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繇 《生命世界》2007,(2):76-81
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1900米以上的部分,是长白山的高山冻原,山势非常陡峭,气候非常寒冷,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7.3摄氏度,最热月七月的平均气温仅为8.6摄氏度,一月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3.2摄氏度。高山冻原的降水量极大,是周围同纬度地区降水量的两倍左右。高山冻原的风也很大,每年七成以上的日子里都在刮着八级以上的大风。高山冻原的气候变化多端,风和日丽、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和大雨滂沱的转变都在瞬息之间。这也正是在全国众多旅游景点中,唯有长白山没有天气预报的重要原因。长白山的高山冻原的土壤主要为火山灰、火山砂砾、浮岩、苔原土等。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晶  邓红兵  吴钢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380-1383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在植被-凋落物-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碳储量分布规律是典型高山冻原(TT)>石质高山冻原(ST)>草甸高山冻原(MT)>沼泽高山冻原(WT)>石海高山冻原(RT),长白山高山冻原的植被碳储量为3.3457×104t。而生物量分布规律是WT>TT>MT>ST>RT。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平均凋落物量是0.991 kg.hm-2.年-1;凋落物碳储量为1.5043×104t,碳储量分布规律是TT>ST>MT>RT>WT。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0~20 cm)亚系统中,有机碳储量为3.162×105t;每年约有1.4105×104t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圈,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现已成为3.6471×105t碳储库。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平原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区内自然生态条件变化剧烈,在仅约50公里的水平范围内,海拔高度就从平坝地区的592米直升至境内最高峰光光山4582米,垂直高差达3990米;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平原、丘陵、中低山直至高山的各种地貌。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区内保存着7个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分别为:⑴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⑵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⑶山地常绿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⑷亚高山暗针叶林带;⑸亚高山、高山灌丛带;⑹亚高山、高山草甸带;…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孙轶  魏晶  吴钢  赵景柱 《生态学杂志》2005,24(6):603-606
主要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凋落物和土壤理化因子的相互关系。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分析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理化因子。结果表明,长白山高山冻原4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土壤呼吸量依次为泥炭化高山冻原土250·79g·m-2·yr-1、草甸化高山冻原土227·69g·m-2·yr-1、潜育化高山冻原土211·36g·m-2·yr-1和石质化高山冻原土209·42g·m-2·yr-1。土壤呼吸与地下生物量显著相关(R2=0·85,n=15,P<0·05);土壤呼吸与凋落物量的空间变化不完全相同;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的主要理化因子是C/N、土壤持水量、有机质和总氮。  相似文献   

5.
正长白山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与朝鲜相邻,海拔2 749米,是欧亚大陆东岸的最高山,也是我国著名的休火山。长白山浓缩了从中温带到北极寒带几千公里的生物景观,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它拥有完好的原始森林,蕴育着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是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绿色宝库,目前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2 700余种,其中不仅有经济价值、药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三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晶  邓红兵  吴钢  郝莹婕  尚文艳 《生态学报》2004,24(11):2360-2366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 (N、P和 S)在植被 -凋落物 -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 ,3种养分总含量分布规律是石质高山冻原 (ST) >典型高山冻原 (TT) >沼泽高山冻原 (WT) >草甸高山冻原 (MT) >石海高山冻原 (RT)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72 .4 6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8.5 5 kg· hm- 2 ,10 .33kg· hm- 2 和 13.6 1kg· hm- 2 ;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分布规律是 WT>TT>MT>ST>RT。 (2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 ,平均凋落物量是 1.96 kg· hm- 2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82 .5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6 .2 8kg· hm- 2 ,2 1.14 kg· hm- 2 和 15 .0 8kg· hm- 2 ;养分积累总量分布规律是 TT>WT>RT>MT>ST。 (3)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 (0~ 2 0cm)亚系统中 ,养分积累总量为 39.6 t·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3.76 t· hm- 2 ,5 .86 t· hm- 2和 9.98t· hm- 2。 4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总积累量为 4 0 6 4 4 .98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4 734.85 kg· hm- 2 ,10 0 18.7kg·hm- 2 和 5 891.4 3kg· hm- 2 ,土壤库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的主要养分储存库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04,24(10):2211-2216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的主要因子。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中 S、N和 P含量分别为 0 .14 % ,0 .4 9%和0 .2 1% ;3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积累量为 81.99kg/hm2 ,其中 S、N和 P积累量分别是 15 .0 4 kg/hm2 ,4 5 .93kg/hm2 和2 1.0 2 kg/hm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5种植被型 (FA,L A,TA,MA和 SA)年归还量依次为 0 .72 ,1.35 ,14 .6 5 ,10 .88和 11.91kg/(hm2· a) ;平均归还率依次 0 .33,0 .4 2 ,0 .39,0 .39和 0 .4 8。典型高山冻原植被型的归还量最大 ,而归还率却较低。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S、N和 P的利用效率分别是 7.14、2 .0 4和 4 .76。在整个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S和P的利用效率大于 N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1999-2004
