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引用Harper(1977)的构件结构理论,从构件结构单位、无性系分株和无性系三个层次,对四川南充市郊慈竹无性系种群的能值特点及其影响能值的计测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慈竹无性系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的去灰分热值(AFCV)分别为:根15349.42J/g、根茎16372.92J/g、秆17106.06J/g、枝18111.99J/g和叶19451.90J/g;慈竹无性系分株的AFCV(J/g)随龄级增大而递增;慈竹无性系水平上的AFCV为:Ⅰ龄占16.47%、Ⅱ龄占25.76%、Ⅲ龄占36.32%、Ⅳ龄为13.08%及Ⅴ龄为8.37%。用恒容燃烧法测定热值时,其能值变化与氧分压密切相关。用经验公式计算的能值较作图法高;用AFCV表示能值较总干重热值(GCV)准确。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部山区胡枝子种群研究: 个体和构件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婷  张金屯 《植物学报》2007,24(5):581-589
通过对北京西部山区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种群个体和构件地上生物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种群(总和)个体和各构件地上生物量积累与年龄的关系均可用方程式Y=axb表示。不同种群的植株个体和构件生物量有显著性不同(P<0.05), 在海拔910-1 100 m的山脊林缘的种群个体和构件地上生物量较其它种群大, 植株地上营养构件的生物量比率较小, 而繁殖构件生物量比率较大; 不适生境中的种群则反之。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构件生物量比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叶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枝构件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繁殖构件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加先增后减。依据相关指数R2, 筛选各构件生物量估计的最优模型: 枝、枝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为m(DW)= a(D2H1)b, 叶生物量和花果生物量均为m(DW)=a(D)b。  相似文献   

3.
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种子萌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设置样方调查和室内萌发试验,研究小花山桃草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的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繁殖分配以及种子萌发特点。结果表明:(1)小花山桃草根、茎、叶、花(果)序生物量与植株高度之间以及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可用幂函数模型或线性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2)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的比率表现为茎>花序>叶>根;(3)小花山桃草的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都随植株个体的增大而增加;(4)小花山桃草个体大小和繁殖投入之间为线性关系,而个体大小和繁殖分配之间为幂函数关系;(5)小花山桃草存在一个较小的繁殖阈值(0.6043g);(6)小花山桃草种子在有光照(12h)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均可达到85%以上;未经贮藏的种子不萌发,低温沙藏(1~2℃)和室温干藏(14~32℃)一个半月种子萌发率分别可达92.5%和79%;低温沙藏时种子即可发芽,且发芽率可达61%。在研究地区,小花山桃草几乎整个生长季都可萌发,甚至初冬还有幼苗产生。小花山桃草构件生物量结构和繁殖分配特征、种子萌发特点等都有助于其入侵能力的提高,是其成功入侵我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部山区胡枝子种群研究:个体和构件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婷  张金屯 《植物学通报》2007,24(5):581-589
通过对北京西部山区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种群个体和构件地上生物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种群(总和)个体和各构件地上生物量积累与年龄的关系均可用方程式Y=axb表示。不同种群的植株个体和构件生物量有显著性不同(P<0.05),在海拔910-1100m的山脊林缘的种群个体和构件地上生物量较其它种群大,植株地上营养构件的生物量比率较小,而繁殖构件生物量比率较大;不适生境中的种群则反之。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构件生物量比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叶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小;枝构件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繁殖构件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加先增后减。依据相关指数R2,筛选各构件生物量估计的最优模型:枝、枝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为m(DW)=a(D2H1)b,叶生物量和花果生物量均为m(DW)=a(D)b。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下刺五加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与生长规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构件水平对针阔混交林、蒙古栎林和次生杂木林3个生境的刺五加种群各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物量比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刺五加种群的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不同环境条件下,刺五加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平均值具有相同的规律:茎构件>根茎构件>叶构件.3个生境中刺五加整体种群水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郁闭度为40%的蒙古栎林中,刺五加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杂木林中大.不同生境下刺五加种群分株生物量的差异蕴涵着重要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在分株较小的幼龄个体以及郁闭度较大而不利于分株生长的次生杂木林中,分株优先建造叶器官,以保证充分的物质生产. 3个生境刺五加种群的叶、茎与分株的相对增重均具有相同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构件水平上,对生长在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群落、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var.gracilis)群落、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群落中的柔毛淫羊藿的无性系构件特征及生物量配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各群落中柔毛淫羊藿各龄级根茎数量均从高年龄级向低年龄级呈上升趋势,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结构;(2)细叶青冈群落中柔毛淫羊藿种群间隔子最长,各年龄级根茎上的地上枝数量、平均长度和叶面积均最大;(3)各群落中柔毛淫羊藿种群均将最高比例生物量分配给根茎,其次是叶片;(4)野生自然状态下,柔毛淫羊藿在相对光照低、土壤腐质层薄和土壤含水量低的生境中,种群地上构件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均更高.研究表明柔毛淫羊藿种群在不同群落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结合这些变化讨论柔毛淫羊藿种群的生态适应意义及其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头茶构件种群生物量及叶面积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头茶纯林构件种群的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研究表明:各构件种群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都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但各具特殊性。(1)叶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用幂函数方程和logistic方程都可较好地拟合,图呈平放的倒“S”形;(2)根、叶、枝、芽生物量及叶面积的增长在停滞以后又会随条件变化重新开始,直至停滞。可能为螺旋形的Logistic增长,与个体和茎生物量增长传统的“S”形曲线不同;(3)枝和茎生物量内禀增长率较大,占总体比率持续上升:根所占比率基本保持不变:叶和芽内禀增长率较小,占总体比率不断下降。叶的下降与枝、茎的上升之间呈二元线性相关(P<0.01)。表明植物体对各构件生物量投资的不均衡性,重点偏斜于枝,其次是茎。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南川木波罗构件种群生物量、比叶面积及叶干物质含量随苗龄叶龄的变化规律,以南川木波罗幼苗(1~5年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根、茎、叶等构件种群的生物量、SLA、LDMC差异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单株生物量随着苗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达显著性水平;(2)各构件生物量增加的幅度不尽相同,其中枝条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5年生幼苗与2年生幼苗相比达477.23倍,其余构件生物量为主干叶根;(3)枝条和主干的生物量比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占根比率变动较小而叶逐渐下降。表明植物体对各构件生物量投资的不均衡性,主要偏向于枝和主干;(4)SLA随着苗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当年生叶大于1年生叶;幼苗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随苗龄增加而增加,且1年生叶均高于当年生叶。  相似文献   

