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别观察给予HO-1诱导剂和抑制剂对心肌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预适应的影响,探讨HO-1在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N)、缺血/再灌损伤组(I/R)、缺血预适应 缺血/再灌损伤组(PC)、HO-1诱导剂 缺血/再灌损伤组(HM)、HO-1抑制剂 缺血预适应组(ZP).心肌缺血/再灌损伤采用相对缺血/再灌损伤模型,缺血预适应则为相对缺血5min恢复5min,反复2次.测定心功能、MDA及HO-1活性变化.结果:HM组HO-1活性升高,心功能恢复率均显著高于IR组(P<0.01),MDA含量显著低于IR组(P<0.05).ZP组活性降低,心功能恢复率显著低于PC组(P<0.05),MDA含量显著高于PC组(P<0 05).结论:HO-1是缺血预适应释放的内源性活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低氧 3h后复氧期间心肌细胞的生存率和LDH的释放量为指标 ,观察Gi/o蛋白及其下游成分在低氧预处理 (hypoxicpreconditioning ,HP)心肌保护中的作用。与单纯低氧组相比 ,HP组 ( 2 5min低氧 30min复氧作为HP)细胞生存率增高 ,LDH释放减少 (P <0 0 1)。用NEM预处理 ,能完全模拟HP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而用PTX阻断Gi/o蛋白 ,或Forskolin和 8 Br cAMP预处理后 ,再给予HP及低氧 3h/复氧 1h ,则细胞生存率降低 ,LDH释放增加 (P <0 0 1) ;U 7312 2预处理后 ,细胞生存率和LDH释放量无差异 (P >0 0 5 )。结果提示 :Gi/o蛋白通过抑制AC ,减少第二信使cAMP的生成介导了HP的心肌保护作用。PLC可能不参与HP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Dong JW  Zhu HF  Zhou ZN 《生理学报》2003,55(3):245-250
本文旨在研究Na+/H+交换以及Na+/Ca2 +交换对模拟缺血 /复灌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变化的调节作用。分别利用模拟缺血液和正常台氏液对大鼠心肌细胞进行缺血 /复灌处理 ,在缺血期间分别应用Na+/H+交换抑制剂阿米洛利 (amiloride)、Na+/Ca2 +交换抑制剂NiCl2 以及无钙液 ,观察它们对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变化的影响。利用Zeiss LSM 5 1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采集细胞内游离Ca2 +的指示剂Fluo 3 AM的荧光信号 ,计算出相对于正常(缺血前 )的相对荧光强度 ,以表示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模拟缺血引起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Ca2 +持续上升 ,缺血前的相对荧光强度值为 10 0 % ,模拟缺血 5min后为 140 3± 13 0 % (P <0 0 5 ) ,复灌 15min后为 142 8±15 5 % (P <0 0 5 )。经 10 0 μmol/Lamiloride、5mmol/LNiCl2 和无钙液分别预处理 ,模拟缺血 5min后的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 10 1 4± 16 3 % (P <0 0 5 )、110 4± 11 1% (P <0 0 5 )和 10 7 1± 10 8(P <0 0 5 ) ;复灌 15min后则分别为 97 8±14 3 % (P <0 0 5 )、10 6 2± 14 5 % (P <0 0 5 )和 10 6 6± 15 7(P <0 0 5 )。另外 ,与对照组细胞相比 ,再灌注期间NiCl2和无钙液处理的细胞钙振荡的产生幅度明显减弱 ,amilori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Gαq/11在不同原因所致心肌肥大中的变化。方法 :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 (RHR)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 ,测定动脉血压和心肌肥大指数 ,放免法测定心肌血管紧张素II(AngII)含量 ,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Gαq/11含量。 结果 :RHR术后 1周动脉血压、心肌肥大指数及Gαq/11含量与假手术组无差异 ,心肌AngII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术后 8周上述各指标均较假手术组升高。 12周龄SHR动脉血压、心肌肥大指数和AngⅡ含量均较同龄WKY升高 (P均 <0 .0 1) ,但心肌Gαq/11含量却无明显变化 ;4周龄时上述各指标与同龄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Gαq/11在肾性和自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大中有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鼠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制备主动脉狭窄模型,观察Gαq/11和PDGF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实验分假手术组、损伤1 d组和损伤14 d组,观察形态学变化,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和主动脉磷脂酶C(PLC)活性,用免疫印迹法测定主动脉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受体β和Gαq/11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损伤1 d,主动脉内皮完全剥脱,VSMC无明显增殖和迁移,内膜无增厚.与假手术组比较,ACE活性增加382.7%(P<0.01),PDGF受体β表达和PLC活性无明显变化,Gαq/11蛋白含量下降20.0%(P<0.05).损伤14 d组,主动脉局部有新生内皮出现,中层VSMC大量增殖并向内膜下迁移,内膜显著增厚.ACE活性、PDGF受体β表达和PLC活性分别较假手术组升高420.2%(P<0.01)、85.0%(P<0.05)和186.2%(P<0.05),Gαq/11蛋白表达下降33.1%(P<0.01).结果提示,PDGF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再狭窄时VSMC增殖的重要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兔脊髓磷酸腺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缺血参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兔脊髓磷酸腺苷代谢的影响。方法:往置入腹主动脉的Swan-Ganz导管气囊内注气造成兔腰髓缺血模型。将实验兔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预处理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reverse phase HPLC),对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腰髓组织中磷酸腺苷(ATP、ADP、AMP)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兔再灌后各时间点腰髓组织ATP含量有明显下降(P<0.01)。与缺血组相应时间点相比,预处理组兔再灌注后腰髓组织ATP含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显著提高缺血再灌注后兔脊髓组织ATP含量,这可能是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天礼  黄玉芝 《生理学报》1997,49(2):178-184
