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陶然 《植物杂志》2009,(3):12-13
2008年12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一时间,关于网络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的议论纷纷而起。这不仅让我们对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影响提高了警惕,而且也提出了一个被人们忽视已久的概念——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2.
陶然 《生命世界》2009,(3):12-13
2008年12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一时间,关于网络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的议论纷纷而起。这不仅让我们对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影响提高了警惕,而且也提出了一个被人们忽视已久的概念——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3.
2月24~26日,2004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副局长任德权、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副司长王兰明、王云鹤以及来自全国省市级药监局分管医疗器械工作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对《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制定与实施工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于2010年试行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和聘任工作。为此制定了《关于印发北京市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与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阐明了适用范围、岗位级别设置、申报条件、评审标准、任职资格的取得方式、职务聘用以及报名、考试、答辩评审程序等。首先在直属22家三级医院试行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和聘任工作,管理理论考试总体通过率为60.58%,申报高级职务还需通过答辩,最终共有149人取得任职资格。开展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广大卫生管理人员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传统环境知识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和教育发展规划的一种重要知识基础。讨论了传统环境知识的概念,传统知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人才培养以及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公约》传统知识议题的背景、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知识之所以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热点议题,主要源于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经济潜力以及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至今,在传统知识议题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如:设立专门的传统知识工作组,为履行公约相关条款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推动特殊制度的谈判,达成一系列道德行为准则,以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根据公约第十次和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相关决议,习惯性可持续利用(customary sustainable use)、特殊制度(sui generis systems)、传统知识归还(repatriation)等将成为今后传统知识谈判的重点.我国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知识产权等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调我国在不同国际法框架中传统知识议题的谈判立场;还需要开展习惯性可持续利用、特殊制度体系、传统知识就地或者活态保护(living protection)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2008及2009年两次考察收集了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6个独龙族村寨的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考察发现独龙族栽种、管理和利用了包括30.4%的粮食、49.7%的蔬菜和17.7%的果树等丰富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共收集到181份种质;独龙族积累了大量的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传统知识,如董棕(Caryota urans L.)粉、漆油鸡、漆油酥油茶和木瓜(Fructus chaenomelis speciosae)豆腐等传统食物加工与烹调方法的传统知识。  相似文献   

8.
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地处中温带地区,农田秸秆量大,不同秸秆还田技术与耕作制度结合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010-2017年连续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设秸秆无覆盖区(0%)、30%覆盖量(30%)、60%覆盖量(60%)、100%覆盖量(100%)4个处理.结果表明: 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可使土壤容重增加0.10~0.20 g·cm-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随覆盖量增加呈递增趋势;秸秆覆盖使土壤固相率比无覆盖增加2.5%~7.8%;土壤温度随秸秆覆盖量增加降幅增大,表层尤为明显,0~5 cm土层温度降幅1.87~2.90 ℃;土壤含水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与无覆盖相比差异显著,0~5 cm土层增加幅度为6.4%~10.2%;秸秆覆盖使土壤总孔隙和直径>0.05 mm通气孔隙减少,0.05~0.002 mm有效孔隙增加,覆盖量越大增加越明显,对土壤无效孔隙的影响不规律.长期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水分,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总孔隙,增加了0~5 cm土层土壤有效孔隙.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强  陶建平  肖洋 《生态学报》2016,36(23):7594-7602
基于Timesat的非对称高斯函数(AG)拟合法重建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黄土高原近10年的植被覆盖度(VC),并分析了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和其与降水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平均覆盖度最高,灌木、草地生态系统次之,荒漠生态系统最低,空间差异明显。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达到81.6%,主要包括太行山、吕梁山和秦岭地区。暖温带森林区植被组成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覆盖度常年较高,为80%以上。西北部温带草原区,植被覆盖度达到38.8%。温带草地主要依水分梯度,由东南到西北分布有以旱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典型草原,植被覆盖度呈现相应的递减趋势。黄土高原总面积78.6%的地区年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而占总面积19.4%的地区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至延安周边地区和秦岭一带;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区域沿兰州至银川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地表稻草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毛竹林地表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连续覆盖2年翻耕,连续覆盖2年未翻耕和自然生长样地(对照)3种不同管理方式下地表覆盖的毛竹林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覆盖2年未翻耕处理和覆盖2年翻耕处理0~5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8.7%~43.8%和22.2%~90.8%;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2%~111.0%和36.7%~238.5%;覆盖2年翻耕处理和对照样地相比,0~50 cm各土层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1.9%~97.5%,而覆盖2年未翻耕处理下的土壤易氧化碳含量0~20 cm土层较对照样地增加明显,20~50 cm土层则有减少的趋势;3种处理下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除10~20 cm土层差异性显著外,其余的土层变化都不明显;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覆盖2年处理的毛竹林地,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则表现为0~20 cm土层覆盖2年未翻耕覆盖2年翻耕对照样地,20~50 cm土层对照样地覆盖2年翻耕覆盖2年未翻耕;3种处理下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  相似文献   

11.
