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硕  杨涛  李小平  陈佳 《水生生物学报》2019,43(6):1333-1345
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对渭河流域内12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种类、物种密度、生物量和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浓度和pH等水质指标进行调查, 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57种浮游动物(原生动物11种、轮虫33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枯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72—7.84 ind./L, 平均密度为(2.79±2.11)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38—6.15 mg/L, 平均生物量为(2.31±2.64) mg/L; CCA分析表明, 水温、溶解氧、海拔和电导率与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7、0.69。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179.02 ind./L, 平均密度为(16.66±49.18)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0—2448.12 mg/L, 平均生物量为(243.96±673.78)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78、1.15。依据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 结果为渭河水系北道、林家村为中度污染, 魏家堡为重度污染, 咸阳、临潼、华县为轻度污染; 泾河水系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为中度污染; 北洛河水系刘家河、交口河、状头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水洼与邻近浅滩中浮游动物群落是否存在差异, 于2015年1月22日和3月1日, 选择赣江南昌段的3个水洼和邻近浅滩采集浮游动物, 对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水洼与浅滩中水环境因子及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差异。使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y, ANOSIM)对暂时性水洼及邻近浅滩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排序。1月和3月共发现浮游动物44种, 轮虫有30种, 占总捕获数的68%。枝角类和桡足类各有7种, 分别占总捕获数的16%。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大于1000的优势物种有5种, 分别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oblonga。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 1月份水洼的水深、电导率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浅滩(P<0.05), 浅滩的水温、pH、溶解氧、浊度和总磷含量略高于水洼。3月份水洼的水深、pH和总氮含量略高于浅滩, 浅滩的溶解氧、浊度和总磷含量较水洼高, 水温和电导率在2种水体中非常接近。1月份水洼中浮游动物的密度(7.90 ind./L)和生物量(7.78 μg/L)均低于浅滩(9.34 ind./L, 19.03 μg/L), 3月份水洼中浮游动物的密度(24.27 ind./L)和生物量(332.14 μg/L)均高于浅滩(22.86 ind./L, 146.10 μg/L)。浅滩中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大于水洼。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 仅1月份水洼与浅滩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边缘显著差异(P=0.067), 可大致划分为2个: 水洼群落和浅滩群落。3月份由于水位上涨, 研究的水洼与赣江河道处于连通或半连通状态, 2种生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P=0.313)。斯皮尔曼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发现水深和溶解氧是导致水洼和浅滩中浮游动物密度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2种生境中浮游动物的密度与pH、电导率、总氮和总磷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15%和19.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 298.33(375~9 500)ind./L,Shannon-Wiener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浮游动物3门12属21种,其中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别为11种、5种和5种,各占到52.38%、23.81%和23.8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36.11(55~1 437.5)ind./L,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本研究结果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8年7月、8月、12月及2019年1月, 对武汉东湖沿岸带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夏冬两季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属50种, 其中轮虫22属37种、枝角类10属10种、桡足类3属3种。夏季优势物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 冬季优势物种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疣毛轮虫(Synchaeta spp.)、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犀轮虫(Rhinoglena sp.)。将观察到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图像信息采集, 并确定了部分物种SSU rRNA序列, 为淡水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参考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研究的历史文献数据, 东湖数十年来浮游动物物种数逐渐下降, 轮虫优势物种由寡污型转为β-中污型甚至α-中污型。夏冬两季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 夏季轮虫平均密度(56.2 ind./L)和生物量(0.22 mg/L)低于冬季(476.3 ind./L、0.44 mg/L), 而甲壳类密度(137.8 ind./L)和生物量(2.88 mg/L)高于冬季(53.1 ind./L、1.12 mg/L)。夏季浮游动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冬季, 夏冬两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 水质评价表明东湖夏季(中污染)优于冬季(重污染)。夏冬两季温度、溶解氧、pH、盐度和ORP五种环境因子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RDA分析表明, 其中温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指数2007年夏季和2008年夏季较高,2007年冬季最低;Pielou 指数2006年冬季最高;桡足类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除冬季较低外,其余三季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无节幼体的密度与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动格局,其中,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夏秋季形成单一高峰,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夏,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2个/L和0.062 mg/L,而无节幼体密度和生物量形成春秋双高峰,其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春,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4个/L和0.015 mg/L,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方面,象鼻溞和模式有爪猛水蚤全年形成优势,其他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各异。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长刺溞等与水体中的pH值、SD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长额象鼻溞等与水深呈正相关,无节幼体等与水温也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淡水排放对杭州湾湿地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 S4-S5为非排水区)的高潮位和中潮位分别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 共发现浮游动物38种(轮虫15种, 枝角类4种, 桡足类19种)。排水区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88.89 ind./L, 生物量0.41 mg/L, 非排水区平均密度仅4.21 ind./L, 生物量0.10 mg/L。排水区轮虫和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而非排水区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2-S3断面中潮位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大于高潮位。