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形学报》2010,19(1):36-3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实验室利用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行为学测定相结合的途径,从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织结的蛛网上分离鉴定出了该种蜘蛛的雌性信息素-(E,E)-法尼醇乙酸酯和十六碳乙酸酯混合物(浓度比为2:1),它们对雄性蜘蛛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这是中国学者首次从蜘蛛类群中鉴定出信息素成分,也是国际上首先发现蜘蛛的多组分信息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小地老虎中国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3日龄处女蛾单腺体性信息素提取物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非常低。GC和GC-MS分析表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含有5种成分:顺-7-12碳乙酸酯(A)、顺-9-14碳乙酸酯(B)、顺-11-16碳乙酸酯(C)、顺-5-10碳乙酸酯(D)和顺-8-12碳乙酸酯(E)。它们的含量分别为:(0.245±0.098)、(0.080±0.031)、(0.089±0.03)、(0.085±0.031)和 (0.105±0.065)ng, 这5种物质的百分比分别为40.451±13.66、13.176±5.279、14.943±5.142、14.392±6.10和17.225±9.792,前3种物质的百分比为58.75±9.429、18.91±7.539和22.34±7.209。田间试验表明,性信息素单一组分均未诱到雄蛾,AB以3∶1的比例配成的诱芯对雄蛾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一个诱捕器平均诱捕到2.6头。ABC组分以3∶1∶1的比例配成的诱芯对雄蛾引诱活性显著增强,一个诱捕器平均诱捕量为7.40头,是AB(3∶1)诱芯的2.8倍。诱芯中性信息素的含量对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在剂量为200 µg时的平均诱捕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槐小卷蛾性信息素活性成份的鉴定和林间试验(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和微量化学反应,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一个活性成分被鉴定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乙酸酯(E8,E10-12∶AC)。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E8,E10-12∶Ac对槐小卷蛾雄蛾有强烈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家武 《四川动物》2002,21(2):59-61
1999年7-8月对湖北省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蜘蛛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蜘蛛15科14属68种。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种为肩斑银鳞蛛、斜纹猫蛛和银锥腹蛛。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3.2367,均匀性指数(E)为0.7671,优势集中性指数(C)为0.0720。4种蜘蛛为湖北省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树皮的化学成分,通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分离纯化,从蒙椴树皮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其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计曼尼醇乙酸酯(2),羽扇豆醇(3),二十四碳酸(4),三棕榈酸甘油酯(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1-5、7均为首次从椴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蜘蛛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年1月更新的世界蜘蛛名录第11.5版,本文对中国蜘蛛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目前中国共记述蜘蛛67科670属3667种,种数占世界蜘蛛的8.72%,仍有许多物种尚待发现;(2)目前中国特有蜘蛛物种共计2376种,占中国蜘蛛种数的64.79%、世界蜘蛛种数(42055种)的5.65%,表明中国蜘蛛特有物种极为丰富,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及气候的历史演变和蜘蛛的系统演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3)已知蜘蛛物种数最多的省份为云南(728种,占19.85%)、湖南(612种,占16.69%)、四川(454种,占12.38%)等,一定程度上表明上述各省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这一结果也与各地蜘蛛多样性研究不均衡有关。蜘蛛各科名录及统计数据可参见“中国蜘蛛特有物种网”。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性信息素的固相微萃取及质谱和触角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在腺体中含量很低。本研究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近距离长时间采集单头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处女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成分, 并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技术分析SPME采集的性信息素成分。 结果显示: 在云南松毛虫处女雌蛾求偶召唤期间SPME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AR/DVB)萃取头吸附了大量的反5, 顺7-十二碳二烯醇(E5, Z7-12:OH)和反5, 顺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5, Z7-12:OAc)成分及微量的反5, 顺7-十二碳二烯醛(E5, Z7-12:Ald)成分, 这3种腺体成分均能激起云南松毛虫雄虫触角电位反应。与溶剂浸提昆虫性信息素成分的方法比较, SPME活体采样技术和GC-MS及GC-EAD分析方法联用研究昆虫的信息素成分具有采集的样品代表性强、样品量能满足色谱分析需要和无溶剂干扰等方面的优点。最后还着重讨论了SPME技术的应用价值、效果及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与风洞技术对交配期的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处女雌蛾的腺体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并侦测其中的活性组分,最终确定豆荚螟性信息素的有效组分为顺9一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11一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1—14AC)、十四碳烯醇乙酸酯(14AC),三种成分在腺体中的比例分别1:3:1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搭棚藤植物中的蜕皮激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拾棚藤(Porana discifera Schneid)分离到10个植物蜕皮激素,它们分别是β-蜕皮激素(1)及其2-乙酸酯(2)、3-乙酸酯(3)、25-乙酸酯(4)、2,3-异丙亚二氧基β-蜕皮激素(5)、20,22-异丙亚二氧基β-蜕皮激素(6)、2-去氧β-蜕皮激素(7)、2-去氧-20,22-异丙亚二氧基β-蜕皮激素(8)、2-去氧β-蜕皮激素-3-葡萄糖甙(9)和甲基暗红牛漆甾酮*  相似文献   

10.
