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珙桐,也叫鸽子树,是我国特有的稀珍植物,也是世界著名的观尝树种。因为它开花时,两个洁白的大苞片象鸽子栖息于枝头,所以得此美名。珙桐是植物中的“活化石”之一。大约在数百万年  相似文献   

2.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苞片被认为是对传粉者和非生物因素等驱动力的适应,往往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揭示其功能性状及其性状间关系对海拔的响应,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标准化主轴分析方法对比了四川龙苍沟1400和1800 m不同海拔珙桐种群中花苞片的功能性状和性状间关系。结果显示:1)低海拔(1400 m)珙桐种群大、小苞片的长、宽和面积,以及单花苞片总面积均显著大于高海拔(1800 m)种群(P<0.05),且高、低海拔种群的大、小苞片面积及重量呈等比例生长;2)低海拔珙桐种群大、小苞片干重及单花苞片总干重均显著高于高海拔种群(P<0.05);3)高、低海拔种群的花序轴长与干重均无显著差异(P=0.446;P=0.791),高海拔花序轴干重与长间呈异速生长关系,而低海拔呈等速生长关系;4)珙桐大、小苞片的长宽间、面积间以及重量间关系在高、低海拔上均表现出等速生长,单花苞片的总面积和总干重分别与花序轴干重在高、低海拔上均表现出等速生长关系,而与花序轴长表现出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珙桐苞片的功能性状及其性状间关系在不同海拔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可能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抵抗环境干扰、保护繁育器官和提高授粉几率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苞片被认为是对传粉者和非生物因素等驱动力的适应,往往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揭示其功能性状及其性状间关系对海拔的响应,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标准化主轴分析方法对比了四川龙苍沟1400和1800 m不同海拔珙桐种群中花苞片的功能性状和性状间关系。结果显示:1)低海拔(1400 m)珙桐种群大、小苞片的长、宽和面积,以及单花苞片总面积均显著大于高海拔(1800 m)种群(P0.05),且高、低海拔种群的大、小苞片面积及重量呈等比例生长; 2)低海拔珙桐种群大、小苞片干重及单花苞片总干重均显著高于高海拔种群(P0.05); 3)高、低海拔种群的花序轴长与干重均无显著差异(P=0.446; P=0.791),高海拔花序轴干重与长间呈异速生长关系,而低海拔呈等速生长关系; 4)珙桐大、小苞片的长宽间、面积间以及重量间关系在高、低海拔上均表现出等速生长,单花苞片的总面积和总干重分别与花序轴干重在高、低海拔上均表现出等速生长关系,而与花序轴长表现出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珙桐苞片的功能性状及其性状间关系在不同海拔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可能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抵抗环境干扰、保护繁育器官和提高授粉几率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珙桐的等位酶位点变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8 69年法国人 Armand David在四川宝兴县穆坪首次采到珙桐的标本 ,并由 Baillion H.E.定名为Davidia involucrata。该种发表后 ,立即引起世界植物学家们的关注 〔1〕。由于珙桐生境的特殊性 ,以及其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很低的生殖生物学特性和它在植物系统学上的特殊地位〔2〕,珙桐被确定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因珙桐花序下的大苞片形状酷似飞鸽 ,故在国外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 〔1〕,是世界上著名的园林观赏树种。为了科学地制定出对珙桐的保育策略 ,我国的植物学工作者曾对珙桐的繁殖生物学、栽培技术和群落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5.
珙桐传粉诱物Ⅰ.花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对珙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珙桐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和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引种繁殖等方面。对其传粉生物学等的研究未见报道。花色一直被认为是吸引传粉者的诱物之一。传粉生态学家多利用滤镜、摄像等技术或行为学的方法研究花色与传粉者间的关系。黄酮类是花内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物质,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提取分离方法。但还没有人具体地对它的变化与传粉者的访花关系进行研究。该文测定了各个花期的珙桐花序苞片、雄蕊和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及其组分变化,并对各个时期传粉者的传粉频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花的发育,苞片、雄蕊和叶中的总黄酮含量都在下降,在雌蕊期膜翅目昆虫访问率高,但没有鞘翅目昆虫。此时黄酮可能同时起到了吸引和防御传粉者的作用。有几个黄酮组分含量在总黄酮中的比率上升,另有几个下降,增加了花与背景叶的对比度,可能强化了吸引传粉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珙桐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献溥  李俊清  张家勋   《广西植物》1995,15(4):347-353
珙桐是一种残遗种,为我国所特有,只零星分布于长江流域一带湿润亚热带山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由于它的棕红色头状花序下具有两枚大型的白色苞片,形似白鸽,有中国鸽子树之称,早已成为国外著名的园林观赏树种。我国有不少单位开展引种试验研究,还未得到推广。本文概括地报导了它的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希望能使它在园林绿化事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珙桐     
徐波 《生物学通报》2010,(10):23-23
俗名:鸽子树,手帕树。珙桐科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深灰褐色,呈不规则薄片脱落。叶互生,纸质,宽卯形,长9~15cm,宽7~12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幼时上面生长柔毛,下面密生淡黄色粗毛;叶柄长4~5cm。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1朵两性花组成顶生的头状花序。花序下面有2片白色大苞片,  相似文献   

