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玉米螟是河北省主要粮作害虫。过去在玉米心叶期应用颗粒剂防治已可基本控制为害。近年来一些地区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为害又有所回升。我们1974年在永清县对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对玉米螟发生期及生活史的系统调查,初步澄清耕作改制后,夏玉米由收麦后平播,改变为麦垄套播,玉米螟第二代卵,主要产在抽雄吐丝期,而麦茬平播夏玉米则心叶期和穗期各半。这点是近年穗期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2.通过试验、示范,找出代替有机氯治螟的药剂。如1%、0.5%、0.25%1605颗粒剂效果高于或略低于5%DDT颗粒剂;白僵菌20倍加0.5%1605,或白僵菌20倍加0.1%1605颗粒剂,效果分别高于或稍低于5%DDT颗粒剂。0.1%、0.2%辛硫磷颗粒剂效果高于0.1%六六六颗粒剂。2.5%螟铃畏颗粒剂,效果与5%DDT颗粒剂相仿。 3.通过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我们认为本地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概括为:“越冬防治,处理秸秆,诱杀成虫,压低虫源;田间防治,菌药结合,安全经济,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二代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二代玉米螟不同发生量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随着接卵量增加,虫孔数和蛀孔隧道长度增加,玉米单穗粒重降低。单株虫孔数每增加1个,玉米产量损失率增加4.52%;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产量损失率增加8.34%。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方程z=-10.0297+4.034 ln(x)。【结论】根据害虫经济阈值的定义,推算出二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积卵量12.8块,对二代玉米螟的防治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1973—1977年,作者研究了防治玉米螟颗粒剂的“高含量、低用量”问题,即在单位面积上有效成分用量相等下,探讨逐步提高颗粒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而又按比例减少单位面积上颗粒剂用量的防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证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高含量、低用量可以代替低含量、高用量。每亩用辛硫磷4克时,1.6%颗炷剂每亩用0.5斤与0.1%颗粒剂每亩用8斤均可获80%左右相似的防治效果;每亩用对硫磷40克时,8%颗粒剂每亩用1斤与1%颗粒剂每亩用8斤均可获90%以上防治效果。对地亚农和二氯苯醚菊酯试验亦获类似结果。 颗粒剂应用这一改革,有利于成品化和机械施药,并可显著降低防治成本。 同时,还做了室内毒力测定及在玉米上残效作用测定,以验证田间防治效果。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一直把颗粒剂做为防治玉米心叶期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übner)的有效手段。我国自五十年代末已开始研究和应用滴滴涕、六六六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获得了高于六六六药液灌心的防治效果(邱式邦等,1961;邱式邦等,1963;慕立义,1963)。但由于颗粒剂用量大、费用高而未能成批生产。土法生产、群制群用的颗粒剂亦存在着缺点:(1)加工时不但造粒、选粒用工多,而且粒度、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在载体上的分布均难以规格化,药效不够稳定;(2)加工所用的毒剂均为农药制剂。如用乳油、除乳化剂及有机溶剂被浪费外,往往还引起玉米的药害;如用粉剂,则不能渗入载体内部,不耐雨水冲洗而降低残效;(3)由于颗粒剂不规格化和单位面积用量大而不利于机械施药。因此,多年来生产上迫切需要高效、低毒、低残毒、价廉和利于机械施药的成品颗粒剂以代替土法生产的颗粒剂。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夏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表明 ,不同播期夏玉米上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由此根据玉米螟发生期与玉米生育期的对应情况 ,提出了 3种类型田玉米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是北京郊区玉米的主要害虫,近几年随着田间管理技术和复种指数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数量有所增多,春玉米的穗期防治及夏玉米的控制螟害问题,都成了突出要解决的问题。1971年作者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杂粮害虫研究组在大兴县礼贤公社蹲点,在紫各庄大队二、四生产队科学实验小组的协助下,进行了此项研究,兹将其中的部分初步结果,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幅度较大,总产占粮食总产的30%。但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每年都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一般年份可减产15—20%。自推广化学农药颗粒剂以来,心叶期危害大大减轻。但近些年来,穗期螟害显著加重,有的年份如1966年、1972年,玉米百秆有虫500—700头,雌穗被害及茎秆倒折现象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于1971年开始,进行了玉米螟的综合防治试验。几年来,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们在党委的领导下,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扼杀新生事物的滔天罪行,坚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地区推广了玉米、棉花夹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相应地起了变化。本来以害玉米为主,现在变为既害玉米又害棉花。往往造成棉花蛀秆断头、烂铃。1976年全县调查,二代玉米螟为害棉花,蛀秆率0.8%,三代高达43.3%,三代棉桃蛀铃率平均6.7%,高的达14%,减产一成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我们对玉米螟侵入棉田的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玉米螟是嫩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高梁、谷子上的重要害虫。发生世代,克山县以北为一代区;南部的泰来县属二代区;齐齐哈尔市是一代区与二代区的过渡地带,属不完全二代区。发生危害的产量损失以第一代为主。玉米螟发生量,历年变化很大。有资料以来,玉米百株虫量在150头以下的轻发生年占54.5%,150—300头的中等发生年占27.3%,超过300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是京郊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代,近几年为害逐渐加重,蛀孔率一般在15%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影响了玉米产量与质量。为了制定其适宜的防治指标,我们对2代玉米螟危害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84、1987年采用田间玉米螟自然钻蛀,后期按蛀孔部位分类进行收获,测定单株产量,结果所得数据不理想,年度间蛀孔部位受天气条件和农田小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蛀孔部位很难控制,而且玉米螟喜好选择比较强壮的植株钻蛀,所以处理与对照间不好作比较。1989年我们采用了人工接虫强迫钻…  相似文献   

12.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13.
