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中的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本院200例行胸部CT引导下穿刺的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130 k V,90 m As)、超低剂量组(100 k V,7.5 m As),各组100例,并进行穿刺。根据CT机自动记录的受检者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X线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比较两组在辐射剂量、图片质量、穿刺成功率的差异。结果:超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DLP分别为(25.79±1.13)m Gy·cm和(256.14±4.48)m Gy·cm(P0.05),ED分别为(0.36±0.02)m SV和(3.59±0.06)m Sv(P0.05)。图片质量均为A级。超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8%(88/100)为92%(92/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9,P0.05)。结论:超低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可降低受检者的X线有效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可达到临床CT引导下胸部穿刺的要求,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采用SMN-Ⅰ型体模及LiF元件进行防护前后的CT扫描,并测量体表及内脏器官的X线照射剂量结果表明,CT扫描时重要脏器的辐射量仍然不能忽视,适当防护能明显减少射线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肺结核(PTB)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56例PTB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52例(0~5岁)、B组52例(6~9岁)、C组52例(10~14岁)。三组患儿均进行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20 MA,B组剂量为30 MA,C组剂量为40 MA,2 d后,三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100 MA,B组和C组剂量均为150 MA。分别对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扫描效果、图像优良率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量、结节、空洞、胸膜粘连、钙化灶的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P0.05);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I)、CT加权剂量指数(CTDIw)、放射剂量明显更低(P0.05)。结论:使用常规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PTB儿童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效果较好,但是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同样能够确保图像的质量,达到诊断要求,并且能够降低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在考虑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建议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4.
随着MSCT的不断发展以及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胰腺疾病的诊断率也不断进步。CT可以对胰腺进行普通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CT灌注扫描(CTPI)。其中,普通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小的胰腺癌病灶诊断率较低;普通灌注扫描可以通过监测胰腺组织血流动力学评价胰腺功能,对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率较高,但辐射剂量也较高,因此对患者的远期影响较大。因此,在满足对胰腺癌疾病诊断条件的前提下,减少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灌注扫描通过监测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正常胰腺及胰腺癌病灶进行观察,能够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灌注数据,从而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进而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初步诊断为COPD的患者88例。将患者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组,各44例。低剂量组采用低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常规组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成像质量以及COPD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组满意度评分。结果:低剂量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成像质量的优秀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但两组成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灵敏度、特异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对于COPD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CT动态扫描相当,且可以保证成像质量,同时其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提高COPD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16 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 Dose 4D)在超重体型患者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行胸部CT 检 查的超重体型患者(BMI值于24-27.9 之间)100 例,扫描分低剂量组(A 组)和常规剂量组(B 组),其中A 组扫描运用CARE Dose 4D技术自动调节管电流;B 组扫描运用常规剂量管电流为70 mAs 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加权CT 剂量指数(CTDlvol)、有效mAs 值、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及剂量减低比值(DR),并比较两组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与B 组相比,A 组常 规扫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 组剂量减低比值(DR)降低约20.84%,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不 影响诊断,在主动脉弓上4 cm(肺尖)层面A 组图像质量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2,P=0.01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节 技术既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待超重体型患者个体化、人性化,又不影响影像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X 线与CT 扫描鉴别急性肠梗阻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8 月-2013 年8 月我院 收治的66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活检或病理诊断证实为急性肠梗阻。术后患者均行腹 部X 线及CT扫描检查,对两种方法判断肠梗阻的发生、梗阻部位、类型及病因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两种检查 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6 例肠梗阻患者中,X线检出率为89.39%,CT 检出率为95.45%。X 线诊断小肠梗阻准确率为72.10%,CT 为86.05%;X线诊断结肠梗阻准确率为69.57%,CT 为86.96%。X线诊断肿瘤准确率为69.57%,CT 为86.96%;X线诊断肠粘连 准确率为67.86%,CT 为82.14%;X 线诊断肠套叠准确率为60.00%,CT 为80.00%;X线诊断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准确率为78.72%,CT为82.98%;X线诊断绞窄性肠梗准确率为73.68%,CT 为78.95 %。CT 对肠梗阻部位、病因及类型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X 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 线与CT 用于诊断急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CT 对于肠梗阻部位、梗阻类型及梗阻病因的诊断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X线与CT扫描鉴别急性肠梗阻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活检或病理诊断证实为急性肠梗阻。术后患者均行腹部X线及CT扫描检查,对两种方法判断肠梗阻的发生、梗阻部位、类型及病因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6例肠梗阻患者中,X线检出率为89.39%,CT检出率为95.45%。X线诊断小肠梗阻准确率为72.10%,CT为86.05%;X线诊断结肠梗阻准确率为69.57%,CT为86.96%。X线诊断肿瘤准确率为69.57%,CT为86.96%;X线诊断肠粘连准确率为67.86%,CT为82.14%;X线诊断肠套叠准确率为60.00%,CT为80.00%;X线诊断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准确率为78.72%,CT为82.98%;X线诊断绞窄性肠梗准确率为73.68%,CT为78.95%。