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9月27日至30日在西藏帕隆藏布流域10个样点采集浮游生物水样。经鉴定分析,发现浮游植物4门72种(属),其中硅藻门藻类最多,包含56种(属),绿藻门包含13种(属),裸藻门包含2种(属),蓝藻门包含1种(属)。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0.55×10~4~25×10~4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12.6×10~(-3)~77.2×10~(-3)mg/L;浮游动物共有3门25种(属),其中原生动物22种(属)、桡足类2种(属)、种枝角类1种(属)。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40~180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1.9×10~(-3)~8.6×10~(-3)mg/L;该河段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J')分别介于2.44~3.48和0.81~0.97之间,表明其水质清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脆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本研究系首次调查帕隆藏布流域浮游生物,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雅鲁藏布江湘河流域生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西藏地区湘河流域浮游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3~4月对湘河流域浮游生物进行了生物采样与调查,共设置采样点8个。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1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种,共41种,占总种类数的67.21%;绿藻门、蓝藻门次之,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1.48%;甲藻门、隐藻门与金藻门种类较少。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0.43×10~5~7.2×10~5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036~2.03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44种,其中原生动物门为优势种,共30种,占总种类数的68.18%;轮虫13种;枝角类1种。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5×10~5~1.66×10~6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9×10~(-3)~5.7×10~(-2)mg/L。各调查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平均分别为4.38/3.13和0.93/0.93。多项指数综合评价表明,湘河流域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或清洁状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密度及生物量较低,生态环境较脆弱。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黑河秦岭河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对黑河秦岭河段4个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河段浮游植物共4门119种(属),其中硅藻门最多,占藻类总数比例69.4%;绿藻门次之,占藻类总数比例28.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随春夏秋冬依次递减;一年中浮游植物密度浮动于0.36×10~4~21.21×10~4 cell/L之间,季节上为春冬夏秋逐渐降低;生物量变化在0.050 2~1.624 2 mg/L之间,季节上为春夏秋冬逐渐降低;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2.27~4.73之间,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抗外界干扰能力强;Palmer藻类污染指数介于1~14之间,均属轻污染,说明水质良好,但低海拔样点处的污染指数季节性变化大,这表明调查河段水生态环境季节性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4.
张家卫  赵文  丁建华  张晨  李媛  蔡志龙 《生态学报》2017,37(10):3577-3585
以传统模式养殖池作对照,研究了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模式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集群模式池塘网箱内外TN(总氮)分别为1.22 mg/L和1.31 mg/L,TP(总磷)分别为0.169 mg/L和0.170 mg/L,传统模式TN、TP分别为1.76 mg/L和0.689 mg/L。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169种,绿藻门占优。密集养殖区(网箱内)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4.54 mg/L,多样性指数2.52,清洁区(网箱外)生物量23.51 mg/L,多样性指数2.47;共检出浮游动物183种,轮虫类占优。密集养殖区浮游动物生物量3.53 mg/L,多样性指数1.82,清洁区生物量2.95 mg/L,多样性指数1.86,传统模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为49.12、0.53 mg/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6、1.79。与传统模式相对比,集群模式池塘TN、TP降低,蓝藻比例下降,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水环境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5.