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覆盖栽培年限(0、3、6、9和12年)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雷竹林退化过程中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竹林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在覆盖3年时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14.6%和146.6%,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受覆盖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影响而出现差异性,并逐渐表现出上层富集的现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覆盖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全磷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表层(0~2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中覆盖6年时达到最低,亚表层(20~40 cm)土壤中覆盖3年时达到最低,全钾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持续增大,在亚表层和底层土壤中则表现为在覆盖0~3年下降、3~12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试验雷竹林间差异显著.覆盖9年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总体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亚表层土壤肥力优于表层和底层土,但不同覆盖年限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雷竹各器官生物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亚表层中,土壤氮含量与竹叶生物量,以及钾含量与竹叶和鞭根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长期覆盖及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养分过量积累已经对雷竹林的扩繁和生物量积累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加剧了竹林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大鹏半岛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背景下的植被覆盖动态研究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深圳市1995-2007年的遥感数据以及1996和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轨迹追踪分析和叠图代数计算方法,对大鹏半岛植被覆盖动态类型及其空间分异、土地利用变化结构和格局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覆盖动态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研究区65%的地区植被覆盖发生显著改变,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趋于好转;城市化和商品农业发展是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成因,研究时段内31%的地表发生了用地功能转变;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内植被覆盖发生改变的重要成因之一,约35%的植被覆盖出现退降过程区域与土地功能转变有关;55%的用地功能转变区域因机械干扰导致植被覆盖退化,但至研究期末,大多数退化区域已经进入植被覆盖显著改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其植被变化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气候。研究以怒江-萨尔温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1年MODIS NDVI数据,利用BFAST模型、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其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和未来可持续性以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为0.73,以高植被覆盖和较高植被覆盖为主。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下游和中游植被覆盖明显优于上游。(2)BFAST趋势表明,近22年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植被覆盖改善和退化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71.24%、28.76%,改善的区域远大于退化的区域,说明研究区植被得到较好的保护。Hurst指数显示,未来植被将持续改善和退化的区域占比分别为94.89%、2.76%。BFAST与Hurst二者叠加共耦合了17种植被覆盖的未来趋势情形,整体上未来植被呈持续改善为...  相似文献   

14.
