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鼠颚厉螨(Laelaps myonyssognathus Grochovskaya et Nguen-Xuan-Hoe,1961)系等(1961)根据1956年3—4月间在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Ta-Ca地区(高平省)的黄胸鼠(Rattus rattus flavipectus)体上采到的一只雌螨标本而描述。 1958年以来,我们自福建地区的罗赛鼠(Rattus losea exiguus)、黄胸鼠、刺毛黄鼠(Rattus fulvescens huang)和臭鼩鼱(Suncus murinus)等的体上及窝巢内亦采到大量的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甲胁虱是寄生于黄胸鼠体表的一种主要吸虱昆虫 ,在云南广泛分布。应用Iwao直线回归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对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Iwao直线回归方法 ,建立了M =12 .10 +4.76M (r=0 .75 ,P <0 .0 1)的回归方程 ,所得到的α与 β值 (α =12 .10 ,β =4 .76 )均明显高于判定界线值 0和 1。对α与β值进行随机偏离度检验 ,F =6 .0 7(P <0 .0 5 ) ,由此判定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分布 ,这说明太平洋甲胁虱对黄胸鼠的寄生是不均匀的 ,存在聚集并有形成大小不一的吸虱个体群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主要家鼠,在福建约占家鼠的60%左右。对于它的食帚未曾见过专文报道。黄胸忍的食最测定,对了觯该鼠的生态习性,对粮食破坏的情  相似文献   

4.
在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以黄胸鼠为研究对象,在半自然围栏条件下,调查比较了黄胸鼠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种子贮藏和取食的差异。采用SPSS for Windows(version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黄胸鼠主要以集中方式贮藏食物,对两种种子均未表现出分散贮藏方式;2)在实验的第2天(自由选择情况下),分别有20.8%的假海桐种子和39.2%的截头石栎种子被集中贮藏,黄胸鼠明显倾向于选择贮藏截头石栎种子(P0.05),分别有4.2%的假海桐种子和0.8%的截头石栎种子被就地取食,但差异不显著(P=0.109);3)贮藏食物被盗窃使黄胸鼠的食物贮藏行为增强,而且对喜好食物(截头石栎种子)的集中贮藏量显著增多(P0.01)。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种皮厚度影响鼠类对种子的贮藏和取食;提示黄胸鼠在野外条件下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树木的自然更新起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褐家鼠和黄胸鼠染色体C带性质的光密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薄层扫描技术,对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染色体C带光密度性质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强度与相对积分面积这二个量化指标,认为褐家鼠的结构异染色质含量少于黄胸鼠,在染色体演化中居于更进化的地位。对染色体薄层扫描方法中的测量精度及适用性等方面的特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1983~1996 年对云南瑞丽、陇川、盈江和保山4 市县居民区小哺乳动物的长期调查,经聚类分析,该地区的小哺乳动物可划分为3 种群落: (1) 以黄胸鼠+ 大臭鼠句为主的瑞丽、陇川室内外小哺乳动物群落; (2) 以黄胸鼠+ 大臭鼠句+ 小家鼠为主的盈江、保山室内和盈江室外小哺乳动物群落; (3) 以黄胸鼠+ 大臭鼠句+ 灰麝鼠句为主的保山室外小哺乳动物群落。其群落多样性指数以群落(3) 为最高(1.5897) ,群落(1) 、(2) 较低,分别为1.099 0 ,1.042 5。4 市县在同一坝区小哺乳动物室内、外唯一不能聚为同一群落的保山室外黄胸鼠数量骤减是第3 群落多样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亦是鼠疫在该坝区不能长期保存的原因。因此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与鼠疫的保存和传播机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7.