本文用黄鼠和大鼠离体心脏比较了两种预缺血处理方案对随后缺血再灌损伤的作用。用Langendorff方法灌流秋季未入眠的达乌尔黄鼠和Wistar大鼠离体心脏,以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释放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恢复等为指标,检验不同预缺血处理时间对随后缺血再灌损伤的影响。标本平衡10min后对照组的两种动物经受缺灌15min再灌15min预缺血处理,接着进行两次缺灌10min再灌10min  相似文献   

8.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微循环损伤的影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P组).IR组和P组采用Zivin改进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P组在缺血30 min后行复灌1 min/缺血1 min相同处理3次.采用激光多普勒检测缺血前,缺血时及再灌注各时点血流量值,在再灌注24 h时取兔脊髓组织作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比色法检测脊髓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放免法检测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1,HO-1)的表达.研究发现与缺血前基础值相比,再灌注10 min时IR组与P组血流量均有增高,在再灌注30、60、120 min,IR组血流量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IR组相比,P组血流量值在再灌注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与IR组相比,P组NO含量与HO-1表达均有增加,ET-1含量明显减少,NO/ET-1显著高于IR组(P<0.05或0.01),且P组脊髓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微循环损伤,改善脊髓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TNF-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脏功能和酶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结果:与单独缺血/再灌注组相比,TNF-α(104U/L)预处理明显减弱缺血/再灌注对左室发展压、左室舒张末压、最大收缩/舒张速率和左室发展压与心率乘积的抑制作用(P<0.05),并显著降低复灌后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增加线粒体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P<0.05);分别使用抗氧化剂2-MPG(0.3 mmol/L)、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0.5 mmol/L)或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抑制剂5-HD(100 μmol/L)预处理,减弱了TNF-α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抑制心肌LDH释放和诱导Mn-SOD活性增高的作用.结论: TNF-α预处理具有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诱导Mn-SOD活性增高有关,活性氧、一氧化氮和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参与介导TNF-α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Xing DQ  Bai H  Ma TM  Wu LL 《生理学报》2001,53(6):440-444
实验以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研究主动脉Gαq/11倡导 的细胞信号转导的变化及其意义。制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4和8周测定动脉血压,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Gαq/11亚单位和细胞个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含量,测定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活性。结果显示高血压组大鼠于术后第2周血压开始升高;主动脉Gαq/11和ERK1/2含量于术后第1周增加(分别为57.53%和40.16%),并维持在高水平(P<0.01);术后主动脉PLC活性亦增加(P<0.05)。实验表明,肾素依赖性高血压能引起大鼠主动脉Gαq/11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激活,并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氮嗪对离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功能及心肌组织ERK和JNK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取心行Langendorff灌流。实验分为5组(n=6/组):对照组(Con)在平衡后继续灌流40min,全心缺血25min,复灌30min。其余各组除全心缺血前处理不同外,余均同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IP)2次给予5min缺血+10min复灌,二氮嗪预处理组(DP)给予2次含50μmol·L-1二氮嗪的K-H液10min后给不含二氮嗪的K-H液5min,5-HD、5-HD+DP组则在平衡后给予10min150μmol·L-1线粒体KATP阻断剂5-HD,余同Con及DP组。结果:IP组及DP组复灌末左室发展压、+dP/dtmax和-dP/dtmax的恢复率均高于Con组(P<0.01),但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压恢复率低于Con组(P<0.01);5-HD能拮抗二氮嗪引起的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复灌末IP、DP及5-HD+DP组ERK表达增加。IP组及DP组心肌的JNK表达低于Con组(P<0.05),5-HD+DP组JNK表达显著高于DP组。