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湘江干流水质与生物群落现状, 2010-2011年对湘江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 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其水体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164种, 丰度变化在(1.83-51.1)104cells/L, 生物量变化在0.03-0.60 mg/L; 浮游动物80种, 密度变化在2.16-76.34个/L, 生物量变化在0.01-1.95 mg/L。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47-5.4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63-3.38, 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较好, 显示出湘江干流的浮游生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对湘江m-m指示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湘江水体属于中污带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IL)在38.27-51.97, 均值为43.73, 属于中营养水平; 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湘江干流的水质较差, 但无明显向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15%和19.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 298.33(375~9 500)ind./L,Shannon-Wiener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浮游动物3门12属21种,其中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别为11种、5种和5种,各占到52.38%、23.81%和23.8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36.11(55~1 437.5)ind./L,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本研究结果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7月(夏季),对沱湖流域上游至下游11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生物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沱湖共有浮游植物96种(含变种),隶属8门48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类最多,绿藻门有23属39种,占总种数的40.63%,硅藻门有7属20种,占总种数的20.83%;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17.71%,蓝藻门(Cyanophyta) 8属14种,占14.58%;甲藻门(Pyrrophyta) 2属2种,隐藻门(Cryptophyta) 1属2种,各占总种数的2.08%,黄藻门(Xanthophyta)与金藻门(Chrysophyta)均有1属1种,均占总种数的1.04%。绿藻和硅藻类物种在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表现为绿藻-硅藻型。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生物量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细胞丰度与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4.022×106cells/L与3.046 mg/L,蓝藻门和绿藻门类群为沱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主体,硅藻门和裸藻门类群为沱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体;上游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略高于下游采样点,沱湖水质呈β中污型-无污染型,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电导率、透明度、水深及pH值等环境因子与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买占  李诗琦  郭超  李为  殷战  刘家寿 《生物资源》2020,42(3):271-27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华频发引起社会关注。为掌握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11月、2018年2月、4月和8月在汉江中下游的8个断面对浮游植物进行了定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163种,群落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其次是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蓝藻门的弯曲颤藻(Oscillatoria sp.)和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且都有较高的优势度。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0. 33×106cells/L~1. 82×106cells/L和0. 49 mg/L~7. 38 mg/L。基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种评价法对汉江中下游的水质进行评价,判断汉江中下游水质整体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于2017年7月(夏)及10月(秋)对长湖进行2次采样调查, 并结合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 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 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9属, 共95种, 划分为25个浮游植物功能群, 平均密度为5.12×106 ind./L, 平均生物量为1.663 mg/L; 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41属, 共59种, 划分为8个浮游动物功能群, 平均密度为3.76×103 ind./L, 平均生物量为2.803 mg/L。从功能群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来看, 夏季显著高于秋季(P<0.01), 其中夏季H1站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密度最高, 秋季Y4站位的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 且存在功能群A、LCF向E和K的演替趋势。从优势功能群种类来看, B、D、J、L0、MP、P、TC、PF、RF及SCF是夏、秋两季的共有优势功能群, 其中L0、TC、RF及PF是绝对优势功能群。综合各功能群的主要代表种构成及其适应的生境特征表明, 长湖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压力较大且水质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TN、TP及DO为影响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 水温及pH也与多数功能群呈明显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浮游植物功能群B、D、J、L0、Y及浮游动物PF、RF、SCF等彼此间多数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 竞争及捕食等生物活动对功能群特征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平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富营养化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洞庭湖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富营养化现状,于2017年8月对洞庭湖区"三口"、"四水"等来水入湖断面、湖区及出口断面等24个采样点的水质状况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53属75种,平均藻细胞密度为458.3×104个·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6~3.64 mg·L-1,平均值为0.92 mg·L-1;洞庭湖以蓝藻、硅藻占优,属于蓝藻-硅藻型湖泊;"三口水系"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科曼小环藻(Cyclotella comensis),"四水水系"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湖区中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铜绿微囊藻、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浮游动物共检出4门20属,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5.0~3.4×103个·L-1,"三口水系"优势属为砂壳虫(Difflugia),"四水水系"优势属为砂壳虫、铃壳虫(Tintinnidium),湖区中优势属为砂壳虫、多肢轮虫(Polyarthra)。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浮游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分别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均表明洞庭湖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与太湖、巢湖等淡水湖泊相比,洞庭湖藻细胞密度较小,富营养化程度较浅,但从洞庭湖富营养化的历史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洞庭湖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对洞庭湖生态的治理和修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卤虫培育池浮游生物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光俊  赵文  贾沁贤 《生态学报》2005,25(9):2243-2248
2002年在内蒙古桑根达莱淖尔进行了卤虫养殖实验,研究了3个卤虫培育池的浮游生物、初级生产力、水化学因子、限制性营养盐及卤虫的生长,并探讨了各种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卤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共发现浮游生物27种(或属),其中浮游植物17种(或属),浮游动物10种(或属)。1#、2#、3#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41mg/L、1.72mg/L、1.31mg/L,蓝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小席藻、线形粘杆藻、小颤藻、普通小球藻、椭圆小球藻;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4.47mg/L、22.04mg/L、19.27mg/L,轮虫占优势,优势种为褶皱臂尾轮虫、变异臂尾轮虫。盐度、pH、Cl-、Na K 、HCO3-、CO32-、ALK、总氮、总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Cl-、Na K 实验前后相差3000mg/L以上;SO42-呈下降趋势;TH、Ca2 、Mg2 无明显变化规律,实验前后基本平衡。温度、pH、溶解氧(DO)的昼夜变化明显,其昼夜差分别在10℃、0.5、1mg/L左右。从限制性营养盐来看属于磷限制,初级生产力极低,P/R系数>1.5。  相似文献   

12.