9.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P<0.05),海拔2700-290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在较适生地域,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而芽的比率较高.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齐淑艳  徐文铎  文言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283-2286
牛膝菊原产南美洲,为沈阳地区爆发式入侵种.本文从构件水平研究了牛膝菊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和各构件生物量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牛膝菊种群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关系为茎>叶>花序>根.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比率表现为茎>叶>根>花序.牛膝菊种群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与植株高度、根生物量、花序生物量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  相似文献   

11.
慈竹母株大小对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克隆生长在慈竹种群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基径和生物量两个指标同时衡量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母株大小,并分析了母株大小对新竹笋产生、竹笋大小和根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1)慈竹的成竹基径与一级母株基径、二级母株基径以及与2龄和3龄母株平均单株生物量呈正相关,但是成竹基径随一级母株基径增加比随二级母株基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快得多;2)慈竹母株大小与各样方中出笋数、活笋数和死笋数无显著的正相关;3)发笋母株的基径显著大于未发笋母株,但发一个笋母株与发两个以上笋母株的基径无显著差异;4)母株基径、2龄和3龄母株平均单株生物量都与根茎的长度和粗度呈显著正相关,且竹笋基径与根茎粗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母株大小对慈竹竹笋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根茎实现的。总之,慈竹的克隆生长在个体水平受母株大小制约。  相似文献   

12.
慈竹克隆种群能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引用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从克隆构件,克隆分株和克隆种群3个层次,系统探索我国特有种慈竹克隆种群能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克隆种群单位量能值变化随其生长季节,生长发育阶段和年龄不同而异,冬季单位能值升高,换叶期单位能值聚然下降;生殖阶段单位能值降低,但龄级间差异较大,慈竹克隆种群具整合作用。影响慈竹克隆种群能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大气温度,湿度和种群生殖与换叶等。  相似文献   

13.
四川2种丛生竹木质素和纤维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四川4个地区2种丛生竹(慈竹和硬头黄)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素和综纤维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竹种间综纤维素含量差异显著;除青神地区外,其它几个地区木质素含量差异不大.纬度对木质素积累的作用因竹种而异,对慈竹木质素含量的作用呈极明显的正效应,对硬头黄的作用则呈不明显的正效应,对综纤维含量的影响不大.竹龄影响木质素和综纤维素含量的积累,对慈竹木质素和综纤维的积累呈显著的正效应,但对硬头黄的作用却不明显.研究认为,青神、长宁和绵阳地区的硬头黄以及长宁地区的慈竹是造纸的较好原料.  相似文献   