西沙的鼠类,秦耀亮(1979)曾报道有黄胸鼠和作为我国新记录的印度小鼠(缅鼠)两种。1980年5、6月间我们对西沙群岛七个主岛的鼠类进行了历时2个月的调查,除捕获黄胸鼠、缅鼠外,还捕到褐家鼠;同时对鼠的分类作了研究,对各岛鼠类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分布亦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贵州岑巩发现白化黄胸鼠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岑巩发现白化黄胸鼠二例关键词黄胸鼠,白化1991年7月25日,笔者在岑巩县天马镇进行农田鼠种类调查工作中,在新建村干洞组住宅外海拔735m处捕获一雌一雄不同程度白化的黄胸鼠(Rattusflavipectus)个体。其中910702号标本为雌性成...  相似文献   

9.
1987年在成都双流机场作鼠类调查,现简报如下:鼠密度:花园鼠密度高达32%,机场跑道和草坪密度达14%,餐厅和食堂鼠密度分别为11.1%和9.3%。鼠种:室内捕获109只,有褐家鼠(67.9%)、黄胸鼠(25.7%)、小家鼠(5%)、四川短尾鼩(3%)。室外捕获26只,有褐家鼠(60.7%)、黑线姬鼠(8.9%)、四川短尾鼩(8.9%)、黄胸鼠(7.1%)、黑腹绒鼠(5.4%)、小家鼠(5.4%)、巢鼠(3.6%)等。室内、室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成都双流机场鼠种调查简报@李才明$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孙苑$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王崇义$成都民航机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滇西地区黄胸鼠种群年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89年4—12月在云南滇西的瑞丽、保山等地,在室内和菜园地用鼠笼、鼠夹捕获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788只。所获个体经测量体重、体长、尾长后,取出左右眼球,浸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剪取完整鼠头部,煮沸制作头骨标本。眼球固定2周后剥出晶体,清水洗净,80℃恒温干燥24小时,然后用Libror天平称取50只晶体的干重,精确度到0.1毫克。为减少误差,固定专人测量体长等量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黄胸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全面综述了对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研究进展。①黄胸鼠是我国三大家栖鼠种之一,体型中等,属东洋界种类。在我国已由主要栖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扩展到广大的北方地区,并在北方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发达的交通是其由南方扩展至北方的重要途径,全球变暖为其在北方种群增长提供了条件。在南方部分地区,黄胸鼠的优势地位则被其他鼠所取代。住房结构的改变使黄胸鼠适生环境改变,是其种群下降的  相似文献   

12.
同棒属恙螨一新种——(蜱螨目: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社同棒恙螨Schoengastiella paraconfuciana,新种(图1—5) 标本材料 正模采自贵州省的锡金小家鼠Mus pahari Thomas(册亨县,1977年10月12日,黄贵萍、郎书源);9个副模自贵州省的锡金小家鼠(册亨县,1977年10月12日,黄、郎;都匀县,1979年12月19日,廖克强)、黄毛鼠Rattus losea Swinhoe(榕江县,1978年10月,苗圃)、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榕江县,1978年10月6日,苗圃)及黑尾鼠Rattus cremoriventer Miller(册亨县,1977年10月12日,黄、郎);均存于贵阳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基1基因(Vkorc1)的变异与啮齿动物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密切相关。为掌握Vkorc1基因变异在野栖类和家栖类啮齿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从山西省13个县(市、区)的农田和14个县(市、区)的养殖场采样,检测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 Vkorc1基因编码区的变异位点及携带不同变异位点的个体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长尾仓鼠在13个采样地均有捕获,整体占野栖类啮齿动物的23.29%;黄胸鼠分布于8个采样地,整体占家栖类啮齿动物的68.63%。在长尾仓鼠样本(n=105)中检测到6个沉默突变位点和5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沉默突变C438T (His146His)的变异率最高,为67.62%;共有17只长尾仓鼠样本存在错义突变位点。