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48例,两组分别在低剂量扫描、常规剂扫描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比较两组扫描范围、X射线剂量、图像质量、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剂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扫描范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图像质量1级1例、2级1例、3级46例;常规剂量组1级0例、2级1例、3级47例,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7.50%,常规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9.58%,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常规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穿刺成功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与对比不同放射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筛检价值。方法: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选择在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内磨玻璃样结节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剂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检查与低剂量PET/CT检查,记录成像特征、辐射剂量并判定筛检价值。结果:低剂量PET/CT对肺部增厚、边界不规则、钙化、囊变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与常规剂量PET/CT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0 %和96.9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PET/CT的有效放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低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值低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与常规剂量PET/CT分别筛检非小细胞肺癌51例与37例,筛检敏感性分别为98.1 %和69.2 %,特异性分别为100.0 %和97.8 %。结论:低放射剂量PET/CT在肺结节中的应用不会影响图像质量,且能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筛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案。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40 m A)以及常规剂量(120 m A)扫描和薄层重建。比较不同剂量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影像学表现、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参数、患者满意度。结果: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诊断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93.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在空洞、钙化灶、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及树芽征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在扫描图像质量、薄层重建图像质量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各项扫描辐射参数均低于常规剂量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剂量扫描的患者(P<0.05)。结论:64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生成的图像质量相近,但低剂量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扫描的安全性,使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质量影响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头颈部CTA的120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40例,A组进行能谱CT(60keV)+ASiR(40%),B组进行CT(60keV)+滤波反投影(FBP),C组进行常规CT扫描+FBP。比较三组间动脉期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图像噪声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记录三种处理方法辐射剂量。结果:三组间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A组>B组>C组,其中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SD为A组0.05);SNR与CNR均为A组>B组>C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A组>B组>C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总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CTDLvol、DLP、ED均为A组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各剂量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ASiR可明显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且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推荐临床使用60keV联合40%ASiR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肺结核(PTB)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56例PTB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52例(0~5岁)、B组52例(6~9岁)、C组52例(10~14岁)。三组患儿均进行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20 MA,B组剂量为30 MA,C组剂量为40 MA,2 d后,三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100 MA,B组和C组剂量均为150 MA。分别对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扫描效果、图像优良率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量、结节、空洞、胸膜粘连、钙化灶的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P0.05);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I)、CT加权剂量指数(CTDIw)、放射剂量明显更低(P0.05)。结论:使用常规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PTB儿童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效果较好,但是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同样能够确保图像的质量,达到诊断要求,并且能够降低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在考虑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建议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摄碘率、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DTC患者100例,均接受131I清甲治疗,根据放射剂量的不同分为小剂量组(100mci)和大剂量组(150mci),例数均为50例。比较两组患者摄碘率、甲状腺激素水平、肝肾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小剂量组2 h、6 h、24 h的摄碘率高于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的清甲率高于大剂量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下降(P<0.05);小剂量组治疗1个月后TSH、FT3、TG水平低于大剂量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组间、组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高于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131I清甲治疗对DTC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但选用100mci剂量可提高DTC患者摄碘率,减轻对甲状腺功能的损害,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甲泼尼龙治疗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83例。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n=90)和RMPP组(n=93),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儿童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RMPP患儿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并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2 mg/(kg?d)]、中剂量组[3 mg/(kg?d)]和高剂量组[4 mg/(kg?d)],每组各31例,对比三组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发热天数长于GMPP组,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患儿比例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GMPP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天数≥10 d、特异性体质、有肺外并发症、CRP≥24 mg/L、LDH≥250 IU/L、IL-6≥17 pg/mL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剂量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但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上述时间均短于中剂量组(P<0.05)。低中高剂量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RMPP的发生受到发热天数、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以及CRP、LDH、IL-6水平等因素影响。