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因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青 《生命的化学》1997,17(3):50-52
基因免疫吴青(中山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广州510275)关键词基因免疫1.前言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致敏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部分被病原体激活的淋巴细胞能产生免疫记忆,当机体再次受同种病原体入侵时可迅速分化增殖,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  相似文献   

2.
从肿瘤病人少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克隆抗体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杂交瘤单抗亲和层析纯化抗原、体外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和RT-PCR克隆人抗体基因的技术.将亲和层析纯化的大肠癌相关抗原CA-Hb3经SDS-PAGE和免疫印迹鉴定后,与IL-2和丝裂原于体外致敏大肠癌病人10 ml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出现淋巴母细胞化和集落形成现象.致敏PBL的总RNA比未致敏PBL的量增加了2.5倍.致敏后RT-PCR扩增的人抗体VH-CH1(IgG)和VL-CL(κ)基因的量比未致敏者多1.3倍.该技术可将鼠源杂交瘤单抗人源化.  相似文献   

3.
小鼠对天花粉蛋白体内及体外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 57 BL/6 J小鼠在应用弗氏全佐剂或铝矾为佐剂结合天花粉蛋白免疫后都能引起抗原特异的IgE类抗体的反应以及其它Ig类抗体的反应;IgE的滴度和总的抗天花粉蛋白抗体的滴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同步。IgE类上升得较IgG等类抗体为慢,但上升的速度要快。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分泌抗体的动态变化也和血清并不完全一致。天花粉蛋白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抗原特异的增殖反应和ConA反应。这抑制并不限于增殖过程的启动。补充外源性的IL-2也不能消除这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加热变性后丧失了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毒性,并能引起经未变性天花粉蛋白体内致敏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明显增殖。应用微量的天花粉蛋白为抗原,以及少量的无凝集素的conA条件培液等能在体外诱发致敏的B淋巴细胞产生二次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4.
以纯化、灭活的HSV-I为抗原,体外致敏洗涤过的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37℃孵育12天,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用ELISA法测定。11例血清HSV-I抗体阳性成人的淋巴细胞接受灭活HSV-I抗原致敏后,培养上清中均能检出特异性抗体,抗体类型为IgG(26.6土23ng/m1),体外产生的特异抗体水平与原血清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0.45,P>0.05)。同法刺激新生儿淋巴细胞;不能诱生任何类型的HSV-I抗体。在本实验系统中,特异性抗体应答是一个蛋白质的全新(de novo)合成过程,应答水平和体外致敏用的病毒抗原量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最适刺激抗原量为108ng/ml。HSV-I抗体应答需要T、B细胞的相互作用,两类细胞单独均不能诱导特异性HSV-I抗体应答。在本实验系统中加入适量重组人γ干扰素,能增强抗体应答水平,过高剂量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单域重链抗体是目前中和胞内病原体抗原的重要分子之一,研究以结核分枝杆菌Rv0733-6His融合抗原为靶标,对羊驼非免疫单域重链抗体库进行了3轮淘洗,通过ELISA和测序方法,从1024个克隆中筛选出10个独立单域重链抗体序列,继而用原核表达并鉴定了1株Rv0733-VHH-Fe-6His抗体。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Rv0733-VHH—Fe-6His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Rv0733抗原。提示Rv0733-VHH抗体可能具备结合胞内菌相关抗原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正> (三)血清学鉴别诊断 血清学是鉴别诊断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微生物及其疾病的重要力法。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血清学技术才能做出正确、可靠的实验诊断。应用于立克次体和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凝集及外斐氏凝集试验、间接血凝和反相血凝及其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等。近年来免疫萤光抗体染色、酶免疫吸附及细胞免疫试验也常被采用。本文着重立克次体学上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做一介绍。 血清学诊断的基本原则:(1)是应用已知的某种病原体或抗原去测知未知抗体的存在和滴度,以确定系由何种病原体而感染。当人或动物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后,常在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多种抗原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pH4)中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了解IVIG中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中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破伤风类毒素、脑膜炎球菌P64k外膜蛋白和白喉类毒素6种抗原分别致敏人O型血红细胞形成红细胞-抗原结合物;然后,6种致敏红细胞分别与IVIG孵育,与特异性抗体形成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此复合物与补体反应,在541 nm波长处读取吸光值,并绘制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分别计算IVIG中针对上述6种抗原IgG的Fc段生物学活性。采用此方法,用6种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测定IVIG的Fc段生物学活性10次,验证此方法的重复性。结果麻疹病毒、风疹病毒、HBsAg、破伤风类毒素和脑膜炎球菌P64k外膜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分别与供试品和补体反应后,测定的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较平缓,而白喉类毒素致敏的红细胞与供试品和补体反应后,测定的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下降明显,呈典型的"S"型曲线。计算结果显示,IVIG中针对此六种抗原的抗体Fc段生物学活性相对于参考品均大于80%。Fc段生物学检测方法重复性较好。结论采用多种抗原分别致敏红细胞,可以用来检测IVIG中多种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为深入了解IVIG制品中的多种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吸附剂纯化抗原、抗体或其它生物大分子是亲和层析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依据是抗原(或抗体)可以和它们相应的配体(ligand)——抗体(或抗原)进行专一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若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后,就可使与之接触的溶液中的抗体(或抗原)被结合在固相配体上,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微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其在人体内发育可以分为肝内期和红内期。对红内期疟原虫免疫机制的研究表明,疟原虫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人血清中就会产生能够对抗该疟原虫的免疫活性物质,其中抗体和细胞因子发挥主要的免疫保护作用。抗体具有降低疟疾发病率的作用,然而不同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的保护作用强度不同。 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在控制原虫血症、建立抗体介导的抗疟免疫机制、以及多种病理损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着重就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对红内期疟原虫的免疫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核素~(125)I标记在抗体或抗原后,成为标记抗体或标-记抗原。这种标记抗体或标记抗原,仍然具有与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相结合的免疫学特性,形成一种标记的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1.
被动血凝试验测定伤寒Vi抗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从拘橼酸杆菌中提取纯化获得其Vi多糖抗原,该抗原具有伤寒沙门氏菌Vi抗原的免疫学特性,而不含伤寒沙门氏菌0,H抗原,用其致敏新鲜羊血球作被动血凝试验,特异性敏感性均很好。所需Vi抗原致敏浓度极低,仅为0.05ug/ml。使用新鲜羊血球凝模式较好,便于观察结果,采用被动血凝试验检测106名健康中学生肌肉注射30ug伤寒Vi多糖菌苗前后Vi抗体的变化情况,发现免疫后血清抗体的四倍增长率达89%,表明伤寒Vi多糖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最近对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复制和构造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些发展开拓了设计新疫苗的思路,这些疫苗可能在将来成为主要的预防和治疗的工具,在质量上和应用范围上都有所改进。主要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涉及到发展合成疫苗,主要由能产生中和抗体的病原体选择性抗原决定簇所组成。另外的策略是应用嵌合体,就是用活细菌或病毒为载体,携带靶病原体相应抗原决定簇。现代免疫学知识以及对免疫抗原呈递系统的改进,在合理设计疫苗的过程中也将扮演主要角色。本文总结了生产疫苗的现代方法并且探讨了更合理设计疫苗的方法上的进展,这些必将深刻的影响未来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致敏的人O型血球研究反向间接血凝(RPHA)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RPHI)方法用以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抗体,并试验成功用pH9.0硼酸盐水制备灭活鼠脑病毒液作为抗原。为抗原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以上RPHA法用于检测组织培养内病毒与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病毒抗原法结果一致,用RPHI检测病人血清抗体效价,特异性高,敏感性与IFA相同。该致敏血球和抗原是冻干制品,稳定性好、使用方便,是一种代替荧光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的良好制品。  相似文献   

