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红  周洪梅等 《蛇志》2001,13(1):73-74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主要原因。应用血栓溶解剂于冠状动脉内溶栓( PTCR)治疗已成为近年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合理、恰当的护理是提高溶栓率的可靠保证。通过临床观察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51~ 70岁 ,平均年龄 ( 59.0 6± 5.72 )岁。其中前壁心梗 1 6例 ,下壁心梗 5例 ,侧壁心梗 3例 ,急诊行 PTCR,用药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及冠状动脉灌注压 ,观察病人自溶栓开始 2 4 h内胸痛缓解情况和抬高的 ST段恢复情况。治疗后再通者 1 8例 ,未通者 6例。2 血栓溶解剂尿激酶的…  相似文献   

2.
桂薪 《蛇志》1996,(Z1)
急性心肌梗塞蛇毒溶栓疗法展望辽宁省抚顺市康宁医院心脑血管科主任医师桂薪113015急性心梗溶栓疗法在50年代就已开始。但由于对血栓与急性心梗因果关系认识上的争论而受到影响。80年代对冠脉血栓形成为急性心梗的病理基础的理论得以确立,从而使冠脉内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3.
血管受损伤引起血小板的凝聚,凝血发生时血小板膜糖蛋白1bα(GP1bα)与凝血酶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原因。病理状态下,血小板广泛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等血管堵塞。了解GP1bα与凝血酶结合的机制对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认为凝血酶上存在两个位点:exosite—I和ex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其血管变窄、内壁增厚,导致血栓形成、栓塞冠状动脉,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坏死。心肌梗塞作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心肌梗塞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顽疾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48例病人在入院,住院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以提高心肌梗塞的认知率,从而减少心梗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石秀英  郑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978-6980,6950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支架置入可显著减少再狭窄和靶血管血运重建.虽然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少见,但预后差,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是药物洗脱支架的潜在危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支架内血栓的形成、防治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本文阐明了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影响因素,预防,观察方法及治疗措施.使用新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有望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应用血栓溶解剂于冠状动脉内溶栓(PTCR)治疗已成为近年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合理、恰当的护理是提高溶栓率的可靠保证.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术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用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AMI)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征象、并行血栓抽吸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行IABP后联合血栓抽吸;对照组仅进行血栓抽吸。观察两组患者的BNP及心功能参数。结果:术后24小时两组BNP有普遍升高趋势,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术后2周普遍回降,实验组下降更明显(P<0.01);2周后实验组的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联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和血栓抽吸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增加冠脉灌注,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全程综合护理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患者开展全程综合护理.出院随访1年,1年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比较期间服药日比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全程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服药日比率(81.1±6.2%vs.60.9±5.9%,P<0.05),并减少患者心肌梗死及PCI术后再狭窄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5).结论: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遵医行为,降低二次心梗和冠状动脉再狭窄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为心梗患者的护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血栓形成是临床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以血栓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的心、脑血管疾病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如何有效防治血栓,也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目前对血栓形成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阐明。β2糖蛋白I(β2GPI)及其抗体是血栓形成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影响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和纤溶系统,促进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发生。如果能对β2GPI及其抗体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助于防治血栓性疾病。本文就近年来β2GPI及其抗体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希望能为寻找一种安全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途径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洪伟 《生物磁学》2005,5(1):41-42
有心电图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患,其冠状动脉中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部位形成闭塞性血栓。AMI的最佳治疗是迅速而完全地恢复心肌血液灌注。这就要求在梗塞相关冠状动脉重建开放管腔。在很多大规模的随机性的研究中已经证明,早期使用溶栓剂治疗可使AMI患的病死率降低30%。现就目前AMI的溶栓治疗现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救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吴胜锋 《蛇志》2007,19(3):221-22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有粥样斑块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管腔急性闭塞和血流中断,使血栓血管供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须紧急救治。现将2001-2006年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后送人心内科治疗的AMI43例,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左室支的急性心肌梗塞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比较了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组)和左室支(LVA组)两种方法建立的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结果发现1:ECG标测,三天内不同时间LVA组∑△ST升高毫伏数均高于LAD组(P<0.01或P<0.05);2:N-BT染色,LVA组心肌梗塞占心室重的百分率为17.3%±0.56%,而LAD组为8.2%±2.42%,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证实了LVA组心梗面积较LAD组大且相对稳定。采用增强(Gd-DTPA)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发现LVA组急性心梗范围在三天内基本稳定。作者认为,兔急性心梗模型采用结扎LVA优于结扎LAD。  相似文献   

14.