三门湾健跳港网箱养殖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夏季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共国  楼威  项有堂  王琼 《生态科学》2007,26(5):415-421
调查了三门湾健跳港海水养殖区夏季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并将浮游生物群落指标与水质理化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共发现浮游生物29种,其中浮游植物14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勒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动物15种,第一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表层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43 328ind·L-1,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0.826;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89ind.m-3,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2.96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氮、无机磷促使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并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提高。网箱养鱼区水体富营养化指数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西安市城市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对灞河、浐河、沣河及黑河共计24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调查研究,并利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枯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15种,主要包括蓝藻门(11.30%)、硅藻门(54.78%)及绿藻门(26.96%),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3.36±3.50)×106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1.79±3.59) mg/L。丰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68种,主要包括蓝藻门(7.74%)、硅藻门(51.79%)及绿藻门(29.76%),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9.17±9.73)×106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6.54±11.57) mg/L。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在物种数量、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大于枯水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城市河流大部分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具有相似性,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其余点位具有空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NA)结果表明影响西安市城市河流...  相似文献   

14.
密云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2年4~10月对密云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58属,122种,细胞密度为565.30~10^4cells/L,4月份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6~10月蓝藻(Cyanophyta)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有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as-aqua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等。浮游动物有36种,密度为4761ind/L;浮游动物具有原生动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轮虫次之,枝角类与桡足类数量较少的特点。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群有弹跳虫(Halteria grandinella)、急游虫(Stromlridium uiHde)、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长额象鼻蚤(Bosmlna longirostris)等.与1980年监测结果相比,密云水库浮游生物总密度上升较快,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浮游生物优势种群的指示作用显示,在植物生长季节,库区水体已进入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三亚珊瑚礁分布海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了解珊瑚礁区生物群落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以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珊瑚礁发展发育的关系,我们于2006年10月26日至11月10日对三亚珊瑚礁保护区9个有珊瑚礁分布的站点进行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1属130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门48属101种,甲藻门10属25种,蓝藻门2属3种,金藻门1属1种.硅藻门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种类最多,根管藻属(Rhizosolenia)的种类次之.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348-11,320个/L,平均为3,247个/L.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3,230个/L,占总密度的99.5%.调查海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其中桡足类29种,水母类17种,浮游幼虫10种,毛颚类7种,被囊类6种,浮游腹足类4种,十足类、多毛类和介形类各1种.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密度范围为43-190个/m3,平均为114个/m3.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各类幼虫和毛颚类,平均分别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28.5%,27.7%和13.6%.各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分别为3.98和0.70,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分别为4.37和0.87.鹿回头和大东海海域的浮游植物密度大,而生物多样性指数低.活的造礁石珊瑚种数和覆盖率高的站点的浮游生物多样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罗非鱼对盐碱池塘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单养尼罗罗非鱼 (Orecohromisniloticus)对施肥处理下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罗非鱼的放养使浮游植物丰度、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增大 ,浮游植物小型化 ,生物量以小型硅藻和绿藻占优势 ,裸藻占有相当比重 ;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增大 ,桡足类占优势 ,枝角类小型化 ,原生动物密度增大。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能显著地提高浮游植物生物量 ,使透明度降低 ,但施无机肥对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不大。施有机肥围隔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有鱼围隔 ,罗非鱼的生长最好。文后讨论了罗非鱼滤食和施肥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并与鲢鱼的实验结果 (赵文 ,1999)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杨潇  马吉顺  张欢  周琼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93-1103
