分、聚落分布和布局等关系角度剖析了海塘对东南滨海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类似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Sever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nutrients, other than energy, in determining foraging decisions. 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test this idea, on the assumption of an intake maximization for different nutrients (energy, sodium and phosphorus). 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tested using field data from cattle grazing in a landscape mosaic of Pleistocene cover-sand and riverine grassland. Observations on foraging behaviour, food intake and diet composition were collected in thirteen 4-day-periods over 2 years. Habitat selection was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proportion of grazing time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units with the available area proportion of the units. Two levels of habitat selection were examined: a micro-level (fine-scale, where vegetation units were considered separately) and a macro-level (coarse-scale, where vegetation units were combined to give selection at the landscape level). At the micro-level of habitat selection, no selection was apparent between the vegetation units of the riverine landscape, but the Deschampsia flexuosa unit was significantly selected for in the cover-sand landscape. At the landscape (macro-) level, the animals preferred the riverine landscape. The model revealed poor predictions of habitat occupancy on a micro-level. A much better prediction was obtained when vegetation units were combined at a macro-level. The D. flexuosa unit provided a higher energy intake, whereas the intake of sodium was higher in riverine grassland. Phosphorus proved relatively significant in determining habitat occupancy. Based on energy maximization alone, the model was a very poor predictor of habitat occupancy. It is argued that selection occurred mainly at the macro-level. The incorporation of different nutrient constraints in foraging models can then prove fruitful when seeking explanations of habitat occupancy. At the micro-level, difficulties for the animal in assessing nutrient availability may result in a less selective foraging pattern. However, the costs of increased selectivity may be greater than the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