8.
以生长于同一生境下的粉红珙桐(粉红色叶片、苞片)与普通珙桐(绿色叶片、白色苞片)为试材,对比两种色彩珙桐叶片/苞片解剖结构和色素含量的差异,以揭示珙桐色彩转变的规律。结果显示:(1)两种珙桐叶片均属于异面叶类型,栅栏组织由一层长柱形细胞整齐排列而成,海绵组织排列疏松,部分粉红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向外凸起,绿叶无此现象;粉红叶片的总厚度及其表皮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都高于绿叶,而表皮较薄。(2)两种珙桐苞片均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粉红苞片上表皮细胞明显隆起,上表皮角质层增厚,而下表皮变薄。(3)粉红叶片的类黄酮、花色苷含量分别是绿色叶片的1.52倍、3.67倍,两者的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粉红叶片的叶绿素a/b值比绿色叶低很多;粉红苞片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白色苞片,而两者类黄酮含量差异不大。研究表明,花色苷是珙桐叶片和苞片色彩转红的直接因素,类黄酮有助于叶片呈红色;粉红珙桐叶片/苞片的解剖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更高,对阴湿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珙桐的引种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为保护、发展这一树种,对珙桐进行了引种实验和一系列的繁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进入倒计时,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经过科技人员10多年的艰苦努力,其中80%以上的植物得到妥善安置,它们已在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植物园,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荷叶铁线破、疏花水柏枝历经“考验”后已成片生长;“活化石”水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树中熊猫”金钱松等已生长成林;其他来自三峡的珍稀植物,如巴东水莲、连香树、鹅掌揪、白辛木、川明参等40多种植物在这里也长势良好。多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的科技人员先后在武汉植物所植物园、宜昌市大老岭、通山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种珍稀植物做了染色体观察,其结果为:蒙古扁桃染色体数为2n=16;蝟石为20=32;天目木兰为2n=38;光叶珙桐为2n=42;平贝母为2n=22。其中,天目木兰,光叶珙桐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这5种植物均在《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之中,这些染色体数的报道将对珍稀濒危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郁金(Curcuma aromatica)(见封四图)为姜科球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毛姜黄。地下有 粗壮块茎及纺缍状肉质块根,断面黄色,有芳香。叶基生,两列,叶柄呈鞘状,叶片长椭圆 形,先端尖,背面有小柔毛。叶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三角形。夏季从根茎伸出花葶,其上 着生圆柱形穗状花序,长约20厘米,具鞘状叶,花序基部苞片阔卵圆形,苞片淡绿色内含小花数朵,小花唇瓣蛋黄色,由下往上次第开放。上部苞片粉红色,较下部苞片长大美丽,但其内无花。这是一种以色彩淡雅靓丽而著名的花卉,也是高贵的切花品种。华南地区开花可由春季持续到夏季。…  相似文献   