丘陵地区果园及其边界蜘蛛群落结构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4月~10月用陷阱法对莱阳丘陵苹果园、桃园和二者边界进行了定点调查,初步鉴定该区游猎性蜘蛛群落有8科19种,其中优势种依次为狼蛛科Lycosidae、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对3个生境的蜘蛛群落研究表明,(1)各生境各季节蜘蛛群落组成不同;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有差异。(2)早春季节蜘蛛主要栖息在边界;随边界植株的长高,蜘蛛迁向两侧的苹果园和桃园中,其生态位开始分离。(3)农事操作后,边界可作为蜘蛛的保护场所聚集部分蜘蛛。通过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分析,提出了应将每年的5月和8月作为蜘蛛的重点保护时期,尤应加强边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病态虎纹捕鸟蛛器官元素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不同病症的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Wang et al,1993)的4种器官组织中的5种元素(铁(Fe)、铜(Cu)、锌(Zn)、锰(Mn)、镁(Mg)、钙(C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5种元素在病症蜘蛛中的含量与正常蜘蛛相比均有很大差异。本文首次从元素的缺乏或过多积累方面分析了蜘蛛的致病原因。为其人工繁育、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斜纹夜蛾取食对Bt玉米挥发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两个Bt玉米品种(5422Bt1, 5422CBCL)和一个同源常规玉米品种(5422)在健康和经斜纹夜蛾取食危害后两种状态下释放的挥发物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健康状态下,5422释放了(E)-β-罗勒烯、芳樟醇、(3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和(E)-β-法尼烯4种挥发物;5422Bt1释放了芳樟醇和DMNT 2种挥发物;而5422CBCL只释放芳樟醇1种挥发物.虫害后,在5422和5422Bt1的挥发物中鉴定出了萜类、醇类、 酯类和吲哚等12种化合物;在5422CBCL中鉴定出了10种,缺少(Z)-3-己烯-1-醇乙酸酯和橙花叔醇;3个品种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5422和5422Bt1增加了8种,5422CBCL增加了7种;5422Bt1和5422CBCL 的芳樟醇和DMNT释放量高于5422,其余化合物的释放量均低于常规品种,尤其是(E)-β-法尼烯显著低于5422.可见,经斜纹叶蛾取食诱导后,Bt玉米释放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与常规玉米不同,且不同的Bt玉米品种(Bt11与MON810)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法对望谟崖摩和曲枝崖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根据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结构。从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8(17),13(E)-半日花-二烯-15,19-二酸(1),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甲酯-15-醛(2),15-O-乙酰基-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3),15-羟基-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4),15,19-二羟基-8(17),13(E)-半日花-二烯(5),19-羟基-8(17),13(E)-半日花-二烯-15-醛(6),19-羟基-8(17),13(Z)-半日花-二烯-15-醛(7),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15-醛(8),8(17),13(Z)-半日花-二烯-19-酸-15-醛(9),(+)-儿茶素(10),β-香树素(11),豆甾-5-烯-3β,7α-二醇(12),东莨菪内酯(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崖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半日花烷型二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龙胆草(Gentiana scabra Bung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离得到β-香树脂醇(1)、β-谷甾醇(2)、β-香树脂醇乙酸酯(3)、乌苏醇(4)、齐墩果酸(5)、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6)。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2-苯氧基色原酮骨架的天然酚类成分,本文对其1D和2DNMR谱的特征及EI质谱主要碎片的可能裂解方式进行了讨论,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为该类天然产物的结构表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效简便合成高纯度斜纹叶蛾性信息素,为该虫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以(E)-2-戊烯-4-炔-1-醇为出发原料,制成(Z,E)构型的烯基碲试剂,然后与有机铜试剂偶联得到构型保持的(Z,E)共轭二烯,成功合成斜纹夜蛾性信息素成分(Z,E)-9,11-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5),纯度(对映体过量值e. e.)达到99. 5%。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手段对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绿玉树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MS、1H NMR和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为4α-去氧-巴豆醇-13-乙酸酯(1)、对映-3β,13S-二羟基-16-烯-14-阿替森酮(2)、羊毛甾醇(3)、3-表-粘霉烯醇(4)、齐墩果烷-9(11),12-二烯-3-酮(5)、β-香树烯酮(6)、齐墩果烷-18-烯-3-酮(7)、无羁萜(8)、4-豆甾烯-3-酮(9)、β-谷甾醇(10)、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1)和东莨菪内酯(12)。其中,化合物1、2、5-7、9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目前已知一级结构的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的结构和生理活性作了扼要的介绍,这类毒素基本上可分为短链(33-40个氨基酸残基)和长链(66-77个氨基酸残基)两大类.不同种属蜘蛛的肽类毒素之间在一级结构上同源性很小,在生理活性机制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某些毒素可选择性的作用于昆虫或脊推动物神经突触上钙与钠离子通道,显示出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研究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地区六种林型地表蜘蛛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国  杨效东  李枢强 《昆虫学报》2009,52(8):875-884