淡水排放、潮沟径流和潮汐决定了滩涂湿地群落的时空格局, 后两者还解释了排水区中、高潮位间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乌鳢(Channa argus)养殖池塘和对照水体即排水区和南阳湖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乌鳢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乌鳢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物种数24种,密度1 032 ind/L,均明显低于周边水体(排水区64种,密度1 995 ind/L;近湖区65种,密度2 569 ind/L),而其生物量达4.65 mg/L,高于周边水体(排水区3.10 mg/L,近湖区2.85 mg/L),这主要是由于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无节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95.70%)为主体,原生动物和轮虫所占比例(4.30%)相对较小,而周边水体则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体;养殖池塘优势种为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亦不同于周边水体的优势种;综合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池塘水体呈中度污染,排水区水体呈轻度-中度污染,近南阳湖水域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这表明乌鳢养殖对周边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高产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珠三角高产池塘养殖环境状况, 分析珠三角高产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池塘水质的相关性, 研究于2016年7—8月对珠三角地区6种主要高产养殖模式30口池塘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2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大口黑鲈S池塘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 为34种; 草鱼池塘最少, 为18种。(2)30口池塘共记录优势种8种, 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各4种, 枝角类和桡足类均不占优势。在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优势种也仅包括原生动物和轮虫, 优势种种类数变化范围为5—8种。(3)30口池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 分别为21354 ind./L和9.36 mg/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种养殖模式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RDA分析结果表明, TP和pH是影响珠三角池塘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采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 6种养殖模式池塘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 6种模式养殖池塘均处于α-中污状态, 且以草鱼池塘的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首次利用浮游动物对珠三角高产池塘进行水质评价, 研究结果可为池塘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2014年4月在秦岭黑河库区和上游水源地流域11个样点采集浮游生物水样。经实验室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5种(属)。其中以硅藻门为主,占25种(属),绿藻门5种(属),裸藻门2种(属),隐藻门2种(属),蓝藻门1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在13.0×10~4~79.5×10~4 cells/L之间,平均密度45.39 cells/L,生物量介于0.24~1.73 mg/L,平均生物量0.97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19种(属)。其中原生动物8种(属),轮虫7种(属),枝角类和桡足类各2种(属),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0~22.8 ind./L,生物量范围为0.6~14.0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介于2.05~3.73之间,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介于0.59~0.91之间,Pielous均匀度指数(J')介于0.59~0.89之间。总体来看,春季秦岭黑河流域水质清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多样性较低,属于贫-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对宜兴莲花荡水系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36种,其中,原生动物72种、轮虫39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9种、其他幼虫及卵3种。群落结构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14 664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4.903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26。浮游动物密度以及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总氮(TN)、氨氮(NH4+-N)以及溶解氧(DO)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以及优势种情况,判定莲花荡水系整体处于中污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养殖水体中施用不同肥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湖北省荆州市太湖农场稻虾模式试验基地为场所,于2019年4—5月进行试验,设置施化肥、施有机肥和施有机-无机复混肥3个处理.每块稻田中克氏原螯虾的放养密度为2.30ind/m2.结果发现,施化肥、施有机肥和...  相似文献   

13.
不同湖泊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作者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保安湖的扁担塘、桥墩湖区、青菱湖的有草区(称南青菱湖)和无草区(称北青菱湖)及黄家湖等五个湖泊(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扁担塘常见浮游动物104种,桥墩湖107种,南青菱湖89种,北青菱湖73种,黄家湖88种,浮游动物的种类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下降。浮游动物的密度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增多。上述湖泊(区)浮游动物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密度均以小型的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草的丰度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随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太平湖浮游动物动态演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 对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属89种, 其中轮虫 29属69种、枝角类5属7种、桡足类2属4种和原生动物9属9种; 优势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异尾轮虫属(Trichocereca)和龟甲轮虫属(Keratella)。浮游动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表现为夏季最大, 平均达1326 ind./L, 秋季春季次之, 分别为608和605 ind./L, 冬季最小为216 ind./L; 垂直分布表现为春夏季太平湖表层浮游动物丰度最高, 中间层次之, 底层最小, 秋冬季则表现为中间层最高。浮游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中间层普遍高于表层和底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底层要高于表层和中间层, 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的现象, 水质评价表明夏秋季水质好于春冬季。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 太平湖浮游动物可分为夏秋季类群与春冬季类群, 两类群均表现为湖心与上下游区域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其中春冬季类群差异较明显; 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透明度和水温为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显示, 在溶解氧和水温较高的水环境中浮游动物丰度值表现为较大, 其中水温对轮虫的影响高于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疆伊犁地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6年6-7月在新疆伊犁地区对伊犁河干流、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恰甫其海水库、吉林台水库、间歇性水体和小水塘中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134属217种,其中原生动物95属153种, 占浮游动物物种数的71%;轮虫27属51种, 占23%;枝角类7属8种,占4%;桡足类5属5种,占2%.伊犁河干流、小水塘和间歇性水体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多,分别达132、114和92种,吉林台水库种类数最少,仅7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以恰甫其海水库最高, 分别为11 391 ind·L-1和2.79 mg·L-1,特克斯河密度最低,为578 ind·L-1,喀什河生物量最低,为0.03 mg·L-1.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种类数与水体的流速呈显著负相关.采用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对伊犁河干流、三大支流及两个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表明,伊犁河、特克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为寡营养水体,恰甫其海水库和吉林台水库为中营养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