78例脑血栓患者清栓酶治疗前后体外血栓形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盛国  何绪英 《蛇志》1991,3(3):19-20
本文对比了用清栓酶治疗前后脑血栓患者体外血栓形成各因素的变化,其中发现脑血栓患者治疗前体外血栓长度,湿干重量与健康人相比增长,加重[P<0.05或<0.01]。而清栓酶治疗后脑血栓患者体外血栓长度,湿干重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从而证实了清栓酶具有降低血栓形成因子,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能导致斑块形成。随着疾病的进展,斑块发展和破裂会引起致死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破裂后,斑块内具有高度成血栓性的物质暴露在血液中,导致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主要发生于薄帽纤维斑块。此外,未破裂的斑块也可以形成血栓。然而,斑块破裂的机制仍不太清楚。本文将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发展机制、斑块是如何参与危及生命的血栓形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涉及全身各脏器,其发生与血管损伤、血液成分变化及局部血流淤滞等改变有关.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及黏附受体,参与血栓形成起始过程,并是连接炎症与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为此,进行了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分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血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利用自制的抗P-选择素单抗(PsL-EGFmAb),制备了具有P-选择素靶特异性的MR对比剂(Gd-DTPA)n-BSA-PsL- EGFmAb,并在体外MR成像基础上,进行了犬静脉血栓模型活体观察.结果显示,该对比剂可明显增强体外模拟血小板血栓和全血血栓的显像信号.进一步发现,相应于P-选择素在建模后即刻犬受损静脉血管内膜及形成的血栓部位表达,模型犬在损伤局部注射对比剂后30 min,MR成像即显示高于周围肌肉显影的血管信号,1 h可见附壁血栓增强信号,至3 h随血栓形成增大而持续强化,显示了与P-选择素表达一致的信号强化效果.另从股静脉损伤部位的远心端注射对比剂后30 min至1 h,也显示上述成像效果,2 h 至4 h血栓信号强度由明显上升渐见趋缓,延迟24 h信号强度减弱.此外,该对比剂对实验犬的生命体征及心、肺、肝、肾等理化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研制的MR对比剂对P-选择素具有靶向特异性,可活体内早期定位显像及反映血栓形成状态,且对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无影响,这为早期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抗t-PA抗体水平和病人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症和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样抗凝物阳性,32例狼疮样抗凝物阴性)与40例健康对照的IgG类抗t-pA抗体的水平,用Pearson Chi-Square test的方法分析了病人体内IgG类抗t-PA抗体水平和血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试验研究的病人群体中IgG类抗t-PA抗体阳性的有13(20.3%)个,并且我们的研究表明IgG类抗t-PA抗体阳性和血栓病史显著相关(P=0.04)。结论:原发性抗磷脂综合症和红斑狼疮病人群体中有较高的IgG类抗t-PA抗体水平,它们可能和病人体内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9.
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Virchow血栓形成原理,采用机械性损伤内膜,同时降低血流速度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结果显示,利用此方法制备血栓模型成功率为78.4%,血栓平均长度8.53±1.42mm,血栓形成后,腹主动脉的收缩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是心脏机械电反馈的机电传导器, 目前认为其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近年来, 细胞骨架对离子通道的调控得到广泛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讨紫杉醇是否能够抑制牵张缺血心肌所诱导的电生理改变.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 对照组(n=9)、紫杉醇组(n=7)、心梗组(n=9)和心梗+紫杉醇组(n=7). 经langendorff离体灌流后, 以0.2和0.3 mL的幅度对离体心脏进行牵张, 分别为5 s, 观察牵张效应30 s, 包括90%的单相动作电位、室性早搏和室速. 结果发现, 牵张后, 正常对照组和心梗组MAPD90均延长, 且同等牵张幅度下心梗组MAPD90延长得更为明显. 紫杉醇(5 mmol/L)对于基础状态下的MAPD90无影响. 牵张后, 紫杉醇MAPD90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延长(P>0.05). 但紫杉醇可使心梗组心肌牵张后的MAPD90缩短(ΔV=0.3 mL时, P<0.05). 心梗组PVB和VT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 紫杉醇对正常心肌的心律失常发生无影响, 但可抑制梗死心肌PVB和VT的发生(均P<0.01). 综上, 紫杉醇可明显抑制急性心肌梗死离体大鼠心脏牵张时, MAPD的改变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提示紫杉醇可能参与到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机械电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