从物种生物量、优势种器官生物量和植被生物量角度,探讨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43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中,单物种生物量排序前5种植物分别是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159.01kg·hm^-2)、笃斯越桔(Vaccinium jiliginosum var.alpinum)(137.52kg·hm^-2)、高山笃斯(Vaccinium uliginosum)(134.7kg·hm^-2)、宽叶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 var.asiatica)(131.5kg·hm^-2)圆叶柳(Salix rotundifolia)(128.4kg·hm^-2).它们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与总生物量之比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植被生物量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2.21t·hm^-2,对调节长白山小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固定大气CO2起着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封面图说     
<正>长白山高山苔原带——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中上部,是长白山植物分布海拔最高最寒冷的地带。这里气候恶劣,土壤瘠薄,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单调。这里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高山的强烈日光照射,使这里的植物都呈现生长期较短,花期集中的特点。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长白景天等。很多植物是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极地植物,为欧亚大陆东部独有的高山苔原带植物,研究和保护好这些植物尤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宏 《应用生态学报》1990,1(3):254-263
本文用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多元等级分划分类方法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方法对长自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CA的第2轴与长白山高山冻原59个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水分梯度紧密相关, TWINSPAN将长白山高山冻原59个植物群落分为12组。此外, 本文还对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TWINSPAN和DCA分类结果与经典分类方法对其分类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高山红景天年龄与根部红景天甙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98年8月和1999年7月采自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14个天然居群和人工栽培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高山红景天的年龄和根部红景天甙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高山红景天的年龄根据其根茎上芽磷痕的数量判断。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的高山红景天的年龄与其根部红景天甙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境下的高山红景天,其根部的红景天甙含量与年龄的正相关性则较弱。  相似文献   

12.
亚洲东部与北美西部(北极和高山)冻原植物区系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分别对亚洲东北部楚科奇与北美西北部阿拉斯加(周白令海峡)北极冻原之间,亚洲东部 长白山与北美西部落基山(跨太平洋)高山冻原之间,以及亚洲东部高山冻原与其北极冻原之间和北美 西部高山冻原与其北极冻原之间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认为:(1)楚科奇与阿拉斯加 北极冻原应当区划为同一个植物区系省,即白令北极冻原植物区系省。白令北极冻原植物区系的存 在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8000年前的更新世末次冰期。(2)长白山与落基山高山冻原植物区系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有42个共有种(仅包括维管植物,以下同),其中有41种亦分布于白令 北极冻原,这种区系联系显然是在冰期通过白令陆桥来实现的。(3)长白山高山冻原与楚科奇北极冻 原之间的共有种占长白山高山冻原总种数的42%,落基山高山冻原与阿拉斯加北极冻原之间的共有种 占落基山高山冻原总种数的48.9%。 由此可见,亚洲东部和北美西部的高山冻原与北极冻原(尤其是与白令北极冻原)植物区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笔者2007—2009年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山苔原带所采集的标本,报道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的大型真菌4目13科19属37种,标本采集地点包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北坡、西坡和南坡苔原带。本名录共引证标本100余份,绝大多数标本为首次被引证。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个,吉林省新记录种2个。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磷硫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室模型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磷硫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中总磷和总硫净储存分别为16 088.6 t和26 079.4 t,其中土壤库分别占99.2%和99.5%.磷硫在土壤库、凋落物库和植被库的分布极不平衡,储量分别是:植被库中磷46.14 t、硫64.82 t,其中地上部分储存磷21.88 t、硫44.21 t,地下根系储存磷24.28 t、硫20.61 t,在植物亚系统中47.4%的磷和68.2%的硫储存在地上部分;凋落物库中磷89.63 t、硫53.16 t;土壤库中磷15 952.8 t、硫26 014.6t.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中,磷年吸收量和年凋落物归还量分别为24.52和31.59 t;硫在地上植物活体、地下根系中年转移量和年凋落物归还量分别为31.18、10.12和21.06 t,硫自然归还率为67.5%.  相似文献   

15.
