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4在浙江较系统地研究了山区和半山区稻田稻秆潜蝇的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的关系,组建了田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代稻秆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死亡率分别为42.7%、14.5%、4.4%、12.6%和32.8%、16.5%、18.9%、15.6%。水稻秧苗期、大田期稻秆潜蝇卵(虫)量与株为害率、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随着卵(虫)量增加,株为害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稻秆潜蝇防治指标为秧苗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相似文献   

2.
单季晚稻稻秆潜蝇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银方  徐永强 《昆虫知识》1996,33(6):323-326
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自60年代末发现为害以来,一直是浙江山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面积继续扩大,且为害加重,已成为单季晚稻生产的主要障碍。肖锋[1]、李克诚等[2]根据被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方法提出被害株率作为防治指标,对指导防治有一定意义,但缺少以卵量为指导的研究和报道。为摸清稻秆潜蝇卵、株为害率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防治的经济阈值,开展“查定”防治,1994年我们安排了单季晚稻秧田,本田上的一、二代稻秆潜蝇不同卵量密度为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田间小区试验,并制定出秧田和本田…  相似文献   

3.
Nephaspisoculatus (Blatchley)属毛瓢虫亚科的小毛瓢虫族 ,专食粉虱。它源于中美洲 ,自七十年代初就在美国佛州被发现 ,是柑橘和蔬菜上白粉虱的重要天敌。本研究确定了该瓢虫各幼虫龄期和雌雄成虫在青菜 (col lard)叶上捕食银叶白粉虱BemisiaargentifoliiBellows&Perring卵在 6个密度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其成虫对 5种寄主植物的选择。结果表明 ,该瓢虫捕食率与白粉虱卵的密度呈线性相关。除第四龄幼虫其相关系数 (r2 )仅为0 .6 33外 ,其它各虫态的相关系数高达 0 .82 7~ 0 .94 4。根据该瓢虫各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量和白粉虱卵密度的关系 ,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的第二种反应模式。随着龄期的增加 ,幼虫捕食白粉虱卵的量也随之增加。第四龄幼虫捕食白粉虱卵量最多可达 312粒 ,其次为第三龄幼虫 2 2 9粒 ,第二龄幼虫 73粒 ,而第一龄幼虫捕食量仅为 34粒。雌成虫捕食白粉虱卵量 (32 1粒 )明显高于雄成虫 (2 37粒 )。雌成虫特别喜欢在青菜上活动、取食和产卵 ,而不喜欢番茄 ,大豆 ,茄子和甘薯。有 4 4 .9%的雌成虫在青菜上活动 ,只有 9.9% - 17.1%的雌成虫在其它植物上活动。雌成虫在青菜 ,甘薯和茄子上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比率依次为 95 .8% ,2 .8%和 1.4 % ,而无任何卵产在番茄和大豆上。  相似文献   