冯成玉  李昌华 《昆虫知识》1991,28(4):215-217
通过1987~1988年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表明棉花蕾花期的二代螟害对棉花产量与产值无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螟害株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及棉花品级等均无明显下降。二代螟害所造成的断株虽比对照健株单株皮棉下降12.24%,但断株的紧邻棉株具有与断株产量下降数相近的增铃补偿作用。由此根据当地历年棉田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目前药剂防治费用等,在提出棉田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为蛀茎率42.13%的同时,提出正常年份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可不予防治或在早发棉田内实行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1963年及1964年在百色地区进行的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考察的初步结果,作简要报道,以供参考。 百色地区是早、中、晚玉米混作区,每年玉米螟发生6代;由于各代发生重迭,造成了防治上的困难,因而进行卵赤眼蜂考察,以期为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复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铎  李国忠  王江  凤佰良 《昆虫知识》2010,47(6):1208-1211
为探索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物防治新技术,春季应用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封玉米秸秆垛加夏季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方法,实施了大面积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利用白僵菌封垛加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复合技术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达70.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6.45%。这种复合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田间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延长了控制玉米螟的时间,可以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和玉米生产的需要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危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发生趋势,为亚洲玉米螟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及为害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田间落卵和为害情况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1代卵始见期在6月14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25日左右,末期在7月15日左右;2代卵始见期在7月25日左右,高峰期在8月15日左右,末期在9月1日左右。1代落卵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代落卵量呈整体增加趋势,两代之间微弱相关(r=-0.058,P=0.857)。百株虫孔数呈整体下降趋势,虫量和被害株率在年度间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发生趋势12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卵量和玉米受害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是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1代落卵量对越冬虫量影响很小,秋季剖杆时玉米螟的越冬虫量主要由2代落卵量决定,但1代落卵量对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和被害株率的贡献大于2代。【结论】1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孔数较多;2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量较大;玉米螟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整体下降,但被害株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2代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二代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本试验在田间采用人工密度梯度接卵法(0、20、50、100和200块·百株-1),模拟自然情况亚洲玉米螟发生量,研究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百株接卵量与虫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百株虫孔数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3.1999x+24.8416(R2=0.953,P0.01),y=0.0234x-1.6167(R2=0.988,P0.01),推导出百株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方程为z=0.0749x-1.0354,即落卵量每增加1块,虫孔数增加约3.2个,产量损失率增加7.49%;隧道长度与雌穗长度、穗粗及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玉米茎秆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玉米平均减产7.02 g,产量损失率平均增加4.38%;根据经济阈值定义,在产量8411 kg·hm~(-2)的玉米田,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单次防治时,辽宁地区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玉米累计落卵量17.39块。  相似文献   

19.
我省自推广666、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颗粒剂防治玉米螟以来,效果很好,但由于药性稳定,不易分解,而形成积累性的残毒,常使所收玉米的籽粒和秸秆带有残毒,土壤中亦有残毒。为了寻找取代666、滴滴涕的新农药,近两年我们作了以下试验,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摸清玉米螟在我县的发生规律、为害情况和防治方法,我站在1973—1975年初步观察的基础上,1976年对玉米螟卵的寄生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和第一代药剂防治试验等问题,进行了观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