杨素梅老师是从事中学性教育工作的心理学老师。那么,讲授性生理卫生知识的生物学老师们对于中学性教育又有怎样的见解呢?为此,记者又分别采访了几位中学生物学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开展性教育比较早的重点中学之一。来自人大附中的张冬梅老师告诉记者,目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不同年限地表覆盖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覆盖1年、覆盖2年和自然生长(对照)的毛竹林地0–50 cm内各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覆盖1年和2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轻组有机质和易氧化碳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相比于对照样地,覆盖1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质、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11.2%–74.2%、31.7%–196.9%、5.0%–79.6%,覆盖2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质和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22.2%–90.8%、36.7%–238.5%、21.9%–97.5%。不同处理样地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2)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覆盖处理的毛竹林地,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在0–30 cm土层表现为覆盖1年覆盖2年对照样地。3)覆盖1年、覆盖2年和自然生长3种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和总有机碳含量呈现较高的相关性,且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大于覆盖1年和覆盖2年的毛竹林地,覆盖2年的毛竹林样地易氧化碳与轻组有机质的相关系数最大。4)三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短期内毛竹地表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对改善毛竹林土壤质量,维持竹林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起,陕西省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使植被覆盖得到迅速恢复和增加。为了进一步跟踪评估植被覆盖变化,为生态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基于2000-2017年MOD13Q1数据、气象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陕西省18年间的植被覆盖度,通过空间插值方法、空间相关分析、统计学方法分区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速逐年减少,2012年达到最大值后在高位波动;全省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2.4%,降低的区域仅占17.6%;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变异系数大的区域主要分布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以及城市周边;陕西省植被覆盖度与降水量、气温在年尺度上相关系数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占全省98.4%的区域植覆盖度与降水、气温的复相关空间也未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说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未来陕西省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环境资源的限制、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和城市用地的扩展,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将出现下降趋势。如何减缓这种下降趋势,是未来陕西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按容量等比例概率抽样法,确定50个居委会,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对890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正确回答率为76%,食品安全知识结构不均衡,被调查居民食品安全添加剂、食品监管知识正答率较低,特别是食品安全添加剂正答率仅为42%。居民的食品安全行为总体正答率为81%。低学历和低收入人群的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正答率相对偏低。结论:北京市西城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关部门应针对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态度,逐步形成健康的自觉的食品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8.
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可为旱地小麦高产生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全膜覆土穴播(PM)及无覆盖(CK)3种覆盖方式,分析其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较CK相比,PM提高了7.5%~33.3%,SM提高了15.4%~25.3%,且主要促进了拔节至开花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PM和SM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叶、茎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覆盖也显著提高了叶、茎鞘、穗轴+颖壳花前累积的干物质在花后的再分配,其中茎鞘和穗轴+颖壳的花后转移率均以SM最大(3.9%和29.2%);同时,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PM和SM处理分别较CK增加了13.8%和14.1%;可见,覆盖可促进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进而促进产量提高。在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秸秆带状覆盖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性的覆盖措施,有利于该地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绿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起,陕西省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使植被覆盖得到迅速恢复和增加。为了进一步跟踪评估植被覆盖变化,为生态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基于2000—2017年MOD13Q1数据、气象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陕西省18年间的植被覆盖度,通过空间插值方法、空间相关分析、统计学方法分区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速逐年减少,2012年达到最大值后在高位波动;全省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2.4%,降低的区域仅占17.6%;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变异系数大的区域主要分布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以及城市周边;陕西省植被覆盖度与降水量、气温在年尺度上相关系数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占全省98.4%的区域植覆盖度与降水、气温的复相关空间也未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说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未来陕西省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环境资源的限制、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和城市用地的扩展,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将出现下降趋势。如何减缓这种下降趋势,是未来陕西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白裤瑶非常喜欢饲养和食用当地黑猪,对饲料植物的采集和管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该研究旨在对白裤瑶地区饲料植物及其有关的本土知识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在2019—2021年期间,该文作者多次前往当地进行饲料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利用了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小组讨论,同时该研究还通过打分排序和统计植物利用频度来筛选出综合利用价值高的饲料植物。结果表明:(1)白裤瑶传统饲料植物共104种,隶属于42科85属;被引用植物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16种,占总种数的15.38%),其次为荨麻科(13种,占总种数的12.5%)。(2)枝叶(56.73%)、全草(26.92%)和叶(8.65%)为当地饲料植物的主要利用部位,大多数饲料植物是草本植物(88.46%),多数饲料植物(占总数的64.42%)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保障了家猪食物来源充足。(3)饲料植物的主要加工方法是将其切碎或打碎后煮熟饲喂。(4)当地被受访者引用最多的物种是玉蜀黍、构树、番薯、桑、金荞麦、稻。(5)根据综合打分排序,在当地具有较高综合评价的饲料植物分别为构树、番薯、桑、金荞麦、南瓜。白裤瑶对饲料植物用于养猪的传统知识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