4.
两种寄生蜂的卵巢结构与卵成熟特点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开珺  古德祥  张古忍  陈宗麒 《昆虫知识》2005,42(1):69-71,F002
对斜纹夜蛾的内寄生蜂双斑侧沟茧蜂MicroplitisbicoloratusChen和南美斑潜蝇的外寄生蜂潜蝇姬小蜂Diglyhusisaea(Walker)的卵巢结构进行了研究。双斑侧沟茧蜂的2个卵巢管底部膨大有大量的卵,通过凹陷的颈部与萼区相连接,在萼区里大量成熟待产的卵浸泡在萼液中。产卵量随产卵时间延长而降低,在日产卵实验中,日产卵量202(±114SE),从1000至1800每2h的产卵量分别占日产卵量的38,32,17和13%;在一生产卵量实验中,9d产卵期,每头雌峰一生平均产卵量为502(±78SE)粒,第1d产卵量占一生总产卵量的42%。潜蝇姬小蜂的每个卵巢由3条卵巢管组成,每条输卵管中仅有1粒成熟卵,整个卵巢中只有6粒成熟卵,每次产卵数不超过6粒。结果表明,M.bicoloratus是早熟卵(proovigenic)类昆虫;D.isaea是同步卵(synovigenic)类昆虫。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记录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雌性成虫的产卵行为,并研究了其产卵习性.结果发现,绿盲蝽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中,单次产卵平均历时31.4s;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白天的产卵量仅占全天的6.6%.成虫交配后主要产可育卵,后期偶产不育卵;而未交配个体大部分能产不育卵.在25℃下,成虫从7日龄起开始产卵,16日龄前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48.9%;17-40日龄间产卵量约占40%.在棉株上,约65%卵分布在中部(第4到第7果枝),同时94.3%卵集中在叶柄、叶脉、蕾柄和铃柄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广聚萤叶甲成虫产卵行为及其产卵部位的选择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广聚萤叶甲成虫交配及产卵的系列行为、产卵场所选择、不同部位豚草植株叶片叶绿素b的含量进行了观察和测定:(1)将1对成虫放到养虫笼内的一株豚草上,观察交配时间,记录产卵数量、前后2粒卵之间的产卵时间间隔;(2)在均匀分为5部分(0~10、11~20、21~30、31~40和41~50 cm)的豚草植株上,随机放置10对成虫,观察雌虫对于产卵场所的选择。(3)将上述5个部位的豚草叶片通过丙酮匀浆法处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645和663 nm的吸光值,计算叶绿素b含量。【结果】广聚萤叶甲成虫完成一次成功交配平均需96.09 min。雌虫一般需45 min的时间来寻找其适应的产卵场所,在产卵过程中,成虫习惯将卵产于叶片背面,雌虫喜欢用口器来清理刚产下的卵粒。在一株50 cm高的豚草植株上,雌虫喜欢将卵产在植株中部21~30 cm和中上部31~40cm的叶片上(从下往上划分)。卵块数量和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b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广聚萤叶甲成虫喜欢产卵在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叶片背面,可能以视觉识别叶片颜色来选择和定位产卵场所。  相似文献   

7.
用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PfDNV)三种浓度处理黑胸大蠊8-9龄雌性若虫,对雌成虫生殖有亚致死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雌成虫寿命分别平均减少121d、145d和179d;产卵期分别平均缩短62d、56d和121d;每雌成虫产卵鞘数分别平均减少16个(占57%)、20个(占72%)和25个(占88%),每雌成虫产卵数分别平均减少354粒(占55%)、453粒(占71%)和558粒(占86%);生殖力分别平均下降177倍(占55%)、226倍(占71%)和279倍(占88%).卵鞘活力分别下降28%、28%和20%.雌成虫在产卵盛期的前4个月持续受到DNV的影响,每雌每月平均产卵数分别减少30粒(占40%)、69粒(占48%)、63粒(占47%)和55粒(占50%),生殖力分别下降15倍、34倍、31倍和28倍.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记录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雌性成虫的产卵行为,并研究了其产卵习性。结果发现,绿盲蝽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中,单次产卵平均历时31.4 s;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白天的产卵量仅占全天的6.6%。成虫交配后主要产可育卵,后期偶产不育卵;而未交配个体大部分能产不育卵。在25℃下,成虫从7日龄起开始产卵,16日龄前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48.9%;17~40日龄间产卵量约占40%。在棉株上,约65%卵分布在中部(第4到第7果枝),同时94.3%卵集中在叶柄、叶脉、蕾柄和铃柄上。  相似文献   

9.
用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PfDNV)三种浓度处理黑胸大蠊8-9龄雌性若虫,对雌成虫生殖有亚致死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雌成虫寿命分别平均减少121d、145d和179d;产卵期分别平均缩短62d、56d和121d;每雌成虫产卵鞘数分别平均减少16个(占57%)、20个(占72%)和25个(占88%),每雌成虫产卵数分别平均减少354粒(占55%)、453粒(占71%)和558粒(占86%);生殖力分别平均下降177倍(占55%)、226倍(占71%)和279倍(占88%)。卵鞘活力分别下降28%、28%和20%。雌成虫在产卵盛期的前4个月持续受到DNV的影响,每雌每月平均产卵数分别减少30粒(占40%)、69粒(占48%)、63粒(占47%)和55粒(占50%),生殖力分别下降15倍、34倍、31倍和28倍。  相似文献   