14.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坡地及其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不同退耕模式样地>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介于1.377~2.826,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并随>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和通气度降低.退耕后的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好.农耕地退耕对增加>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作用;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坡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理想指标,在研究区坡地退耕种植慈竹具有较好的培肥改土效益.  相似文献   

15.
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克隆植物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以探讨其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在构件水平,可溶性糖含量以慈竹叶最大,枝条次之,秆最小.不同构件的可溶性糖含量对分株年龄和分株部位的反应格局不同,1龄分株枝和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分株年龄对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分株下层叶和秆的可溶性糖含量大于上中层.高光条件下1龄分株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弱光条件下的1龄分株.叶可溶性糖含量受季节影响显著,1月最低,4月最高.但2龄和3龄分株间差异不显著.母分株和子分株上、中两层叶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下层相关性不显著.在分株水平,慈竹5个龄级间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慈竹可溶性糖含量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显著,且分株和构件层次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之一。本文采用AlCl3 比色法测定了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其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 ,在地上 3个构件中 ,叶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大于枝和秆 ;1龄分株叶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 4个龄级 ,而枝和秆的含量在 5个年龄间无显著差异 ;分株上层叶和枝条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多于中下两层的相应构件。叶龄对慈竹叶总黄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1龄、 7龄和 9龄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 6个龄级 ,但是叶龄和总黄酮含量之间无显著线性相关。同时 ,叶总黄酮含量对季节的变化敏感 ,2、 4和 12月含量最高 ,5月和 8月含量最低。在分株水平 ,1龄分株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 4个龄级。这些结果说明慈竹的总黄酮含量对环境变化具有可塑性 ,分株水平与叶构件水平总黄酮含量对分株年龄的反应格恐相同。  相似文献   

17.
慈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系四川分布面积最大、产量高、用途广的重要经济竹种,对振兴四川经济具有很大的潜在作用。作者引用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将慈竹无性系作为一个种群进行研究。以慈竹幼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长发  相似文献   

18.
对危害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竹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bambusae)两个种群进行相互间的食性选择和生殖隔离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竹子叶片在物理结构上差异较大。尤其是慈竹叶片背面具有成排细茸毛,导致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不能在慈竹叶上完成世代发育;竹裂爪螨慈竹种群能取食,危害毛竹叶片,但由于寄主转换后,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存活率低,繁殖力弱.两种群取食各自嗜食的寄主植物时,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27℃条件下,当毛竹种群以毛竹为食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o)分别为0.1415、1.1520和15.6298;慈竹种群以慈竹为食时,rm、λ、Ro分别为0.0993、1.1044、10.0622;慈竹种群取食毛竹叶片时,rm、λ、Ro分别为0.0391、1.0399和2.5542.生殖隔离试验表明,两种群间能互相正常交配,且互相交配的时间与两种群自交时的交配时间(1次)差异不明显.同一种群交配产生的后代,其性比均在2:1左右,而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雄性(竹裂爪螨为孤雌产雄),这表明两种群在长期的寄主植物选择压力下已形成一定的生殖隔现象.  相似文献   

19.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loroplast DNA (cpDNA) variation in 39 populations of two hybridizing Mexican red oaks, Quercus affinis and Q. laur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Six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Of these, two (H1 and H4), separated by four mutations, had high frequencies (58 and 23% of the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and were present across the whole geographical range of both species, often co occurring in the same populations. The other four haplotypes were rare, geographically restricted, and a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two frequent haplotypes. Latitudinal or other clinal patterns in diversity levels or haplotype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s were not apparent. The pattern of haplotype distribu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some mosaicism, with contrasting populations often situated in proximity. Average within-population diversity (hS=0.299) and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GST=0.499) were, respectively, higher and lower than value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of oak species. There was evidence for 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 as indicated by NST (0.566)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ST. Haplotypic variation was largely species-independent, although some very weak associations were detected between haplotypes H1 and H4 and morphological and nuclear molecular variation correspondingly characterizing Q. affinis and Q. laurina. These oaks probably did not experience a marked restriction to one or a few particular subregions of their present rang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cycle. It is more likely that substantial populations persisted throughout several episodes of climatic change, but experienced recurrent lat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migrations which may have caused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haplotypes H1 and H4 and frequent intermixing of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