14.
酶联免疫测定法(简称ELISA)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双功能试剂制备抗体(或抗原)与酶的结合物,该结合物保留了免疫学和酶的活性,酶与底物溶液产生的颜色反应可以定量测定。此法能在极低浓度下定量检测特异的抗原(或抗体),适用于疾病的大规模普查和流行病的调查。自E.Engvall和  相似文献   

15.
抗原与免疫系统接触,能选择性地与相应淋巴细胞结合,并引起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体液免疫)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从而表达免疫系统的效应功能。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含义,也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16.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反应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已知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经组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特异性抗体的酶、金属及荧光素等呈现出某种颜色,并借助于光镜,荧光镜及电镜等观察其颜色变化,从而了解抗原抗体结合部位和量的一门新兴检测...  相似文献   

17.
在免疫学研究中,很早就开始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用于提纯抗原或抗体。其方法是先使抗原与抗体在液相中可逆结合成为免疫沉淀物,洗涤除去不反应的杂质,然后改变条件使它们解离以获得纯净的抗体或抗原。解离的方法有稀酸法、稀碱法、浓盐法、增温法等四类。  相似文献   

18.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一般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并通过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后再生产。脾脏内含有B1细胞、Mz-B细胞、T1 B细胞、T2 B细胞、初始B细胞、致敏B细胞、短寿命浆细胞、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抗体分泌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用的抗原多为蛋白质,经典的免疫策略要用抗原反复刺激免疫动物,所获单克隆抗体类型多为高亲和力的免疫球蛋白G(IgG),结合近期发明的一些新技术等,可认为与骨髓瘤细胞有效融合的主要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抗体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多种抗猪鼻支原体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用于该病原体的检测。方法用猪鼻支原体CVCC361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筛选出抗该病原体的单克隆抗体;运用免疫双向扩散试验、Western blotting确定I异G亚类及针对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筛选出配对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的检测方法,并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共筛选出17株单克隆抗体,抗体亚类分别为IgG1、IgG2a、IgG2b、IgG3,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单抗ZB1、ZB2及ZB16与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的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而ZB3和ZBIO与相对分子质量为70×10^3的抗原有特异性结合。确定了2个配对抗体(ZB1-ZB1-HRP和ZB1-ZB2-HRP),可检出最小抗原量为30ns/mL,检出猪鼻支原体活菌8.34×10^2CFU/mL,与人呼吸道常见的致病菌及支原体均无非特异性反应。结论筛选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可用于猪鼻支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酶联免疫测定法(简称ELISA)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双功能试剂制备抗体(或抗原)与酶的结合物,该结合物保留了免疫学和酶的活性,酶与底物溶液产生的颜色反应可以定量测定。此法能在极低浓度下定量检测特异的抗原(或抗体),适用于疾病的大规模普查和流行病的调查。自E.Engvall 和Van Weemen 在1971年分别建立酶联免疫测定法以来,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