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Sonic hedgehog(Shh)是神经系统发育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调节因子。近年的研究显示,Shh在脑损伤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脑损伤后,Shh的表达上调,通过其信号通路促进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研究Shh信号通路有助于深入地了解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同时也为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建立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通过脑含水量测定和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藏红花素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①藏红花素显著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程度.②藏红花素显著减轻创伤性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损伤.③藏红花素显著提高了脑组织SOD和GPX的活性,降低了MDA水平.结论:藏红花素通过抗氧化活性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亲环素A(CyPA)、丛生蛋白(sCLU)、血红素氧化酶-1(HO-1)与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3月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收治的172例窒息新生儿,根据复苏后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80例)和无脑损伤组(92例),复苏治疗前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CyPA、sCLU、HO-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yPA、sCLU、HO-1预测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价值。结果:脑损伤组血清CyPA、sCLU、HO-1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胎盘早剥、母体妊娠高血压疾病、重度窒息、高水平CyPA、高水平sCLU、高水平HO-1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CyPA、sCLU、HO-1预测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797、0.832、0.779,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胎盘早剥、母体妊娠高血压疾病、重度窒息、CyPA升高、sCLU升高、HO-1升高,联合检测血清CyPA、sCLU和HO-1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脑损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脑损伤是颅脑放射治疗后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元凋亡、血脑屏障损伤、突触功能受损等多种机制可能与放射性脑损伤相关。我国传统中医药在各类脑损伤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针刺干预在临床各类脑损伤康复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电针作为一种新针刺疗法,具有可控性强、刺激均匀持久等特点,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本文就电针对放射性脑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电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脑部缺氧经常带来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缺氧相关脑损伤机制的深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铁死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表现为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过量积累导致的细胞死亡,与谷胱甘肽代谢、脂质过氧化和铁代谢异常相关,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铁死亡在缺氧相关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并阐述了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所致脑损伤及高原低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作为目前发现的具有高度特异性感受细胞氧分压的调节因子,在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HIF-1在轻度和中度脑损伤过程中可以增加神经细胞耐受,促进存活;在重度损伤时,参与细胞凋亡途径,促进神经细胞死亡,在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对HIF-1及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药物作用靶点,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现就HIF-1的结构、功能及在脑损伤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脑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肠脑轴是大脑和胃肠道系统之间主要的双向通讯途径。近年来,创伤性脑损伤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被揭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后急性病理损伤的调节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肠脑轴的含义及其在颅脑损伤中的病理调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治疗手段,包括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使用益生菌、刺激迷走神经、摄入多酚类物质以及靶向免疫调节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过度的炎症免疫反应会加剧脑损伤的程度。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通过识别其特异性的配体Cp G-DNA,从而激活先天免疫系统,释放大量前炎症细胞因子,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TLR9作为一个新的缺血预处理靶点,即通过启动TLR9信号转导通路增加体内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来对抗缺血损伤。本文通过对近年TLR9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寻求临床安全高效的缺血性脑损伤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钴-原卟啉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钴-原卟啉灌(50mg/kg)胃处理后,建立液压脑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三步法检测大鼠脑损伤区域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情况,用干湿重法测定损伤周边区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HO-1均无表达;模型组脑损伤区域的HO-1阳性细胞数为(3.45±047);实验组12h、24h、3d和7dHO-1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9±1.35)、(10.62±1.88)、(12.4±1.57)和(10.99±2.42)。正常组、假手术组脑损伤周边区脑含水量分别为(78.7±0.4)%和(78.6±0.7)%;模型组脑含水量(89.3±0.3)%;实验组12h、24h、3d和7d脑含水量分别为:(83.1±0.3)%、(83.6±0.6)%、(83.9±0.4)%和(83.2±0.3)%。结论:钴-原卟啉(CoPP)能够诱导大鼠脑损伤区域HO-1的表达,减轻脑损伤周边区域的水肿程度,故钴-原卟啉对大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脑室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区(subgranular zone, SGZ)存在持续的神经发生。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不仅在正常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在脑损伤或脑疾病的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过程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和缺血性脑卒中修复中的应用,讨论激活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修复脑损伤的策略及其促进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敌草快(DQ)中毒病人的临床特点,评估中毒病人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其分子机制,本研究收集DQ中毒病人56例,按住院期间病人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14例和未损伤组42例,并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DQ中毒病人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以上相关因素单独或联合时对DQ中毒病人脑损伤状态的预测价值。分组比较结果显示,脑损伤组病人的体质量指数(BMI)、DQ阳离子中毒剂量、接受机械通气、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损伤组(P<0.05)。脑损伤组病人入院后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等血清生化指标,以及中毒后24 h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均显著高于未损伤组(P<0.05)。对分组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变量按先单因素后多因素方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中毒后24 h NLR对DQ中毒病人脑损伤状态有一定的独立预测价值。