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妙的远古世界,总是激励着人们去做各种遐想。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的英国推理小说作家——《福尔摩斯侦探案》的作者柯南道尔的科学幻想小说《残存的世界》(本文译为《史前世界历险记》),把我们引入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前的史前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帅 《化石》2013,(1):20
2013年新年伊始,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中国古动物馆举办了首场特展——史前鱼类"登陆飞天"之谜特展。这一特展在公众面前展现了史前鱼类神秘的故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史前鱼类登陆之旅(相关知识参见本期《化石》杂志第2页);(二)史前鱼类"飞天"之谜(相关知识参见本期《化石》杂志第5~6页)。以上特展将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一段时间,并与之后将举办的我国史前5亿年前~1.2亿年前  相似文献   

3.
史前文化之谜王大锐应该说,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有艺术伴随。人们多将人类艺术的发展归纳为现代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拜占庭艺术和史前艺术。由于种种原因,史前艺术留给人们的谜最多。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研究证实,“艺术”第一次出现在大约40,0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的今天,迎来了在史前学研究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以及用火和石器研究六十周年。为了纪念它和适应这一学  相似文献   

5.
石料开发与获取是石器生产操作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史前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史前人类的资源开发策略、环境认知与适应能力、移动模式和交流贸易网络等。相比于旧大陆西侧,东亚地区的燧石和黑曜岩等优质石料产地相对稀缺,中国许多旧石器考古遗址的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遗址周边质量欠佳的脉石英、石英岩和一般燧石等,而相关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目前已开展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末段,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石料开发策略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石料类型组成、产地选取和开发方式三个方面,可能主要受到史前人类流动性变化、石器技术演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而言,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料开发策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交流迁徙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国旧石器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作为史前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史前石器技术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法国奠基,迄今形成以操作链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纵观60多年来法国代表性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以操作链概念为基础,到用剥坯和修型概念对前者加以完善,再到"操作型板"概念与技术-功能研究方法,法国旧石器技术研究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深入三个研究阶段。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文对如何运用旧石器技术研究理论和方法也给予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穿洞史前遗址(1981年发掘)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5,14(2):132-146
本文了穿洞史前文化遗值址首次系统掘和对其初步研究成果。它第一次公布了遗址含文化遗物的地层剖面和在同一文化遗址内存在两种文化类型的实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穿洞史前文化遗址在史前学中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也为穿洞遗址在史前考古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较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恐龙科学研究始于1902年,到今年恰好一百年。恐龙,人们印象中的庞然大物.史前怪兽,一朝消失留下许多悬案,疑案!  相似文献   

9.
史前时期北欧居民对琥珀的认识与利用黄厚明琥珀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微黄或微褐色的半透明树脂化石。它里面常包含羊齿类植物、昆虫等有机物质。世界上最大的琥珀地点分布在波罗的海南部沿岸,丰富的琥珀资源把它与史前时期北欧居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一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史前渔业历史相当悠久。据《尸子》载:“遂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鱼”。再从出土文物佐证:山西襄汾丁村、北京周口店的先人,当时可能曾是出色的捕鱼能手。由此推及,史前渔业始于旧石器时代,盛于新石器时代。史前渔业的一些渔具、渔法,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沿用之。研究史前渔业,吸取精华,对我国到2,00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000万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潮 《人类学学报》2022,41(2):370-380
流动采食是狩猎采集者适应环境,获取生存资源的重要策略。对不同时空范围内狩猎采集群体的流动性具体特征进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史前狩猎采集者的人地互动模式、文化演进、社会转型等重要问题。本文以石制品技术组织理论为视角,结合相关研究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分析考古出土的石制品特征,推断史前狩猎采集者不同形态特征的流动性策略,并讨论了通过石制品视角推断流动性特征的局限性及所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史前生物的集粹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馆简介徐阳一、概况座落于风景秀丽的玄武湖畔,与六朝古刹鸡鸣寺毗邻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馆是中国馆藏最丰富的集研究性收藏与科普性展出于一身的古生物标本馆之一。馆内收藏有近二十万件化石标本(年代最...  相似文献   

13.
由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史前学系的Manuel Dominguez-Rodrigo、Rebeca Barba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的Charles P.Egeland三位学者撰写的《解读奥尔杜威——BedⅠ遗址的埋藏学研究》(Deconstructing Olduvai:A Taphonomic Study Of The Bed Ⅰ Sites)一书于2007年由Springer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2009,28(2):215-216
由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史前学系的Manuel Dominguez-Rodrigo、Rebeca Barba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的Charles P.Egeland三位学者撰写的<解读奥尔杜威——Bed I遗址的埋藏学研究>(Deconstructing Olduvai:A Taphonomic Study of The Bed I Sites)一书于2007年由Springer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5.
石器原料研究一直是史前考古学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明石器原料质量和来源的基础上,将原料的选择和利用方式与石器技术、环境背景等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活动能力。本文立足于原料性质和原料来源两个方面,总结了现有的主要石制品原料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泥河湾及东北地区相关研究案例,讨论石器原料研究及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于解读史前人类资源认知和开发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物学研究》2005,26(4):357-357
东亚现代人的史前迁徙一直是人类学界颇多争议的问题之一。以前的遗传学研究揭示了东亚南方和北方人群在遗传背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何解释这种遗传差异以及它同东亚现代人史前迁徙路线的关系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常难以直接对比,对器物的分类定名也存在交流上的困难.由法国学者开创发展起来的史前石器技术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形态特征的同时,通过关注支配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机制和逻辑规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特征和技术行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石器工业甚至跨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基础.本文对贵州观音洞遗址的石核标本为例进行了技术分析,说明其在研究中国旧石器材料上的可行性,特别是信息提取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孢粉分析与环境考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孢粉的产量很大,且具有抗酸,碱,抗高温的能力,可较好地在地层中聚集,保存下来。孢粉分析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在研究人类史前文化,探讨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环境考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2004,23(3):254-254,238
微痕分析作为一种石器使用痕迹与功能研究技术,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1957年,前苏联考古学家西蒙诺夫(S.A.Semenov)出版《史前技术》一书,标志着微痕分析正式走上石器研究的舞台;欧美对石器微痕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发展出低倍法  相似文献   

20.
~~台湾史前遗迹一瞥@卫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