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赫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主要见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30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本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和1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从13个群丛之间的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拟赤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 ,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 ,主要见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 1 30 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 ,本文研究划分出 3个群丛纲和 1 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 ,从 1 3个群丛之间的群落外貌 ,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王献溥  李俊清 《植物研究》2000,20(3):332-350
拟赤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主要见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30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本文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和1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从13个群丛之间的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广西马尾松林分类、分布和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献溥  蒋高明 《植物研究》2002,22(2):151-155
马尾松林是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中的一个演替阶段,在广西各个地理区域都有广泛的分布,主要见于海拔1300m以下红、黄壤丘陵山地。本文通过群落分类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76个群丛。分析这些群丛的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变化,可确定其演替趋向和所处的演替阶段,为其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光皮桦林的分类和演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献溥  孙世洲  李信贤   《广西植物》1998,18(2):123-138
光皮桦林是常绿阔叶林或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遭受砍伐后,在保护较好的情况下自然恢复起来的一种演替系列群落,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种类型。本文通过群落分类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和11个群丛。从这些群丛的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变化,可确定其演替的趋向和所处阶段,是合理经营管理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穗鹅耳枥林的分类和演替趋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穗鹅耳枥林是广西东北部黄壤山地常绿阔叶林遭受砍伐后,在保护较好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演替阶段。本文通过群落分类的研究,从不同群丛的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变化,论证其向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的演替趋向。  相似文献   

7.
广西木荷林的分类和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林是原来的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以后,在保护较好的情况下,从演替系列群落顺向演替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早期类型。本文对广西木荷林进行分类,划分和论述7个群丛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演替方向,可供进一步研究和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是引起严重森林病害的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急剧退化。为了探讨在松材线虫侵袭所引起的森林演替过程中植被结构变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我们研究了这些常绿阔叶演替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2004年5–6月,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选择了分别处于3个不同演替阶段的7个样地:包括象山县被松材线虫侵袭5年后的常绿阔叶灌丛和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各3个,同时在天童国家级森林公园选择了约40龄的常绿阔叶林样地1个。结果显示,在常绿阔叶灌丛和松材线虫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约40龄常绿阔叶林;3类栖息地的鸟类多度、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在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群落最丰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立地年龄是影响鸟类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献溥   《广西植物》1990,10(4):307-319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常绿阔叶林或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遭受破坏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演替阶段。本文对其群落外貌、结构、种类组成和演替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上述的结论。组成这个类型的建群种多是阳性速生树种,木材的用途广泛,应该加以利用,任意砍伐烧垦和改种其它针叶树种都是不妥当的。一般可待其达到成熟龄时予以择伐利用,并促使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皆伐裸地恢复阶段最初的2~4 年,先锋种、阳生性种及中生性种的幼苗同时大量出现于次生裸地上;演替至10 年时,群落中先锋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阳生性种保持稳定,中生性种趋于减少;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先锋种趋于减少,阳生性种趋于增加;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先锋种基本衰退,而阳生性种占绝对优势,同时中生性种趋于增加;演替至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阳生性种逐渐消退,中生性种的数量占优势。皆伐裸地恢复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期,仅有Ⅲ级以下立木,乔木层无明显分层,群落的个体密度无明显变化;由恢复阶段进入针阔叶混交林初期为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期,群落中出现大量Ⅲ、Ⅳ级立木,乔木层可分为3 个亚层,但群落的个体密度因自疏作用而显著下降;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相对稳定期,Ⅴ级立木多度和胸高断面积呈演替系列的第一个高峰,同时群落的个体密度显著增大;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动期,群落中Ⅴ级立木多度和胸高断面积大幅度下降,个体密度无明显变化;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稳定期,群落中各立木级趋于更加完善,胸高断面积达到演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的群落类型和组成结构,该文在桂林阳朔县和灵川县岩溶生境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内设置49个20 m×20 m的随机样方,在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对其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的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及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可划分为3个群丛组类型,即群丛组A:南酸枣-喜树+巴豆群丛组(ASS.Choerospondias axillaris-Camptotheca acuminata+Croton tiglium),群丛组B:光皮梾木-喜树群丛组(ASS. Swida wilsoniana-Camptotheca acuminata),群丛组C:麻栎-檵木群丛组(ASS. Quercus acutissima-Loropetalum chinense)。