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惠婷  王宏卫  雷军  张飞  王正伟  谈波  高一薄 《生态学报》2021,41(11):4393-4405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昌吉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及"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乌五昌地区"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借助共生度模型,识别兵团城市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共生发展模式,并对兵地城市跨界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产和生活空间面积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下降趋势。(2)在生产功能方面,五家渠市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共生模式分别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反向非对称共生,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方面,均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各功能城市间影响程度不同。(3)基于"三生"空间格局及"三生"功能共生模式,提出兵地融合发展建议,生产方面建立四区,三轴,一基地,生活方面加强交通路网建设,生态方面兵地协同建立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2.
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为研究对象,经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血管环张力变化,观察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对静息血管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去甲肾上腺素(NA)所致的缩血管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均可浓度依赖性增加血管环静息张力;霉茶总黄酮能使NA缩血管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降低其效能(Emax);二氢杨梅素、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的混合物有与霉茶总黄酮相似的效应;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合用使NA收缩血管的Emax降低,明显强于二者单独使用;当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浓度比为10∶1时,拮抗NA缩血管的效应最佳。结果显示霉茶总黄酮对静息血管有剂量依赖性收缩作用但能明显拮抗NA缩血管效应,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对NA诱导血管收缩反应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最佳协同比例为10∶1。  相似文献   
3.
羊狂蝇化蛹、羽化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揭示羊狂蝇羽化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幼虫在土壤栖息定位,蛹态,蛹与幼虫大小的相关性,成蝇活动行为和寿命,雌雄蝇比率等生物学特性,为羊狂蝇应用研究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以不结球白菜品种‘寒笑’种子为材料,研究高温(42℃)高湿(相对湿度100%)人工老化处理过程中种子活力及抗氧化相关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不结球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不正常苗率逐渐增加;种子的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先增高后降低,过氧化氢(H2O2)含量逐渐增加,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增加;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在老化处理初期(老化3 d前)均增加,APX活性随后降低,GPX活性无显著变化;种子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老化处理1 d后即显著降低并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种子在人工加速老化过程中其抗氧化系统代谢紊乱并造成活性氧累积伤害,这可能是引起不结球白菜种子老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果园土壤水分处理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并重点探究外观品质的差异,筛选出最适宜生产中采用的控水方法,以‘烟富3号’富士苹果品种作为材料,按照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两组水分处理,一组为LT1(55%~65%)、LT2(65%~75%)和LT3(75%~85%),另一组为LT4(前期55%~65%,后期45%~55%)、LT5(前期65%~75%,后期55%~65%)和LT6(前期75%~85%,后期65%~75%),以生理落果为节点,划分处理前期和后期,以普通果园水分管理作为对照处理(LCK),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及相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算果实裂纹指数、着色指数和光洁指数,并用扫描电镜观测果皮超微结构。结果表明:(1)LT1、LT4、LT5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LCK分别显著提高13.4%、15.2%、13.1%。(2)与LCK相比,LT2、LT3、LT5、LT6处理果实的裂纹指数分别降低了49.8%、19.8%、49.8%、30.1%,LT1、LT2、LT5处理果实的着色指数分别提高了3.4%、14.0%、17.4%,LT1~LT6处理果实的光洁指数分别提高了50.4%、150.4%、125.6%、45.2%、175.9%、100.8%。(3)果皮显微结构观察表明,控制处理前、后期土壤水分不稳定会导致果皮角质层的严重开裂,LT5处理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而健康果实的果皮角质层厚度大于裂果的果皮。(4)健康果实的水势(-1.22 MPa)明显高于裂果的水势(-1.44 MPa),且果实水势与裂纹发生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适当的土壤水分胁迫(65%~75%)不影响果实食用品质,同时可显著降低果实表面裂纹的发生率,提高果面光洁度;在果实发育后期,适当的轻度控水处理会促进果实的糖积累并减少裂纹的产生;果实裂纹的发生与果皮角质层厚度和果实水势相关,厚度越大、水势越高,裂纹发生越少。土壤相对含水量LT2与LT5处理的苹果果实兼具良好的食用品质与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羊源肠球菌溶血素的特性.[方法]以平板法、接触法、培养法、上清法及PCR法,对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30株健康羊分离株、肠球菌参考株和G群链球菌参考株进行了溶血性检测.[结果]接触法和上清法均不能检测到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兔血和羊血的溶血;平板法和培养法测得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中,63.6%对兔血呈现β溶血,36.4%对羊血平板呈现α[溶血;基于检测cylA基因的PCR法,63.6%溶兔血菌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扩增产物序列与GenBank(L37110)中肠球菌同源性达99.3%.平板法测定30株健康羊分离株,初次分离培养53.3%对兔血β溶血,53.3%对羊血α溶血,43.3%对羊血β溶血,但二次传代后只有6%对兔血仍有溶血能力,且30株均不能检测到cylA.标准肠球菌对羊血平板有α溶血,而对兔血没有溶血性.[结论]提示肠球菌溶血性具有一定的溶血谱,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的溶血情况不同;并且肠球菌溶血素必须在红细胞诱导下,通过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溶血素表型和基因型的检测不完全一致,对二者同时检测能提高肠球菌溶血素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绵羊生殖道抗菌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屠宰场收集的新鲜、健康、雌性绵羊生殖器官为原材料.采用乙酸浸提、透析、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绵羊生殖道抗菌肽.以G+、G-和真菌为抗菌活性检测指示菌株,利用薄层琼脂糖孔穴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对分离纯化所得纯品进行分子质量质谱测定、纯度鉴定、N端测序,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所得两个绵羊生殖道抗菌肽分子质量分别为4820.47 u和4012.5 u,N端部分氨基 酸序列分别为AYVLDEPKP和YDSGA.对G+细菌(S. aureus ATCC2592、Streptococcu ATCC55121)、G-细菌(E. coli ATCC25922)、真菌(C. albicans ATCC2002)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家兔红细胞无溶血活性,对人血液凝固无影响.目前未见有从绵羊生殖道分离纯化得到抗菌肽的报道,并且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抗菌肽在多种动物生殖道天然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喀纳斯湖北端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喀纳斯湖北端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取样,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同时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运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方法,分析了不同样方中土壤因子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域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为泽生苔草群落→西伯利亚早熟禾群落→金露梅群落→沼桦群落→西伯利亚云杉群落;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优势度显著增加,而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金露梅群落最高;3)土壤含水量和群落物种优势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生态效益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益从1980年代提出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了1990年代,随着外来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引进,生态效益在生态学界的使用不像从前普遍。将探讨生态效益的定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形成机制和主要特征,为国家将落实生态效益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引起的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程度,并指出了生态效益形成机制及其特性的范围,其中机制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机制、生态系统内部稳定机制以及人与自然耦合机制;生态效益特性包括:生态系统介导性、人类福祉相关性、区域环境依赖性、持续再生性、多维性、跨尺度性、外部性、基础性和非市场性。这将为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方法的建立和不同研究成果比较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草地甲螨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于1983—1989年,先后在新疆17个自然区进行草地甲螨的系统考察。通过对987个样点的甲螨种群和数量的分布资料,本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从而揭示了新疆草地甲螨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甲螨分布的不均衡性、地域性、集聚性、季节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