CT对肠梗阻部位、病因及类型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线与CT用于诊断急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CT对于肠梗阻部位、梗阻类型及梗阻病因的诊断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辐射剂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随机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9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扫描与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记录和比较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所有病例包膜均完整,边缘清楚,肿瘤内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肿瘤实质区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常规CT与能谱CT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89±0.45分和4.54±0.34分;常规CT与能谱CT图像的胃肿瘤CT值分别为31.94±6.39HU和35.29±5.19HU,对比都有显著差异(P0.05)。能谱CT图像的膀胱和皮下脂肪图像噪声值都显著低于常规CT图像,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扫描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12.39±3.48mGy和624.10±39.19mGy.cm,都显著低于常规CT扫描的14.09±4.13mGy和653.92±56.29mGy.cm(P0.05)。结论: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CT值与主观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实施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先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收集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数据并绘制表格进行分析比对工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显像情况,研究组患者辐射剂量为(3.2±0.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7.8±0.5)mSv,差异经过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CT     
近些年来在X光诊断方面,CT的应用颇为时兴。所谓的CT,全名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像术(computer tomography),说或写都很麻烦,用英文略语CT代替,则方面多了。 现在比较多采用的是X线CT,它的特点是像质优良,可以识别微小的X线吸收系数。但是CT摄影需时较长,初期的X线CT,X射线管和接收器各一个,向一个方向扫描,这样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案。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40 m A)以及常规剂量(120 m A)扫描和薄层重建。比较不同剂量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影像学表现、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参数、患者满意度。结果: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诊断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93.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在空洞、钙化灶、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及树芽征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在扫描图像质量、薄层重建图像质量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各项扫描辐射参数均低于常规剂量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剂量扫描的患者(P<0.05)。结论:64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生成的图像质量相近,但低剂量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扫描的安全性,使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4.
胡剑峰 《蛇志》2010,22(1):56-57
肺内孤立结节性病灶是指直径≤4cm的类圆形结节影,无阻塞性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等征象。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研究,X线胸片多着重于边缘、密度及纹理的改变,而CT扫描多着重于其结节密度的CT值。综合X线胸片与CT扫描的表现作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48例,两组分别在低剂量扫描、常规剂扫描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比较两组扫描范围、X射线剂量、图像质量、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剂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扫描范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图像质量1级1例、2级1例、3级46例;常规剂量组1级0例、2级1例、3级47例,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7.50%,常规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9.58%,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常规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穿刺成功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普通X线片及CT平扫对于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检出率较低,较易造成漏诊和误诊,随着多排螺旋CT的普及,利用曲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图像,成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理想的影像诊断手段.探讨多排螺旋CT在对骨折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3例临床怀疑骨折的患者进行CR摄片再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后,得到受检部位二维、三维的图像。结果: 相同的对照组经多排螺旋CT、X线检查检查后,新增33例骨折。结论: 多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较传统X线平片能对骨折病例做出更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Dose4D)在超重体型患者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行胸部CT检查的超重体型患者(BMI值于24-27.9之间)100例,扫描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其中A组扫描运用CAREDose4D技术自动调节管电流;B组扫描运用常规剂量管电流为70mAs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加权CT剂量指数(CTDlvol)、有效mAs值、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及剂量减低比值(DR),并比较两组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与B组相比,A组常规扫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剂量减低比值(DR)降低约20.84%,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不影响诊断,在主动脉弓上4cm(肺尖)层面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2,P=0.01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既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待超重体型患者个体化、人性化,又不影响影像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在胃癌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方法:90例胃癌行胃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患者后根据管电压设置分成A、B、C三组:A组120KV、B组100KV、C组80KV。通过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VR、MPR和MIP等)分析不同剂量下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诊断质量。结果:A、B两组的图像清晰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两组间图像清晰度及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调整MSCT的剂量,可以获得与常规MSCT剂量完全相同的图像而且可以降低辐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的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管电压取120kV,观察组管电压取80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客观图像质量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CT值以及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阶段显示评分、血管细节分支显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边缘锐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狭缝X线摄影法与转动扫描结合,有可能改善几种成象方法的诊断质量。作为一种混合技术,也可叫作转动扫描摄影术,它能限制二次辐射并使对胸部和胃肠道起作用的高千伏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 1903年在波恩举行的第二次放射学大会上,Pasche曾经作过介绍。1923年此法获得了专利,但未能实际应用,狭缝X线摄影法因此而沉睡了70年之久。随着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法的出现,并成功地运用笔束或扇束来消除散射后,狭缝X线摄影开始获得了新的生机。明尼苏达大学首先介绍了把一个高速旋转的X线管和狭缝X线摄影法相结合的原理。在实验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旋转扫描法的优越性超过了普通的Bucky技术,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