(2)不同群落类型中常绿和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多度、胸高断面积及重要值的变化:在乔木层中,3个群丛组均为落叶物种占优势;在灌木层中,群丛组A、B以落叶物种占优势,群丛组C以常绿物种占优势。(3)在1~5 cm和5~10 cm径级内,群丛组A、B的落叶物种在4个度量指标上均大于常绿物种,群丛组C除物种丰富度外,均为常绿物种大于落叶物种;在≥10 cm径级中,除群丛组B的物种丰富度外,3个群丛组中的各项指标均为落叶物种占主导地位。(4)岩石裸露率、海拔、坡向、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林冠开阔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不同类型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联,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呈总体负关联,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在演替初期主要种对间尚未形成一定的种间关系,演替至混交林和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种间关系开始形成,但大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关系,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种间关系,表现为同层树种间的种间结合或竞争和不同层种间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 ,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联 ,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呈总体负关联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在演替初期主要种对间尚未形成一定的种间关系 ,演替至混交林和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种间关系开始形成 ,但大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种间关系 ,表现为同层树种间的种间结合或竞争和不同层种间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森林植被过去30年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双重影响下,植被的演替和发展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6种森林植被类型(典型常绿阔叶林的3个亚群丛、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1982年和2012年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0年间群落的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好,群落分布未发生质的变化,主要优势植物种类变化不大;群落中幼树所占比例上升,小径级个体增多,群落更新状况良好且自然更新能力增强;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增高,常绿成分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下降.在过去30年里,随着温度上升,该地主要森林群落呈正向演替趋势,表明天童森林群落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表明气候变化与常绿阔叶林的演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差异和样方法等手段,对浙江省马尾松林针叶(针叶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中龄常绿阔叶林和近熟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53科105属170种。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数、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以针阔叶混交林最低,估计跟先锋物种的消失和后期物种的出现这一更替有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各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和中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马尾松与近熟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群落主成分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群落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尤其是乔木层的组成上;针阔叶混交林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一个群落,但它与其它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并已储存了常绿阔叶林中的大部分物种,对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采用固定样地法,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包括次生灌丛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和种组成明显增加,群落的外貌结构逐步形成并明显地分化,为常绿叶林演替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7.
广西杉木林的分类、分布和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K.]在广西各个自然区域都有广泛的栽培,本文利用群落分类的方法将广西的杉木林划分出3个群丛纲,2个群丛组,30个群丛.通过对这些群丛的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变化的研究,分析和确定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向,为其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西的南桦林和西桦林及其演替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亚热带地区,当常绿阔叶林或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被砍伐后,桦木常常迅速侵入并发展成林,构成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种重要类型,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们又将向原来的森林类型恢复和演变。本文重点介绍了广西南桦林和西桦林的一些群落类型及其演替替向、期待发挥它们在林业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常绿阔叶林是东亚湿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作者研究制定了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系统,包括13个群系组、52个群系,列举有代表性的10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为其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丁圣彦  卢训令  李昊民 《生态学报》2005,25(11):2862-2867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典型植被类型,根据野外踏查和固定样地调查发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发育着常绿阔叶林一个完整的演替系列,包含着6个不同演替阶段。应用W inScanopy For C anopy A na lys is软件对研究区内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冠层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群落冠层和林下的光环境特征指标:PPFD(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和相关的冠层结构形态学指标G ap fraction(空隙度)、LA I(叶面积指数)、M LA(平均叶倾角),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比较,得到的基本规律大致是林冠层的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随演替逐渐降低,林冠下面的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变化更为明显。马尾松林的林冠空隙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的群落,总的趋势是随群落演替的进展而降低。叶面积指数随演替的进展而呈增加趋势。平均叶倾角随演替的进展先增大而后减小。这些结果反映了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由于不同树种树冠形态学结构的差异和微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特定群落内的特定光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