应用4 mg/(kg?d)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RMPP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炎症介质、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n=120),按照麻醉方案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n=60)和高剂量组(n=60),两组均予以右美托咪定,在此基础上,低剂量组予以0.05 mg/kg咪达唑仑,高剂量组予以0.10 mg/kg咪达唑仑。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炎症介质、认知功能、苏醒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后10 min(T1)~拔管后5 min(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后下降,且拔管即刻(T2)、T3时间点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苏醒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低剂量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白介素-1(IL-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升高后下降,且术后3 d、术后7 d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0.05 mg/kg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联合0.10 mg/kg咪达唑仑定用于NSCLC手术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苏醒质量、减轻炎症应激的效果更为显著,且不增加认知功能损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12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低剂量组(40例,对照组基础上联合0.50 μg/kg右美托咪定麻醉)、高剂量组(39例,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00 μg/kg右美托咪定麻醉)。对比三组神经损伤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同时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谵妄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低剂量组T2~T4时间点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T2~T4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低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T2~T4时间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高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T2~T4时间点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三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结论:1.00 μ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较好,可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有效控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辐射剂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随机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9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扫描与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记录和比较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所有病例包膜均完整,边缘清楚,肿瘤内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肿瘤实质区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常规CT与能谱CT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89±0.45分和4.54±0.34分;常规CT与能谱CT图像的胃肿瘤CT值分别为31.94±6.39HU和35.29±5.19HU,对比都有显著差异(P0.05)。能谱CT图像的膀胱和皮下脂肪图像噪声值都显著低于常规CT图像,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扫描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12.39±3.48mGy和624.10±39.19mGy.cm,都显著低于常规CT扫描的14.09±4.13mGy和653.92±56.29mGy.cm(P0.05)。结论: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CT值与主观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 GSI扫描模式在上腹部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和优化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40例拟行上腹部三期增强的患者,根据扫描模式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常规扫描模式行螺旋扫描,管电压120 Kvp及自动毫安管电流,确定NI值为10。B组患者采用GSI模式行三期增强扫描收集门脉期图像。回顾性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70kev单能量图像,应用ASIR Review工具收集0到100%ASIR的CT值、噪声值,计算图像信号噪声比(SNR)。记录各组剂量报告中CT剂量容积指数(CTDI 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采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B组CT值、噪声值及SNR均高于A组(P0.05),B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A组(P0.05);随着ASIR升高,SNR升高,但是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先升高后降低。当ASIR为50%时,图像质量最高,不同ASIR的CT值、噪声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GSI扫描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螺旋扫描,同时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前提下选择50%ASIR,可保障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的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管电压取120kV,观察组管电压取80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客观图像质量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CT值以及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阶段显示评分、血管细节分支显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边缘锐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其成像质量、碘用量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成像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出院前再将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低浓度对比剂组、中浓度对比剂组和高浓度对比剂组。比较各组成像质量、碘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布、可评价节段率、优良率、有效碘用量、信噪比(SNR)、载噪比(CNR)、主动脉CT值(CT主)、主动脉噪声值(SD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P0.05)。高浓度对比剂组可评价节段率、优良率、有效碘用量、SNR、CNR、CT主显著高于低浓度对比剂组和中浓度对比剂组(P0.05),中浓度对比剂组CNR显著高于低浓度对比剂组(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心病诊断的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无明显差异,但是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更低。前瞻性心电门控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碘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低剂量的个体化在输尿管结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0例疑有输尿管结石的病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其中低剂量组分3组,每组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层,常规组给予160 mAs管电流进行扫描,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20mAs、100 mAs、80 mAs管电流进行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各亚组进行剂量及图像评估及真实性和收益评价进行比较。结果:在其它扫描参数默认设置条件下,将管电流由常规160mAs,降至80-120 mAs时,辐射剂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盂、输尿管、膀胱显影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不影响诊断。同时按BMI分类各组内分层间辐射剂量、显影强度及图像质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体化低剂量CTU,既可以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对待病人个体化、人性化,又不影响影像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在胃癌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方法:90例胃癌行胃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患者后根据管电压设置分成A、B、C三组:A组120KV、B组100KV、C组80KV。通过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VR、MPR和MIP等)分析不同剂量下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诊断质量。结果:A、B两组的图像清晰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两组间图像清晰度及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调整MSCT的剂量,可以获得与常规MSCT剂量完全相同的图像而且可以降低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