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鱯鱼鳋能在16℃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鱯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鱯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鱯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鱯产生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鱯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鱯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fu鱼鳋能在16 ℃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 ℃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fu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fu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fu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fu产生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fu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fu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诱导大鳍Hu和长吻Wei排卵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繁殖期从嘉陵江收集性成熟的大鳍Hu和长吻Wei野生亲鱼,用Linpe方法(即LHRH-A加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或传统的LHRH-A加脑垂体的方法进行催产,定时取血样,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催产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证实鲇形目鱼类GTH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多巴胺的以重调节;排卵和产卵也是以血清TGH的急剧升高为先导的,而最终能否排卵还有赖于血清GTH峰是否超过“排卵阈值”,尽管催产后的大鳍Hu和长吻Wei雄鱼血清GTH水平也有一个高峰出现,但血清GTH水平升高幅度都大大低于雌鱼,这种现象在硬骨鱼类可能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对鲇鱼鳃部寄生的固着鳋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研究了江西江口水库鲇鳃部寄生固着鳋的种群生态学及其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固着鳋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初最高;其繁殖也具有季节性,怀卵个体的比例同样有夏初最高。固着鳋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似乎与种群的数量有关,当种群数量高时更多的固着鳋分布于中间的鳃片上,对多种寄生虫同时寄生条件下固着鳋寄生部位选择性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固着鳋和寄生鲇鳃部其它种类的寄生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4-2006年,作者对分布于北京市怀柔水库上游入库河流怀沙河和怀九河宽鳍鱲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宽鳍鱲年龄组成较小,雄鱼最大3龄,雌鱼最大2龄。体长和体重相关关系式为:W=9×10-6L3.1947(r=0.9784),其种群呈异速增长。1龄组雌雄鱼体长和体重无显著差异,2龄组雄鱼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雌鱼,可能与雌鱼性成熟后生长速度减慢有关。雄鱼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21.56×(1-e-0.3718(t 0.6272)),最大体长121.56mm;Wt=41.16×(1-e-0.3718(t 0.6272))3,最大体重41.16g;生长拐点tr=2.41龄;雌鱼最大为2龄,未能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丰满度和饱食指数均呈周年变化,这可能与水温变化和繁殖期的影响有关。北京地区的宽鳍鱲为植食性,主要摄食硅藻,取食具选择性,且获得的食物量与藻类的多度一定程度上正相关。雌雄性比接近1∶1,1冬龄性成熟;繁殖期5-7月,5月份成熟系数最高。与嘉陵江种群相比,北京种群体长、体重均小于嘉陵江种群;食性上,前人研究认为嘉陵江种群为肉食性,但经我们重新鉴定,嘉陵江种群也为植食性,个别肉食性食物成分可能是随摄食的藻类带入的;在年龄组成、种群增长方式、性比及繁殖特性上,未发现二者有明显差异。基于北京地区宽鳍鱲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点,我们建议通过控制捕捞数量、选择最适捕捞时间、保护原有生境来维持北京地区宽鳍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专项网(简称鱼类监测网)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网络。本文阐述了鱼类监测网的监测工作和研究进展,提出了对鱼类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鱼类监测网在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塔里木河、青海湖、黑龙江和珠江等八大水系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个体生物学、种群和群落的监测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内陆鱼类多样性数据库,收集和保藏鱼类样本上万尾和重要流域1997–2022年的鱼类多样性数据。主要研究结果显示,过度捕捞、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重要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稳态变化;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繁殖主要受到水温和流量的影响,长江干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造成下泄水温滞后和流量减小,严重影响中华鲟的繁殖活动,导致其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物种极度濒危;长江四大家鱼呈现2000年前后减少,近期资源增加的格局,水温和流量日变化是影响四大家鱼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放流亲鱼对四大家鱼资源恢复有重要作用;获得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岩原鲤(P...  相似文献   

