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辰  高星  胡秉华 《人类学学报》2003,22(4):293-307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技艺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表明黑龙潭遗址的原生文化层位表现为以特有的石片石核为主的石制品工艺,并非过去认为的细石器遗存。2001年秋季对黑龙潭遗址的补充发掘证实过去在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遗物来自次生堆积。因此几种明显不同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能共存于这一地区,“凤凰岭文化”已不足以概括鲁南旧石器晚期的石器文化,需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2017年8~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伯利亚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在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流域确认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特盖奇克遗址,该遗址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通过阶地比对,初步认为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对库尔塔克卡缅内洛卡遗址的再次发掘出土了44件石制品,包含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石英岩和火山岩。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了该遗址的考古材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该遗址的考古年代学序列。  相似文献   

3.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2016,35(4):509-521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七角井是新疆地区最早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西北部、天山南麓东段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内。2019年调查首次在该遗址发现原生地层和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活动面遗迹,遗址出土石制品847件,年代为1.1万年。分析显示,该遗址石制品以优质燧石为原料生产小石叶和细石叶,多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工具加工简单,体现出明显的权宜性特征;这些迹象表明遗址为一处打制石器的临时性活动场所。这一发现为探讨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中亚干旱区古人类适应方式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沂、沭河流域第四纪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鲁中南沂、沭两河流域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几占区内面积之半,沉积类型多样,但以河湖、裂隙洞穴和土状三种为主。沉积物中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更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以北方型分子为多。棋盘山裂隙型地点存在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早期两个化石组合,提供了与欧洲地区Q/N界限对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朝阳地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由于多种原因,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由恶性循环逐渐走向良性循环?现在根据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供讨论。一、历史的回顾自古喀左县一带森林茂密,尤以松柏为多,河流密布,水量丰富,是人类生活的优良场所。号称“原始人之家”的鸽子洞,位于大凌河畔,经~(14)C测定,已有十五万年的悠久历史,并定为旧石器中期人类遗址。县境内尚有红山类型的文化遗址24处,在大城镇附近的东山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残片,细石器  相似文献   

8.
在富饶美丽的杭州湾南岸,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发现了一处原始社会的重要遗址,距今已近7000年。该遗址中同时出土了种类繁多的动物遗骨,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是少见的。这些动物的发现,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它和当时的原始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种类之多,数量之丰富,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动物园了。其中主要有:哺乳类灵长目的猕猴、红面猴;偶蹄目的猪、水牛、山羊、梅花鹿、四不像;奇蹄目的犀;长鼻目的象;食  相似文献   

9.
江西沟2号遗址(JXG2)发现于2004年,2012年围绕地层测年及环境研究开展了小面积试掘。本文通过对2012年出土的659件石制品进行的观察和初步研究,并结合其他出土遗物及考古年代学研究的基本结论,对遗址所反映的史前人类行为的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报告。根据出土文化遗物(主要指石制品和陶片)的差异,遗址可以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为10~80cm,包含陶片和细石器为主的石制品;下文化层为距地表80cm以下的堆积,该层仅包含石制品,其中除以燧石为原料的细石器产品,同时出土石英砸击产品。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全新世中期,遗址石制品原料和技术变化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该时段区域内史前人类的行为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最近10多年来,经过系统调查,已有300多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发现在嵩山东麓。其中在属于淮河水系的贾鲁河、潩水河、洧水河等河流上游河谷地带的发现尤为丰富。在系统调查工作基础上,已有多个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如新郑赵庄与黄帝口、登封西施及郑州西南郊二七区老奶奶庙等。调查与发掘资料显示,在距今50000年前后至20000多年的嵩山东麓地区,经历了一个古人类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些新发现初步揭示了MIS3阶段以来,区内古人类栖居形态与发展情况,以及这些发现所展现的现代人类及其行为的出现与发展特点。新发现也显示嵩山东麓MIS3阶段旧石器经历了从石片石器、石叶到细石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乌兰木伦旧石器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湖畔,是一处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获评"201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自2010年发现并连续开展考古发掘以来,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如出土于遗址地层中的保存基本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和披毛犀软肋骨化石,都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对遗址出土石制品拼合与埋藏成因的研究、剥片技术研究、工具类型与修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卫奇 《人类学学报》2008,27(1):70-70
2006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考察人员根据白瑞花提供的线索在泥河湾盆地发现一处下更新统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相似文献   

13.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哈克地区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克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一处重要的细石器遗址,对划分和确立东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类型及其渊源具有重要的价值。遗址位于海拉尔河东、北、南三面环绕而形成的半封闭式高平台小岛上,自下而上基本存在着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包含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堆积物的厚度最大。岩性、岩相、碳酸钙含量检测和植物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表明,全新世以来地层垂直沉积和气候变迁波动是同步发展的。人类依环境优劣而留居或迁徙,其文化发展从早到晚经历了新石器、辽至蒙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变化始终伴随着气候的波动,表现出以适应为特征的生存与繁衍轨迹。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中国远古文明史的描述中,包括井冈山在内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多是"荒芜"之地。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文明记载。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仅在赣江一鄱阳湖流域,考古学界先后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达300余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60多处。一系列惊人的考古发现,表明赣鄱大地甚至在夏商周以前,无论农业,手工业都呈现出相当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业组合;地表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类型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等,属细石器工业组合。本次的调查、试掘确认了黄泥梁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肯定了遗址的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黄泥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将推动山东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水洞沟是中国北方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阐释区域性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报道在水洞沟2号地点发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野外考察发现系列的火塘遗迹并采集到石制品、骨器等文化遗物;系统的AMS^14C测年将水沿沟遗址的年代确定在距今29000-24000前;新的研究为探讨水洞沟工业的渊源和细石器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谢飞 《人类学学报》1991,10(4):324-332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异常丰富,在约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各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三十余处,这些发现为该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的科学资料。盆地内小石器文化传统贯穿始终,从早到晚旧石器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存在细石器技术传统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山西榆社细石器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入渤海的海河水系上游山西省榆社县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200多件石制品和2件装饰品。石制品中含典型的细石器。遗物分布在河流阶地砂砾层中。骨化石^14C测定文化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万多年前。  相似文献   

20.
陈淳 《人类学学报》1983,2(4):331-408
通过中国十个重要细石器遗址中细石核的观察,对中国细石核的类型和工艺技术作一初步的区分和综合的比较,以探讨中国细石器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同时与发现于东北亚、西北美的细石核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异同来看这一地区在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