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延安市中医医院诊断治疗的6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于本院体检的65例无消化系统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以及血清MPO、CRP和免疫球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t=6.128,P<0.001)、双歧杆菌(t=14.029,P<0.001)、肠球菌(t=7.858,P<0.001)、真杆菌(t=15.220,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MPO(t=21.016,P<0.001)、CRP(t=58.970,P<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gA(t=2.967,P=0.004)、IgM(t=4.859,P<0.001)、IgG(t=19.828,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IBD患者IgA、IgM、IgG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血清MPO、CRP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的发展中,肠道菌群与血清MPO、CRP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IBD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D 乳酸(D la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DAO、ET、D lac、HbA1c、FPG、TC、TG、LDL C、HDL 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AO、ET、D lac、HbA1c、FPG、TC、TG、LDL C、HDL 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2,P=0.602)。结论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控制糖脂代谢水平,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房收治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7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 乳酸]水平和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94.29% vs 77.14%,χ2=4.200,P=0.040)。研究组患者血氨、TBil、AST、ALT、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 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改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病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能与其优化肠道菌群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韩柳  刘威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309-1313
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联合莫西沙星序贯疗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序贯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检测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肠道微生物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水平,并评价患者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8.23±3.64、10.41±4.08)和mMRC评分(1.35±0.82、1.77±0.61)均低于治疗前(23.01±4.47、22.87±5.26、2.79±0.54、3.04±0.74),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高于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细胞、CD4+/CD8+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8+细胞数量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胀(18.4%)、胃潴留(20.4%)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6.7%、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20.4%、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莫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老年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能促进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免疫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6.
杨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319-1322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糖尿病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对照组(n=32、接受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和研究组(n=28、接受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肠道菌群分布、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4.329,P=0.037)。研究组患者粪便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患者(t=2.521、4.238、3.512、2.668、5.177,P=0.007、<0.001、<0.001、=0.005、<0.001)。研究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t=6.580、5.559,均P<0.001)。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提升糖尿病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7.
潘林锋  张英杰  臧伟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04-1307, 13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7(IL 17)、白细胞介素22(IL 22)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相比对照组的菌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菌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呈负相关(P<0.05),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孟鸿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2):183-186, 200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研究组(n=80)。对照组患儿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呕吐停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肠道菌群状况,评价患儿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2.41±0.70)d]、发热消退时间[(1.71±0.52)d]和呕吐停止时间[(2.09±0.62)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0% vs 83.75%,χ2=5.331,P=0.021)。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G和IgM水平[(5.83±0.59)g/L和(1.07±0.16)g/L]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肠道菌群正常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2.50% vs 76.25%,χ2=8.012,P=0.005)。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皮疹和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8.75%,χ2=0.074,P=0.786)。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有效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周期,提高疗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阳  徐缨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85-1288, 1296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研究菌群变化及对患者血清TLRs/NFκB、SOCS3、Cingulin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U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和缓解性溃疡性结肠炎(RUC)患者按病情不同分为AUC组(48例)和RUC组(4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发现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对3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Cingulin蛋白表达量、肠黏膜中TLRs/NFκB的表达量和外周血中SOCS3及TNFα水平进行对比。结果UC患者(AUC组及RUC组)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同时RUC组患者肠道乳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C、RUC组患者结肠组织中Cingulin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45.06±18.06和122.09±9.0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7±8.17;同时AUC、RUC组患者结肠组织中Cingulin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组和RUC组患者病変肠黏膜中TLR2、TLR4、TLR5、TLR9、NFκB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AUC组患者病変肠黏膜中TLR2、TLR4、TLR5、TLR9、NFκB的mRNA表达量高于RU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UC组患者外周血SOCS3水平高于对照组,AUC组和RUC组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NFα、SOCS3可能参与UC的病程,其在UC患者中存在高表达现象,可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出现紊乱,最终引发人体多部位的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83例健康体检者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SUA水平及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比较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比较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872、-0.912,均P<0.001),与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915、0.896、0.889,均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紊乱及高尿酸现象。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SUA水平对监测肠道菌群状态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Raji, a human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 has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complement cascade by alternate pathway mechanisms with subsequent fixation of C3 to receptors on the Raji cell membrane. Using this property, we examined the role that complement plays in mediating a cytolytic event betwee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and Raji cells coated with C3b, antibody, or both. Presence of C3 was confirmed by immune adherence. IgG bound to the Raji membrane was quantitated using I125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assay.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e pathway-activated C3 on Raji cells failed to produce monocyte-mediated cytotoxicity. These same target cells subsequently coated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200 to >600,000 SPA molecules per Raji cell produced neither enhancement nor inhibition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ADCC was enhanced by complement when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binding of C3 to the cell surface occurred by classical pathway mechanisms. ADCC of 32% ± 3.2 occurred with undiluted antiserum (625,000 SPA molecules bound/Raji cell) with enhancement to 52% ± 1.1 in the presence of C3. IgG inhibition of ADCC wa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embrane-bound C3.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