7.
小鞘指环虫种群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在1992-1994年期间对鲢指环虫病原小鞘指环虫种群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小鞘指环虫种群从每年的冬季开始出现,到次年春末(4月),其染率与丰度均匀发展至高峰。此 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迅速下降,到6月上旬,种群消失,在感染强度低于200虫/鱼的情况下,小鞘指环虫对宿主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绿色荧光蛋白与Wee1 Hu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其真核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Wee1Hu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 ,并对其在真核细胞的表达及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重组载体 ,脂质体转染胰岛 β细胞株 ,流式细胞仪和免疫沉淀 Western印迹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 ,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融合蛋白在活细胞内的分布 ,3 D结构模建分析其结构特点 ,并用MTT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 .结果显示融合基因在瞬时或稳定转染的真核细胞中均获表达 ,融合蛋白主要分布在胞核区 ,融合蛋白中Wee1Hu的空间构象与天然Wee1Hu完全相同 ,表达融合蛋白的胰岛β细胞可避免其被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杀伤 .结果表明GFP Wee1Hu融合蛋白中 ,可发绿色荧光的分子标签GFP未能影响Wee1Hu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活性 ;Wee1Hu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而阻断CTL介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自喜陵和涪江中的大鳍鳗Hemibagrus macropterus Bleeker鳃上的寄生鳋类一新种:鳗鱼鳋Ergasilus hemibagri sp.nov.,并与相似种掘凿鳋Ergasilus salaris Mark,1940、鱼鳋Ergasilus leiocassi Xu,1987和pei鳋Ergasilus bagarii Kuang,1983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分布于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的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前期发育进行了研究,过程中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取受精卵, 观察并描述了宽鳍鱲早期发育过程及其特点。结果显示, 宽鳍鱲成熟卵呈圆球状, 平均卵径1.04 mm, 为沉性卵。在平均23.0℃(17.1-28.0℃)水温条件下, 从受精卵到孵化经历了73h1min, 积温为1682.3 度时; 孵化后6.5d 进入弯曲期仔鱼。仔鱼前期发育速度与出膜前相比明显减慢;弯曲期仔鱼出现大量死亡可能与有限的人工培育条件、混合营养期能量供给不足等原因有关。通过比较发现, 宽鳍鱲与鲤科中其他21 个种相比, 早期发育时间比其中7 个种均长。宽鳍鱲早期发育时间比同域分布、相同发育水温的马口鱼略长, 明显长于同属的纵纹鱲的发育时间。宽鳍鱲南、北方种群仔鱼发育速度存在差异, 北方种群出膜前发育速度比南方种群快, 但出膜后发育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1.
金钱鱼体内惠州长宫吸虫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鱼肠道内的惠州长宫吸虫,随着宿主体长的生长,其感染强度、平均丰盛度、平均拥挤度和宿主体长小于30mm的感染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宿主在不同体长组中,除了体长小于30mm以外,其感染率变化相对较稳定;在不同的月份中,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从2月起呈逐渐下降趋势,感染强度则有逐渐增大倾向;平均丰盛度除从4~7月份有1个明显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外,其它月份变化差异不大。从吸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变化中,表明多数宿主不感染或只感染少量的吸虫,而少数宿主感染吸虫数量较大;吸虫种群在不同宿主体长组和不同月份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聚集分布,在不同宿主体长组中聚集分布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大鳍Hu促性腺激素分泌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德寿谷期  H.J 《动物学报》1998,44(3):322-328
用非洲鲶鱼促性腺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Chang科鱼类样品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用这种方法和鲤鱼促性腺激素β-亚基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大鳍Hu同一批血清样品结果也相当吻合。通过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或多巴胺的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后,定时取样测定血清促性腺激素含量,证明大鳍Hu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同时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但是,多巴胺只能抑制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  相似文献   

13.
对于性成熟的大鳍HuMystus macropterus 野生鱼,单独注射多巴胺的抑制剂地欧酮不能影响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也不能诱导排卵;单独注射类似物LHRH-A,虽能使血清GTH水平显著升高,但仅产生较低的排卵率;而当DOM与LHRH-A结合注射却显著增强LHRH-A促进血清GTH水平升高的作用,并诱导出较高的排卵率。  相似文献   

14.
洪泽湖鱼类寄生甲壳动物区系调查及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秋对江苏省洪泽湖鱼类寄生甲壳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共得18种寄生甲壳动物,其中包括一个新种。分析了该湖寄生甲壳动物的区系组成、繁殖季节及种类分布的情况,同时还根据虫体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提出了对鱼类危害性较大的中华鳋和多态锚头鳋,在洪泽湖中不可能出现严重感染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界,捕食者和寄生物是两种主要的种群外部调节因子,二者的交互作用会对猎物和宿主种群波动产生深远影响。较低的球虫感染强度与捕食对根田鼠(Alexandromys oeconomus)繁殖无显著的交互作用。自然界球虫感染存在季节性变化,秋季感染强度最高。为了探究较高感染强度下,球虫与捕食对根田鼠繁殖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本研究采用2×2析因实验设计,在野外围栏中测定了根田鼠种群肠道内寄生物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雄性睾丸指数、睾酮水平、精子密度、精子活力以及雌性卵巢指数。结果表明,较高的感染强度下,球虫能显著抑制根田鼠的繁殖性能,但球虫感染与捕食对根田鼠的繁殖无显著的交互作用,这可能与球虫感染和捕食效应在时间上的错配有关。本研究认为,球虫感染对繁殖期小哺乳动物种群的调节作用虽有限,但其可通过与捕食者的耦合来降低宿主越冬时的存活率,进而影响宿主种群波动。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鱼巤)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体内小吻虫感染率为69.88%,感染强度8.18(1-47),相对密度5.72。雌鱼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雄鱼,体长4.0~5.9cm的圆口铜鱼被小吻虫的感染率最高,且染虫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小吻虫在圆口铜鱼幼鱼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66%的虫体集丛分布在圆口铜鱼肠道的前段,其种群主要由5mm以下个体组成,雌虫明显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18.
作者于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调查了丹江口水库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Harada,1935)感染三种小型经济鲤科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宽鳍(鱼鼠)(Zacco platypus)和油(粲鱼)(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的季节动态情况.在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方面,寄生于马口鱼和油(鱼鼠)的木村小棘吻虫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感染率和感染丰度都比较高,而春夏季节比较低;与此不同的是,寄生于宽鳍(鱼鼠)中的木村小棘吻虫则全年都维持着较稳定的感染水平;木村小棘吻虫种群在三种宿主体内的总体感染丰度差异显著,但都呈聚集分布,三者的方均比与感染率和感染丰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中于少数团聚的斑块,不同季节种群聚集特性差异显著,春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低,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斑块组成;夏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弱,个体平均拥挤度高,种群主要由4个斑块组成;秋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弱,个体平均拥挤度较低,种群主要由7个斑块组成;冬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高,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大斑块组成。随着个体生长速度的增大,种群呈现扩散的趋势,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和鳋类的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鳃部的寄生单殖吸虫(Monogeneans)和鳋类(Copepods)的空间分布特点.寄生于黄颡鱼鳃部的单殖吸虫和鳋类在两侧鳃上的感染强度及其差异表明,两种寄生虫对于鳃片的左右位置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在黄颡鱼四鳃间的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P<0.01);在鳃片的各区均存在选择性;对鳃丝的各分段也均有极显著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