10.
【背景】植食性昆虫对产卵场所的选择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寄主植物的发育阶段和被同种其他个体利用程度是影响其产卵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采用野外罩笼的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广聚萤叶甲成虫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被取食程度、不同落卵量的豚草植株的产卵选择行为,分析产卵选择频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识别期以估计产卵选择偏好性。【结果】开花期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瞬间概率)仅为生长期的16.5%,苗期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为生长期的34.1%;成虫对3种被食程度豚草的产卵选择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20,P<0.01),在3级被食程度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多(12次),而在5级被食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少(2次),表明成虫明显偏好将卵产于已被中等程度取食的植株上;成虫对不同落卵量植株(0、4、8个.株-1)未表现出显著的产卵偏好,对不同密度(高、低)斑块的豚草的产卵选择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豚草生育期和被取食程度影响广聚萤叶甲雌虫的产卵选择,而植株上的落卵量和豚草密度对产卵选择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米蛾卵饲养东亚小花蝽的关键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71-977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作为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替代饲料的饲养效率及其对米蛾卵的取食量等,探讨了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最佳产卵基质等繁殖关键技术点。结果发现,东亚小花蝽取食米蛾卵可以满足全世代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雌均产卵量为70.5±4.2粒,种群指数为22.18;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一生需要取食米蛾卵183.8±5.4粒;以每对成虫50 cm3的空间密度饲养东亚小花蝽成虫时,其单雌产卵量最多(70.2±3.2粒),与雌成虫单头饲养时的产卵量(70.5±4.2粒)相近;在供试的四种产卵基质中,东亚小花蝽偏好选择白芸豆Phaseolus Bulgaris嫩茎和具叶柄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其卵的孵化率可达91.76%,显著高于发芽的蚕豆Vicia faba种子和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嫩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东亚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L.)广州种群繁殖力及卵黄蛋白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利用家蝇广州种群大规模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持。选同一天刚羽化的健康雌、雄蝇,分别置于20、24、28、32和36℃环境下单对饲养,重复6次。每天测定成虫日产卵量、卵孵化率及死亡数等,统计家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同时自雌蝇羽化第一日起,连续15 d,每天每个温度处理下取雌蝇3头,采用间接酶联免疫(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ID-ELISA)法测定5种温度下雌蝇每日卵黄蛋白合成量及羽化后前15 d卵黄蛋白合成总量。结果表明,温度对家蝇成虫繁殖力影响显著。产卵量以24℃环境下最高(1 921.17粒/雌),24~28℃时产卵量显著下降。28℃时卵孵化率最高(93.48%),高或低于此温度,卵孵化率显著下降,当温度达36℃时,孵化率仅为60.78%。雌蝇在20~28℃范围内产卵期差异不显著,32℃及以上温度下,雌蝇产卵期显著缩短。产卵前期以20℃最长(9.83 d),28℃最短(3.00 d),高于28℃产卵前期又显著延长。雌、雄蝇寿命均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缩短。温度对广州种群雌蝇羽化后前15 d的卵黄蛋白合成影响显著,24℃下前15 d合成的总卵黄蛋白最高(1 683.15μg/雌),其次为28℃(1 591.95μg/雌),20℃最低(232.81μg/雌)。家蝇广州种群在24~28℃繁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卵的颜色有浅黄色和深红色2种类型。调查卵的颜色与其后代滞育的发生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28℃,不同光周期L∶D(11∶13,12∶12,13∶11和15∶9)下,浅黄色卵和深红色卵的后代滞育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L14∶D10下,浅黄色卵的后代滞育率(25℃为58.6%;28℃为33.9%)显著高于深色卵的后代(25℃为45.4%;28℃为11.2%)。卵的颜色与其后代成虫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没有显著相关,但浅黄色卵后代的平均产卵量和平均日产卵量(1663粒和58.6粒)均显著高于深红色卵的后代(1176粒和45.1粒)。  相似文献   