结论:二氮嗪预处理对离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此保护作用可能与ERK的表达增加及JNK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在缺血预适应中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N)、缺血/再灌损伤组(I/R)、缺血预适应 缺血/再灌损伤组(PC).结果:PC组的心功能恢复率高于I/R组(P<0.05),MDA含量低于I/R组(P<0.05),HO-1 mRNA又高于I/R组(P<0.05).结论:HO-1mRNA表达上调与缺血预适应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TNF-α,IL-6的变化,评价乌司他丁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i健康Wistar大鼠84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制作肠缺血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肠缺血再灌注组(I),UTI治疗组(u)。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将I组和U组分成0min、2h和6h组。I组、U组于手术前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mL、乌司他丁5×10^4U/kg,假手术组仅分离SMA,不夹闭血管。于各时点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点均引起血清TNF-α、IL-6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点TNF-α值显著升高(P〈0.01),IL-6显著升高(P〈0.01)。u组0min、2h血清TNF-α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1);U组0min、2h、6h血清IL-6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及与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趋势。方法:选取5只成年SD雄性大鼠(n=5),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利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实时监测大鼠在缺血前及缺血5 min、30 min、1 h、2 h、再灌注5 min、30 min、1 h、2 h、4 h、6 h及24 h的血流灌注量,记录在ROI(感兴趣区)测量的数值。再选取1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Control组、缺血2 h、再灌注30 min、4 h及24 h组(n=3)。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按上述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取新鲜脑组织用干湿重法测定其左、右半球的水含量。结果:栓塞时缺血侧血流量逐渐下降,缺血2 h下降最低(P<0.05);再灌注早期血流量恢复较大(P<0.05),30 min时显著下降(P<0.05),4 h明显上升(P<0.05),24 h再次上升(P<0.05)但低于缺血前血流量(P>0.05)。脑组织水含量测量,缺血2 h组和再灌注30 min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4 h组和再灌24 h组明显增高(P<0.05),且再灌24 h组明显高于再灌4 h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和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且脑组织中水含量与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汪健  周发明  陈涛  席刚明  邓晓玲  赵斌 《生物磁学》2011,(13):2423-2426
目的:观察细胞穿透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EP-1-SOD1)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脑保护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h后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神经细胞损伤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elllymphoma-2,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盐水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或模型组)神经障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可降低神经障碍评分(P〈0.05);光镜下,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结构正常,PEP-1-SDO1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PEP-1-SOD1预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损伤轻;假手术组Bcl-2蛋白表达极弱,缺血再灌注组和PEP-1-SOD1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h在缺血半暗带周围出现Bcl-2蛋白阳性表达,24h达到高峰,48h表达开始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PEP-1-SOD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PEP-1-SOD1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缺血预处理(IP)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采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比缺血再灌注组低(P<0.05),缺血再灌注组Bcl-2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比正常组低(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Bcl-2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高(P<0.05)。缺血再灌注组Bax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较正常组高,而缺血预处理组Bax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低(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缺血预处理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在心肌凋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缺血预处理可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7.