RO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二次脑损伤后脑组织SOD及MDA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过氧化反应在二次脑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弥漫性脑损伤组(B组)和二次脑损伤组(C组),建模成功后,分别于伤后1 h、3 h、6h、12 h、24 h、48 h处死动物,取额叶组织匀浆,分别测定大鼠脑内SOD及MDA的含量。结果:伤后1h开始,B、C组中SOD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随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直至伤后24 h,C组较B组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伤后3 h,B、C组中SOD含量均增高,B组增高程度和速率均高于C组(P0.05)。伤后1 h开始,B、C组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并于24小时达峰值,C组升高趋势较B组更显著,伤后6 h、24 h、48 h,C组与B组之间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及二次脑损伤后,脑组织内过氧化反应明显加重,SOD及MDA均出现明显变化,二次脑损伤的过氧化反应较脑损伤组更加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且MDA较SOD的变化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nsorysomaticevoked potentials,ssep)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方法: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SYD4200型神经诱发电位诊断系统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氢清除测定大脑局部血流量。结果:中度脑损伤后rCBF明显低于伤前和正常对照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SEP的变化与脑血流量有着一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SEP的变化可反映脑损伤后血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三种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行为学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老年大鼠、基底前脑损伤大鼠及注射东莨菪碱大鼠常作为老年性痴呆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对这三种模型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迷宫及旷场分析法对这三种模型及青年对照和假手术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老年大鼠、基底前脑损伤大鼠和注射东莨菪碱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减弱,老年大鼠对新环境的紧张程度增强;基底前脑损伤大鼠和注射东莨菪碱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注射东莨菪碱大鼠的兴奋性异常增强,(P<005)。结论基底前脑损伤动物的行为表现最符合老年痴呆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早产儿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并分析肠道菌群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产科分娩的174例早产儿(胎龄≤34周)为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均于纠正胎龄40周时行颅脑MRI和早产儿肠道菌群检测,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无脑损伤组(136例)和脑损伤组(38例)。分析无脑损伤早产儿和脑损伤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菌群物种丰富度(Chao1指数)及菌群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秩相关性法分析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Chao1指数、Shannon指数与脑损伤程度相关性。结果 脑损伤组早产儿的脑组织TMS评分(13.42分±1.03分)低于无脑损伤组(17.91分±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24,P=0.000 1)。脑损伤组早产儿的双歧杆菌属丰度比(23.63%±1.24%)、乳杆菌属丰度比(16.58%±0.94%)、乳球菌属丰度比(15.73%±0.89%)和拟杆菌属丰度比(8.78%±0.64%)均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28.43%±1.34%,22.43%±1.27%,17.81%±1.10%,9.81%±0.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63、16.871、20.764、26.917,均P<0.000 1),脑损伤组早产儿的链球菌属丰度比(13.92%±0.84%)、沙门菌属丰度比(5.74%±0.51%)、瓦氏菌属丰度比(4.86%±0.29%)、梭菌属丰度比(6.74%±0.54%)和葡萄球菌属丰度比(8.52%±0.60%)均高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5.81%±0.37%,4.28%±0.32%,3.94%±0.22%,2.18%±0.19%,1.98%±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61、22.914、19.084、24.807、27.043,均P<0.000 1)。脑损伤组早产儿的肠道菌群Chao1指数(281.55±17.71)和Shannon指数(2.74±0.32)均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397.43±21.58,3.98±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12、17.949,均P<0.000 1)。脑组织TMS评分与双歧杆菌属丰度比(r=-0.843)、乳杆菌属丰度比(r=-0.782)、乳球菌属丰度比(r=-0.815)、拟杆菌属丰度比(r=-0.708)、肠道菌群Chao1指数(r=-0.742)和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r=-0.743)呈负相关,与链球菌属丰度比(r=0.871)、沙门菌属丰度比(r=0.903)、瓦氏菌属丰度比(r=0.791)、梭菌属丰度比(r=0.782)和葡萄球菌属丰度比(r=0.793)呈正相关。结论 早产儿的脑损伤发生率仍然较高,与早产儿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菌群物种丰富度和菌群群落多样性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概述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是指一系列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常规方法很难获得疗效的重度脑损伤及其后遗症,大致分为中-重度围产期脑损伤、中-重度急性缺氧(缺血)脑损伤、中-重度中枢神经残疾、难治性自身免疫相关性脑病及代谢性脑病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发病率为3‰~5‰,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为10﹪~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脑损伤对小鼠海马区Bax,Be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等分成正常组与脑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小鼠海马区Bax,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Bax,Bcl-2的免疫性物主要分布于海马区,胞浆染色.小鼠创伤性脑损伤24小时后,神经元Bax,Bel-2的平均灰度分别为(43.6±3.3)和(54.6±4.2),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致海马区Bax,Bcl-2的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与脑损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分为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57例)和单纯型高热惊厥组(51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27例)与无脑损伤组(81例)。入院时采集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以及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Pearso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脑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28例(49.12%),单纯型高热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15例(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4,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  相似文献   

20.
人参与丹参的抗脑缺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药人参与丹参在我国的药用历史都很久。一些研究表明 ,人参制剂有抗缺氧作用 ,人参的主要活性成份人参皂甙具有抗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同样 ,丹参亦具有抗缺氧及抗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 ,并且临床上已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等治疗。然而 ,人参与丹参抗缺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人参亦尚未用于临床防治缺氧缺血性脑病。本课题结合整体动物及离体海马脑片的低氧实验 ,以比较人参与丹参的抗脑缺氧作用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为临床应用人参防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药剂 人参及丹参制剂由上海海洋水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