为阐明鄱阳湖不同水文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于2017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典型水域设置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5属186种, 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浮游动物4类76种, 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显示: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在不同水文期之间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浮游动物丰水期密度高于枯水期, 但无显著差异(P>0.05), 浮游动物生物量(P<0.05)在不同水文期差异显著。冗余分析(RDA)显示: 丰水期透明度和浮游生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电导率和浮游生物呈显著正相关。透明度、电导率与营养盐是影响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枯水期水温和溶解氧是驱动鄱阳湖浮游生物群落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基于Shannon-Wiener(H′)、Margalef(d)和Pielou(J)等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 鄱阳湖研究区域水质状态处于寡污-中污之间。研究揭示了2个水文期对通江湖泊浮游生物的影响: 季节变化不改变湖泊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但显著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虾稻综合种养(integrated crayfish-rice co-culture,ICRC)系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潜江市典型ICRC稻田渔沟和田面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研究,并分析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采集浮游动物60种,分别包含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12、28、10、10种(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剑水蚤目无节幼体、桡足幼体以及蚤状溞(Daphnia pulex);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年均值分别为1. 48、3. 42和0. 55;(2)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 65~1309. 50 ind./L、0. 08~50. 04 mg/L,年均值分别为360. 0 ind./L、17. 45 mg/L,桡足类和枝角类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有绝对优势;(3)浮游动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田面除外)、密度和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显著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物种数和资源量主要受总磷、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的影响;(4)浮游动物的物种数、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在渔沟和田面两种生境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ICRC系统中有丰富的大型浮游动物资源未得到利用,同时鉴于浮游动物可作为小龙虾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来源,需进一步研究秋冬季浮游动物变化,以及如何培育和合理利用此阶段的浮游动物以促进幼虾生长、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易贡藏布江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4门60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46种和11种,分别占到76.67%和18.3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在3.19~3.62、0.93~0.97之间波动;浮游动物有3门23种,其中原生动物门20种,占浮游动物种类的86.9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在2.34~2.97、0.83~0.98之间波动,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分析刘家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探讨西北地区河道型水库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刘家峡水库增殖渔业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3—10月, 在刘家峡水库设置11个采样点, 每月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集, 同时采集水样监测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水环境指标, 分析水质变化规律, 及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刘家峡水库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35属63种, 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 共17属40种; 其次为绿藻门8属12种; 蓝藻门4属4种, 裸藻门1属2种, 黄藻门2属2种, 甲藻门2属2种, 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在(3.17—59.09)×104个/L, 平均密度为13.54×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在0.0370—0.5004 mg/L, 平均生物量为0.2137 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在4、5月份上升和6月份骤然下降的趋势, 最高值均出现在5月份。多样性指数H′值在1.16—2.43, 平均值为1.84; 丰富度指数D值在1.22—1.57, 平均值为1.42; 均匀度指数J值在0.23—0.51, 平均值为0.38。丰富度指数D值变化趋势与均匀度指数J值刚好相反。RDA分析显示, 对浮游植物影响最强的环境因子是总氮和透明度, 其次为溶解氧和水温。综合浮游植物和水质指标评价刘家峡水库处于Ⅰ或Ⅱ类水, 是极贫营养至贫营养类型。研究可为刘家峡水库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