13.
在扫描电镜下首次观察了桦木科鹅耳枥属千金榆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千金榆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2个花原基和2个次级苞片;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心皮原基,形成1个二心皮雌蕊;次级苞片远轴面发育快于近轴面,呈不均等的联合状;雌蕊基部有1层环状花被原基。雄花序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3个花原基分区,并分化形成3朵小花,小花无花被,位于两侧的小花分别有2枚雄蕊,位于中央的小花有4枚雄蕊,雄蕊共8枚,稀为10枚,该3朵小花为二歧聚伞状排列,其花基数应为2基数。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双眼带叶兰(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 J. J. Sm.),并提供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该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为花序柄和花序柄苞片浅绿色,根呈圆柱形,花序短;紫红色药帽的中间具2个黄色小点,唇瓣开口大,萼片和花瓣黄绿色。  相似文献   

15.
珙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对珙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珙桐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引种繁殖等方面。而对其发育生物学,特别生殖过程等研究较少。即便是研究较多的生态学方面也仅仅局限在宏观描述方面,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今后有必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好的保护这一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桦木科(Betulaceae)铁木属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结果显示, 铁木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 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1对次级苞片和2个花原基, 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或3个心皮原基, 形成二心皮或三心皮雌蕊, 雌蕊基部有1层环状花被原基。雄花序为柔荑状, 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 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3个花原基分区, 位于中央的花原基分区, 分化形成5-6枚雄蕊原基, 两侧的花原基分区, 分别分化形成3-4枚雄蕊原基, 雄蕊原基分化形成四药囊雄蕊。雄蕊原基纵裂, 但花丝纵裂没有达到基部。  相似文献   

17.
在美丽的南川县金佛山,生长着许多珍稀植物和古老树种,其中尤以银杉、珙桐和银杏最为著名。金佛山海拔1500米的黄草坪有一株银杏古树,堪称一绝。此树生于一巨形石块上,树高近20古树名木金佛山“银杏皇后”@张虹$重庆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鹅耳枥和虎榛子(桦木科)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进一步理解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扫描电镜下,对桦木科植物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和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ne.)的雌花序、小花序和雌花的原基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两种植物均具单性花、雌雄同株。其雌花序为复合的穗状花序,每两朵小花构成一个小聚伞花序,多个这样的小花序螺旋排列在一个总花序轴上。小花序由5枚苞片组成,1枚初级苞片,4枚次级苞片。后分别由两个半环状的共同原基发育而来。鹅耳枥的近轴面次级苞片生物缓慢,远轴面的生长较快,成熟时呈扩展的叶片状;虎榛子的近轴面和远轴面次给苞片均生长较快,成熟时靠全呈囊状。花被原基为环状,花被随着子房的发育而而逐渐长大包围子房并与之愈合。研究对前人有关小花序的苞片数目和两个二心皮子房的定位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作了澄清或纠正。每个小花序的苞片数目不像Abbe观察的那么多;二心皮子房定位方式在鹅耳枥属是互成直角,而非相互平行。  相似文献   

19.
花序苞片是椴树属最典型的特征,但它与其他器官的演化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华东椴(Tilia japonica Simonk.)花序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表面微形态特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比较。结果显示,华东椴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相似的规律性,二者在苞片幼期阶段均生长迅速、中期阶段生长变缓、成熟阶段再有小幅生长。对苞片与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苞片长、苞片宽、叶长、叶宽的相关性均极显著。在表面微形态特征上,苞片和叶片总体上非常相似;在解剖特征上,苞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有明显的分化。结合椴树属苞片的化石记录,我们认为椴树属苞片最早由叶片特化而来,是一种叶状结构,二者在表皮微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各自不同功能而逐渐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花序苞片是椴树属最典型的特征,但它与其他器官的演化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华东椴(Tilia japonica Simonk.)花序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表面微形态特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比较。结果显示,华东椴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相似的规律性,二者在苞片幼期阶段均生长迅速、中期阶段生长变缓、成熟阶段再有小幅生长。对苞片与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苞片长、苞片宽、叶长、叶宽的相关性均极显著。在表面微形态特征上,苞片和叶片总体上非常相似;在解剖特征上,苞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有明显的分化。结合椴树属苞片的化石记录,我们认为椴树属苞片最早由叶片特化而来,是一种叶状结构,二者在表皮微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各自不同功能而逐渐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