为探索地表蜘蛛多样性及其变化与森林类型和管理方式的关系, 在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选择热带季节雨林、石灰山季节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 在自然保护区附近选择人工纯林、胶茶群落和橡胶林, 共6种林型, 每种林型选择3块样带, 共设置研究样地18块, 分别于2006年12月上旬(雾凉季)、2007年3月下旬(干热季)和2007年7月上旬(雨季), 以单位地表面积法收集地表蜘蛛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数据, 并以蜘蛛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 探讨不同类型植被与地表蜘蛛多样性的关系。共采集蜘蛛标本9 849头, 用于统计分析的成熟蜘蛛3 119头, 归属于30科, 其中幽灵蛛科、皿蛛科、球蛛科和小密蛛科是地表蜘蛛的优势类群。各林型科的数量为: 热带季节雨林24科, 石灰山季节雨林22科, 山地常绿阔叶林22科, 人工纯林20科, 胶茶群落21科, 橡胶林19科; 各林型特有科数量: 热带季节雨林2科, 山地常绿阔叶林2科, 橡胶林1科; 而仅在雨林中分布的科4个(占全部30个科的13.3%), 仅在自然林中分布的科6个(20.0%), 仅在人工林中分布的科1个(3.3%)。从蜘蛛的数量分布看, 个体密度在热带季节雨林显著高于其他5种林型; 橡胶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3种自然林, 而均匀度指数的最低值也同样在橡胶林出现。CCA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6种林型趋于分成2组, 即: 自然林和人工林; 在自然林中两种次生林的相似程度更高; 人工林中人工纯林(非橡胶林)与胶茶群落的相似程度更高。以上结果表明: (1)森林砍伐后种植人工林措施改变了该地区地表蜘蛛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 (2)蜘蛛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增加有减少的趋势; (3)减少人为干扰和增加植被群落多样性(橡胶林中种植茶树)对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能明显抑制水华蓝藻的化感物质,本研究从28株大型海藻内共生真菌中筛选出了4株菌株,其粗提物能显著抑制水华鱼腥藻(Anabaenaflos-aquae)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对这4株真菌扩大培养后,检测了从其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出的32种单体化合物的抑藻活性。 其中, 化合物sterigmatocystin、(2’E,4’E,6’E)-6-(1’-carboxyocta-2’,4’,6’-triene)-11,12-epoxy-9,11-dihydroxydrim-7-ene、 6,8-di-O-methylnidurufin和aversin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率显著大于50%(P 〈 0.05), 24 h半数有效浓度(EC50,24h)分别为6.865、4.302、1.824、2.319 μg/mL;sterigmatocystin、indol-3-carboxaldehyde和(2’E,4’E,6’E)-6-(1’-carboxyocta-2’,4’,6’-triene)-11,12-epoxy-9,11-dihydroxydrim-7-ene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显著大于50%(P 〈 0.05), EC50,24h 分别为4.167、5.374、8.386 μg/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可有效引诱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成虫的引诱剂配方用于生态防控。【方法】选取5种植物挥发物、2种华北大黑鳃金龟聚集信息素和1种性信息素,根据各化合物单体最佳引诱浓度进行两两混配,得到植物挥发物+聚集信息素、植物挥发物+性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性信息素共17种二元引诱剂配方。通过触角电位(EAG)反应和趋性行为反应逐步筛选出引诱效果较好的配方。将所筛选配方与其单一组分通过趋性行为反应进行引诱效果比较,并通过室内笼罩诱捕检验配方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通过EAG反应及趋性行为反应从17种二元引诱剂配方中逐步筛选出了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具有较强引诱作用的3种配方,即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9-十八烯乙酸酯,1-己醇+顺-9-十八烯乙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氨酸甲酯,它们引起的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EAG反应相对值分别为5 981%, 5 796%和5 722%,引起的雄虫EAG反应相对值分别为3 983%, 4 712%和3 809%。趋性行为反应试验中,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选择反应率最高的为配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氨酸甲酯,成虫选择反应率达71.21%,其次为配方1-己醇+顺-9-十八烯乙酸酯和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9-十八烯乙酸酯,成虫选择反应率分别达到70.84%和70.72%,均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引起的选择反应率。3种二元组分引诱剂配方与其单一组分引诱效果的比较表明,配方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9-十八烯乙酸酯对单一组分顺-3-己烯基乙酸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而对顺-9-十八烯乙酸酯增效作用不明显;配方1-己醇+顺-9-十八烯乙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氨酸甲酯均对其单一组分增效作用显著。室内笼罩诱捕结果表明,配方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9-十八烯乙酸酯,1-己醇+顺-9-十八烯乙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氨酸甲酯引诱成虫数均极显著高于石蜡油对照,配方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9-十八烯乙酸酯引起的选择反应率最高,达74.06%;其次为配方1-己醇+顺-9-十八烯乙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氨酸甲酯,引起的选择反应率分别达到65.89%和64.25%;但3种配方引起的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的选择反应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9-十八烯乙酸酯,1-己醇+顺-9-十八烯乙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氨酸甲酯这3种二元引诱剂配方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均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均可作为用于生态治理华北大黑鳃金龟的有效引诱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