14.
滇中稻区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开展稻水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为云南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的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水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的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的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的幼虫虫量是大田的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的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水象甲自然传播的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水象甲的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15.
红腹柄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红腹柄天牛是阔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戴云山2a发生1代,当年以幼虫、次年以成虫在被害木虫道内越冬。雌成虫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是产卵末期。卵期7—17d。幼虫共8龄,历期约为481d。成虫出孔后即可交配,每雌虫最大产卵量69粒,最少为20粒,在1株树上产卵量4—46粒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1。  相似文献   

16.
<正> 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是我省中稻生产上的一大主要虫害,从1980年以来,为害逐年加重,全年发生3代,为害水稻两次。我县中稻秧苗被害株率一般达40%,严重的达80%以上;穗被害率一般10%,高的达20%。近几年来,稻秆潜蝇已向低山、坪区扩展为害双季稻。为了有效地防治稻秆潜蝇,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家白蚁的生物学和群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生物学和初建群体的经过,显示有如下特性:(1)在广州室温条件下,成虫配对后5至10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集中在6天至7天。当年产卵期有5个月,每头雌虫平均产卵约为46粒。雌里产卵后,如果不断将卵取走,产卵量显著提高。这时,每头雌虫平均可产卵约96粒。(2)家白蚁卵要经过成虫或工蚁用口舐触和搬动卵粒才能孵化。孵化期在室温下为31至35天,32至33天为孵化高峰期。卵的孵化期随温度而变化。(3)初步测定幼蚁共有6个龄期。1—2龄幼蚁不活跃,要靠成虫或工蚁喂养,3龄后幼蚁非常活跃并能自己取食。4龄期间出现工蚁和兵蚁的分化,拟工蚁可以产生短翅补充型。(4)蚁巢成片叶状,由成虫唾液与食物及沙土等基质组成。配对后80天腔室内开始出现巢架。(5)家白蚁生活史漫长,需8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相似文献   

18.
白马蝠蛾生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白马蝠蛾的生殖系统和生殖习性。白马蝠蛾雌性生殖系统与鳞翅目其他昆虫不同:无粘液腺器官;成虫产卵行为特殊,卵散产,产后有用尾和足扫土盖卵的习性;成虫交配授精以精包方式进行。交配除提供雌蛾精子外,还能刺激产卵。雌蛾生殖力强,生殖期短,产卵最多768粒,最少364粒,一生平均621粒,生殖期平均4.2天;成虫历期平均6.2天;卵平均历期48.5天(温度12.6 ℃)。最适宜成虫交配与产卵的温度为12.5-19.0 ℃,相对湿度75%-90%。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自1982~1985年,我们先后单独饲养雌虫69头,其中,有2头进行孤雌生殖,占3.9%。产卵量38~247粒,孵化率28~80.4%,卵期19~57天,成虫寿命97~137天。共孵化101头小若虫,再将这些若虫单独饲养,羽化为成虫54头(其中雌虫32头)。对这些成虫以3种不同配对方式进行观察:(1)无性后代雌虫与有性雄虫交配(5对),产卵54粒,未孵化;(2)无性后代雄虫与有性雌虫交配(8对),未产卵都死了;  相似文献   

20.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 Motschulsky)在浙江省东阳县,一年大部发生二代。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发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越冬,少数早发的才能发生第三代。第一、二和三代卵历期分别为17—19、11—12和15一19天,若虫历期分别为19、16和24天。成虫4℃开始活动,10℃开始取食,15℃开始羽化和产卵。卵开始发育温度在20℃左右。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前期在第一、二代分别为23和17天,越冬成虫则长达6—8月之久。每雌产卵量以越冬代最高,以后各代急剧下降。越冬后成虫在4月下旬几乎全部集中于早、中稻秧田,产卵盛期在5月即早稻本田分蘗期。繁殖寄主仅限于水稻。 因白翅叶蝉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防治适期为早季秧田。1964—1965年在东阳县早季秧田大面积防治结果,可减低早、中稻本田虫口90%以上,且能压低双季晚稻田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