Feng RF  Li WB  Liu HQ  Li QJ  Chen XL  Zhou AM  Zhao HG  Ai J 《生理学报》2003,55(3):303-310
实验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用硫堇染色法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法,观察右侧脑室内注射Ⅱ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2/3,mGluR2/3)阻断剂α-methyl-(4-tetrazolyl-phenyl)glycine(MTPG)对海马CAl区神经元缺血耐受(BIT)诱导的影响,以探讨mGluR2/3在BIT诱导中的作用。54只大鼠推动脉凝闭后分为5组:(1)假手术组(n=8):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2)单纯缺血组(n=8):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min;(3)缺血预处理组(n=8):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min作为脑缺血预处理(CIP),再灌注24h后再行夹闭8min;(4)MTPG 缺血预处理组(n=22):CIP前20min右侧脑室注射MTPG,其余步骤同缺血预处理组;MTPG的剂量分别为0.4、0.2、0.04和0.008mg,以观察其剂量效应关系;(5)MTPG 单纯缺血组(n=8):右侧脑室注射MTPG0.2mg 24h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min。所有动物均在手术后或末次缺血后7d处死,取材观察。结果如下:(1)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8min缺血组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升高、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GFAP阳性表达增加(P<0.05);(2)缺血预处理组的组织学分级、神经元密度及GFA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似,未见单纯缺血组的上述变化,表明CIP可防止后续8min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3)MTPG 缺血预处理组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明显增加、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并且GFAP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这种变化与MTPG的剂量呈明显正相关,表明CIP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被MTPG阻断;(4)MTPG 单纯缺血组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和神经元密度以及GFAP的表达与单纯缺血组相似。上述结果提示,3minCIP可诱导BIT的形成,MTPG可阻断CIP诱导BIT的作用,表明mGluR2/3参与BIT的诱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经典缺血预处理组(IPC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PC组)。S组仅行开腹,不作其他处理;IPC组以肝缺血5min作预处理;RPC组以双后肢缺血5min,反复3次作预处理,2个预处理组及I/R组均行肝缺血1h再灌注3h。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湿干比(W/D)、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RPC组ALT,AST,W/D值,及PMN计数均明显降低(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强度与经典缺血预处理相当,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水肿、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将SD大鼠分组 ,先制作空肠袋 ,分别向袋内注射不同营养物 :10mmol/L丙氨酸 ,10mmol/L葡萄糖 ,10mmol/L甘露醇或 5mmol/L丙氨酸 +5mmol/L葡萄糖的混合液 ,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6 0min后 ,再恢复灌流 6 0min。分别于阻断血流 6 0min和恢复灌注 6 0min测定肠粘膜ATP含量。研究结果显示 ,缺血再灌注能显著降低肠粘膜ATP含量 ,给予丙氨酸或葡萄糖 /丙氨酸混合液使肠粘膜ATP含量进一步降低 (P <0 .0 1) ,而给予葡萄糖能显著增加肠粘膜ATP含量 (P <0 .0 1)。结论 :缺血再灌注过程中 ,肠内给予葡萄糖能改善肠粘膜ATP含量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道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近期实验研究显示,在再灌注的早期给予短暂、重复的缺血再灌(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能够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本实验旨在探明三磷酸腺苷(ATP)用于缺血后处理是否产生上述保护效应,以及了解腺苷受体在此保护作用机制中的地位。方法:家兔开胸后左前降支均给予40min结扎和180min的再灌注,并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缺血后处理组;(3)ATP后处理组;(4)缺血后处理 SPT(硫苯茶碱)组;(5)SPT对照组。于实验终点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TC染色),血浆CK-MB、SOD、MDA含量。结果:和时照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ATP后处理组心梗面积减少(p<0.05),CK-MB也显著降低(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