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瑞云  白海  王存邦  葸瑞  欧剑峰  张海英  赵强 《生物磁学》2012,(28):5438-5442,5462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浓度IFN-α对体外培养人脐带问充质千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移行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并进行干细胞表面抗原、成骨和成脂鉴定。向P3代hucMSCs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α,24小时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49d、CD54、CD58、CD62p、CD62L、CD102及CD106等八种粘附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生理状态下,CD106、CD62P、CD62L和CD102阳性表达率极低(均〈1%),CD54表达最高,为41.58%,经IFN-α干预后,CDl02、CDl06、CD62L、CD62p阳性表达率略有升高,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均〈5%)。②CD49d、CD54、CD58阳性表达率与IFN-α呈浓度依赖性,最高达(66.36+2.48)%、(76.26+1.85)%、(47.78+O.44)%;CD44在浓度为3×103U/ml时阳性表达率最高,为(49.81±3.25)%,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FN-α可显著提高hucMSCs表面CD54、CD58、CD44、CD49d的阳性表达率,但对CD102、CD106、CD62P和CD62L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采集、保存和运输、无异体排斥、避免伦理争议等诸多优点.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间质细胞标志(CD44、CD105)、整合素受体(CD29、CD49b、CD49c、CD51),不表达造血系标志(CD34、CD45)人白细胞抗原HLA-DR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以及神经元细胞等.目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骨、人工血管以及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研究中已逐渐深入,并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UM171对脐血来源CD34~+细胞的扩增效果。方法脐血来源CD34~+细胞及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以下4组进行体外扩增培养10 d:对照组、UM171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UM171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间细胞扩增倍数及流式表型和集落培养情况。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105,CD73,CD90,不表达CD14,CD34,CD19,CD45,HLA-DR,经过诱导可以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CD34~+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体外培养10 d后,UM171培养组总有核细胞数扩增14倍,CD34~+细胞扩增13.5倍;MSCs共培养组总有核细胞数扩增11倍,CD34~+细胞扩增10倍;联合培养组总有核细胞数扩增达22倍,CD34~+细胞扩增21倍。联合培养组扩增后细胞CD34~+CD38~-比例达(91.49±2.67)﹪,较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78.11±2.35)﹪及UM171培养组(91.49±2.6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扩增后细胞集落培养14 d后,各系集落形成良好,UM171扩增组细胞较MSCs扩增组在红系及粒系形成能力方面存在优势。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可提高CD34~+细胞体外扩增效果,UM171在扩增过程中可较好的保持细胞干性,二者联合应用扩增效果最佳,建立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UM171对脐血源CD34~+细胞的扩增方法可用于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相似文献   

4.
汪菲  高春记  黄文荣  李晓红  李猛 《生物磁学》2012,(4):631-634,618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树鼩的细胞是否与抗鼠或抗人的CD抗体反应。方法采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反应。再分离培养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抗小鼠的CD29-FITC、Sca-1-PE、CD90-PE反应,与抗人的CD44-FITC、CD29-FITC、CD13-FITC、CD34-FITC反应。结果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不发生反应,但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小鼠的CD29-FITC抗体发生反应,阳性率为99.8﹪。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人的CD44-FITC抗体发生反应,阳性率为99.7﹪。结论树鼩的外周血与小鼠的CD抗体不反应,但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小鼠的CD29-FITC抗体和人的CD44-FITC抗体反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行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采用胶原酶分步消化法获得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hUVMSC2)并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形态学观察及绘制生长曲线;利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分析该细胞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CD105、CD29、CD166、CD44、CD31、CD34、CD49、CD106等表达情况。结果该细胞形态为梭形或成纤维样,不表达内皮来源的vWF因子。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该细胞可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hUVMSC2细胞表面表达CD54、CD105、CD29、CD166、CD44等间质细胞黏附分子,不表达CD31、CD34、CD49、CD106等内皮或造血细胞相关标志物。该细胞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约为26h,在添加bFGF条件下可迅速增殖,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缩短为16h。研究证实人脐静脉内皮层下存在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可同时分别获得单根脐静脉的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hUVMSC2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并表达多种黏附分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粘附分子PECAM-1、ICAM-3、VCAM-1和CD44在组织淋巴管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的表达.方法取狗的空肠和腹前壁皮肤,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分离和培养狗胸导管的LE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培养LECs的表达,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粘附分子表达的光密度值(OD值),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或脂多糖(LPS)刺激细胞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内淋巴管内皮的PECAM-1和ICAM-3呈免疫反应阳性.培养LECs表达PECAM-1、ICAM-3和CD44,而VCAM-1的表达不明显.用TNF-α刺激细胞后,PECAM-1和ICAM-3表达的OD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CD44的O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用LPS刺激细胞后,PECAM-1、ICAM-3和CD44表达的OD值均无显著性变化.用TNF-α或LPS刺激LECs后,VCAM-1呈弱表达.结论粘附分子PECAM-1、ICAM-3、VCAM-1和CD44的表达在培养LECs和组织内淋巴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差异.用TNF-α或LPS刺激后,LECs的VCAM-1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DA-MB-231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富集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观察再成球、集落形成及CD44+CD24-/low、CXCR4表达。方法:将MDA-MB-231乳腺癌细胞进行微球体培养,取培养第7-9天的微球体,判断干细胞富集的程度;比较不同细胞浓度对癌球细胞成球率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CD44+CD24-/low含量;Western blot法分析CXCR4蛋白表达;单个癌球细胞再成球能力;观察癌球与贴壁细胞集落形成。结果:1).在含20 ng/m L EGF,10 ng/m L b FGF,2%b27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培养三阴性乳腺癌癌球,1×104/m L、2×104/m L、3×104/m L、4×104/m L、5×104/m L细胞浓度癌球细胞成球率分别为(5.61±0.02)%、(3.23±0.54)%、(2.28±0.48)%、(1.05±0.13)%、(0.91±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贴壁MDA-MB-231细胞与癌球细胞CD44+CD24-/low含量分别为(38.54±2.00)%VS(66.35±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癌球细胞CXCR4蛋白表达高于贴壁MDA-MB-231细胞,灰度扫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单个癌球细胞具有再成球能力。5).软琼脂糖集落形成能力癌球需200个细胞即可见集落形成,而贴壁细胞需1 000个MDA-MB-231细胞。结论:1.通过无血清培养可以富集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低细胞密度有利于癌球形成。2.癌球中CD44+CD24-/low含量高于贴壁MDA-MB-231细胞。3.CXCR4在癌球中表达高于贴壁MDA-MB-231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T1受体、VEGF和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该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102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切片中的AT1受体、VEGF和CD34进行检测。结果:AT1受体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在乳腺癌中有腋淋巴结转移组为61.8%,无腋淋巴结转移组为31.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率为40.2%,有腋淋巴结转移组44.4%,无腋淋巴结转移组为23.5%,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T1R阴性表达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11.3%(6/53),AT1R阳性表达组的VEGF阳性表达为71.4%(35/4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AT1R阴性表达组的MVD值为17.35±5.67,AT1R阳性表达组的MVD值为20.37±7.3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表达率为17.14±5.78,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表达为21.27±7.14,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T1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48%(49/102)AT1受体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40.2%(41/102),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AT1受体表达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MVD和AT1R和VEGF表达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