为说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差异,并为反演长白山高山苔原变化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在长白山苔原带选取132个土壤采样点,提取海拔、坡度、坡向、坡位4个地形维度;测定13项土壤理化指标,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对土壤理化指标与地形维度进行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1)长白山高山苔原土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较高,有机质含量为22.96%;土壤偏酸性,p H平均值为4.86;去除砾石后土壤颗粒组成中,粉粒含量最高,沙粒次之,黏粒再次。各理化性质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经过因子分析,将13个理化性质转化为无机养分供应因子、颗粒组成因子、有机养分供应因子。(2)海拔主要影响土壤的养分供应因子,包括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在研究区海拔范围内(2049~2239 m),与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坡度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养分供应因子,与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坡位主要影响颗粒组成因子。(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4个地形因子能解释42.8%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第一轴解释了28.2%的变化信息,第二轴解释了14.6%的变化信息。在长白山苔原带,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主要地形因子是海拔和坡度。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和一色兜夜蛾(Cosmia unicolor)为优势种,稀有种较多。蛾类的种-多度分布接近生态位优先假说。7月份蛾类的物种数、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最低。不同种类对时间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virens)对8月,厉切夜蛾(Euxoa lidia)对6月的适应力相对较强。各物种的顺序日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10种蛾类在3个月份都被采集到。研究表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的多样性较低,成虫活跃期较短;不同类群的蛾类在苔原环境中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夜蛾科的适应能力超过其它类群,尺蛾科(Geometridae)的适应性相对较低,蛾类对时间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不但有广阔茂盛的森林、神秘莫测的峡谷、珠垂玉坠的瀑布、风光旖旎的天池,还有一座蔚为奇观的“空中花园”。每年七、八月份,如果你来到长白山的高山苔原,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幅奇美异常的画卷。长白山“空中花园”大约有一百平方公里,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中上部。尽管这里气候异常恶劣,年平均温度为-44℃至-73℃,比号称“中国寒极”的漠河还要低,年平均风速117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天每年可达269日,但仍有一些不畏严寒和狂风的植物勇士在这里扎根生息。据初步统计,在长白山苔原带上共有高等植物96种,…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半部,具体来说它在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肃和新疆的交界处.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550公里,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四大盆地之中最大的一个盆地.盆地四周高山耸立,海拔在4000-6000米,盆地中部的海拔也在778-1300米.盆地总的走势是西高东低. 塔里木河位于盆地的北半部,几乎横贯东西,全长2137公里(从叶尔羌河起源算起),流域面积近19.8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水的主要来源是靠冰川融化和周围山地的降雨.它的蒸发量很大,偶尔有少许的降雨落到地面,马上就被蒸发干了,所以到了它的中、下游水量变得很小.  相似文献   

19.
周繇   《广西植物》2006,26(2):152-156,162
通过多次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的实地考察,统计得到冻原种子植物共计34科、94属、146种,有6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3个变型),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占总属数的68.09%。在整个冻原上,草本有125种,占总数的85.62%,其中多年生草本124种。高山冻原植物中具有多种生态,生理适应方式,低矮平卧状植株、极矮小草本、密集丛生是植物的重要适应方式,细长密集须根是冻原上主要的适应方式,占植物总数的54.94%。果实中干果共计137种,其中蒴果56种。由于高山冻原上生态环境十分残酷,极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长白山罂粟(Papaver radicatum var. pseudo-radicatum(Kitag.)Kitag.)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Papaver L.)的植物,为长白山特产植物[1]。分布于长白山海拔1 600~2 500 m的高山苔原带,生境多为砾石地、砂地或岩石坡,是吉林省重点保护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