黄胸鼠样本(n=70)中存在6个沉默突变位点和1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最常见的沉默突变位点A321C (Ile107Ile)和T411C (Thr137Thr)的变异率均达到18.57%;8只黄胸鼠样本存在与其抗药性相关的A416G (Tyr139Cys)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医鼠类带毒调查、病毒分离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结果,由7份EHF抗原阳性鼠肺标本及9份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各分离到EHF病毒5株。由鼠类分离的5株病毒包括褐家鼠2株,黄胸鼠1株,四川短尾(鼠勾)鼱1株以及中麝(鼠勾)1株。经IFA、ELISA及单克隆抗体的抗原测定,证明所有毒株均属野鼠型、抗原性与76—118株及A_9株接近,但由短尾(鼠勾)及中麝(鼠勾)分离的毒株的抗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隆(Brodifacoum)系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它能杀死对抗凝血杀鼠剂有抗性的“超级鼠”,单次投毒有效。为了取得应用经验,我们选择以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为优势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为常见种的家鼠现场,作了间隔与连续投药法灭效比较,综述如下: 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传播媒介是印鼠客蚤。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应用Iwao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 ,对印鼠客蚤在黄胸鼠的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Iwao方法建立的印鼠客蚤直线回归模型为 :M =α βM =4 0 0 6 4 2 0 153M ,其中的α和 β均明显高于空间分布判定的界线值 0和 1,经随机偏离度检验 ,F =4 5892 ,P <0 0 5。结合α ,β值及随机偏离度检验结果 ,印鼠客蚤在其主要宿主黄胸鼠体表的空间分布型被判定为聚集型分布。印鼠客蚤这种聚集型分布意味着该蚤的个体分布不均匀 ,而是在宿主动物体表形成大小不等的聚集蚤群。印鼠客蚤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这种不均匀分布提示 :即使接触同一种染疫鼠类动物 ,因鼠体蚤分布极不均匀 ,其传播机会是不均等的。  相似文献   

17.
在同温及安静条件下,小家鼠的耗氧率为最高,褐家鼠次之,黄胸鼠和臭鼩较低。耗氧率与它们的体重呈负相关;两性间没有差异。血红蛋白(Hb)含量以臭鼩为最高,小家鼠次之,褐家鼠和黄胸鼠较低。Hb含量与性别和体重大小不呈相关性。安静状态下Hb含量与耗氧率相关关系的回归系数r不显著,这些物种间Hb含量差异的生物学意义尚待探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英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归纳了中国云南 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 ,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 0 77只小兽 ,隶属啮齿目、食虫目及攀目 3个目中的 9科、2 9属、4 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获 9369只蚤 ,经分类鉴定 ,隶属 5科、18属、33种。 33种蚤及 4 7种小兽宿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表明 ,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 ,优势种地位突出 ,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种 (构成比分别为 83 2 7%和 75 32 % )。山区的优势种相对较复杂 ,优势种的种类较多 ,但其构成比较低 ( 10 96%~ 4 7 95% )。黄胸鼠及绒鼠为山区地带的两种优势宿主 ,缓慢细蚤、端凹栉眼蚤、印鼠客蚤、偏远古蚤及短突栉眼蚤为山区地带的 5种优势蚤种。多数蚤种可寄生两种以上的小兽宿主 ,但其所寄生的主要宿主并不多。结果提示 ,作为疫区主要媒介的印鼠客蚤及其所对应的主要寄生宿主 (黄胸鼠 )在坝区突出的优势种地位 ,似可解释近年疫区的鼠疫病人主要出现在坝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龙洞东洋恙螨新种描述及其生活史观察(蜱螨目: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州郊区黄毛鼠与黄胸鼠检获的一种恙螨经过实验室培育获得生活史各期.经比较观察两代幼虫的形态,认为是一种未曾描述的种类,定名为龙洞东洋恙螨新种(Dongyangsha longdo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0.
龙洞东洋恙螨新种描述及其生活史观察(蜱螨目: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艳霞  黎家灿 《昆虫学报》1990,33(4):495-498
从广州郊区黄毛鼠与黄胸鼠检获的一种恙螨经过实验室培育获得生活史各期.经比较观察两代幼虫的形态,认为是一种未曾描述的种类,定名为龙洞东洋恙螨新种(Dongyangsha longdo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