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息与动态     
《人类学学报》2007,26(4):0-344
贵州大方响水发现石器时代遗址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所及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等文博部门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对毕节地区的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化石爱好者孙贵川等人提供的线索,在大方县响水乡韦家坡穿洞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石制品、动物遗骸等遗物。韦家坡穿洞位于北纬27°16′14·8″,东经105°30′35·5″。洞穴沿层面发育于三叠系石灰岩中。洞口向西,高出洞前小河30余米,海拔约1370m。洞宽约8m,高约12m,进深20余米。洞内堆积由口及里略斜,…  相似文献   

2.
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端午节的传统药市进行了初步的民族植物学调查。毕节地区的端午药市出售药物种类繁多,经过2008年至2012年5次的调查,共记录了250多种植物药,其中鉴定整理的药用植物有131种,隶属于55科121属;此文对131种药用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名称、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此外,还对毕节地区端午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所及毕节地、市文管部门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对毕节何官屯扒耳岩及周边地区进行考查.根据当地化石爱好者孙贵川等人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在扒耳岩采石场发现巨猿及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1日,中科院古脊椎所赵凌霞、罗志刚在贵州毕节何官屯扒耳岩巨猿化石点的野外工作即将结束时,得到团结乡一洞穴发现动物化石的消息。他们与毕节地区文物局、毕节市文管所业务人员,在团结乡干部的协助下,对发现化石的麻窝口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在麻窝口洞内采集到种类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猩猩和长臂猿化石。  相似文献   

5.
我所贵州野外队,在贵州省博物馆大力协助下,于1964年冬,在贵州省毕节专区黔西县沙窝区沙井公社井山观音洞里,发现了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地层。我们作了初步的试掘,得到了不少哺乳动物化石和百余件石器、石片、石核等材料。这是我国南方洞穴中首次发现的有哺乳动物化石与旧石器共生的地点。现将该地点试掘所得的结果,简略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6.
贵州桐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冬,贵州省112地质队于桐梓县岩灰洞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后即派张森水、吴茂霖二同志随同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同志前往考察。在112地质队淮子水地质组的同志们密切配合下,勘察了化石产地和邻近的洞穴,对岩灰洞作了短期的试掘,次年冬,由张振标、王令红、张银运和吴茂霖等四人组成的野外队在岩灰洞进行了较系统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一枚、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痕迹以及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在洞穴中已被人翻乱的部位得到了几枚石化程度极浅的人牙齿,它们很可能包含在地层的上层,所以本报告不对此进行研究。此外,我们在整理标本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枚古人类前臼齿化石。这是贵州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也是该省继黔西观音洞之后的第二个旧石器地点。  相似文献   

7.
贵州毕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黑寨组采石场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重点研究了具有时代鉴别意义的貘化石。貘上颌牙齿及下颌骨尺寸的大小比较发现, 它与华南早更新世的山原貘最接近, 其地质时代应该为早更新世。赫章松林坡黑寨采石场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第二个早更新世化石点。此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动物骨片, 其形状及片疤分布特点疑似经人工加工的骨制品, 提示贵州毕节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下石炭统杜内阶之腕足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贵州南部早石炭世地层及化石羣,经丁文江、王曰伦(1929—1936)、俞建章(1931)、葛利普(1933)、计荣森(1939)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贵州省地质局及中国科学院黔南地层队等单位在黔东南地区,对早石炭世地层的划分和化石羣,都进行过系统鉴定和补充,到目前为止,贵州早石炭世地层划分所依  相似文献   

9.
郭建崴 《化石》2009,(2):F0003-F0003
2004年.为了庆祝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我们《化石》杂志编辑了一期专辑。在这期专辑里,李锦玲、金帆、李淳、尚庆华等几位古生物学研究者将各自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精心的再创作,为广大化石迷和古生物爱好者娓娓道出一个个发生在2亿年前的远古海洋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贵州省各族人民、科学工作者,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为祖国人类学和考古事业作出了新成绩。 (一)1971年夏天,贵州省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在桐梓县九坝公社云峰大队的岩灰洞里,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后经省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继续发掘,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一为老年个体的右上内侧门齿,另一为年轻个体的右上第一前臼齿。从它们总的  相似文献   

11.
曾嵘 《化石》2020,(1):54-57
正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王国"展厅里,陈列着一件罕见的化石标本——白色的乌沙安顺龙。贵州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绝大多数均产自浅灰色的灰岩,化石骨骼呈灰黑色,而该标本围岩却被赤铁矿浸染成红色,全身骨骼完全硅化成白色,甚为独特。这件"白龙"化石早在1979年便由兴义地区的村民发现,后移交至贵州省博物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研究,错失"亚洲第一海龙"的桂冠,否则将使亚洲海龙类的首次发现提前二十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开馆,首次向公众展出了这件珍贵  相似文献   

12.
云贵高原蝗虫的新属和新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77,(3):303-313
1973—1975年,我们曾先后到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自治州、曲靖地区)、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四川省(重庆市、绵阳地区)等地区进行了蝗虫调查,采到很多标本,经过鉴定整理,发现有2新属及10新种(亚种),现记述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无脊椎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粪化石是重要的遗迹化石,其内含物信息可为讨论生物行为、生理、相互关系、古环境等提供重要证据,进而对恢复和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等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贵州省兴义市泥麦古剖面中三叠世拉丁期兴义动物群化石层第35自然层的7种不同形态的粪化石。通过观察粪化石的内含物情况,发现其主要由贵州龙骨骼和鱼鳞组成,极少含有无脊椎动物碎片,表明粪化石来源于非壳食性的肉食性动物。依据粪化石的尺寸、缺少螺旋结构及相对较小的内含物碎片等信息,排除动物源是无脊椎动物、大型肉食性鱼类及大型鱼龙类的可能。结合兴义动物群下部化石组合海生爬行类实体化石的信息,进一步推断所研究粪化石的动物源应为非鱼龙的海生爬行动物,很可能是幻龙类、鸥龙类或海龙类。本文报道的7种形态的粪化石显示该下部化石层中的海生爬行动物之间至少存在1级营养等级的差异,这为恢复和重建中三叠世拉丁期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微生物的参与及泥质含量较高的厌氧环境使得该层的粪化石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定于2011年10月18日至20日在贵州省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召开。贵州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近十多年来,瓮安、凯里和关岭等古生物化石群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末元古宙陡山沱组中的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贵州省瓮安地区末元古宙陡山沱组磷灰岩沉积地层产出大量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相类似 微体化石早我描述、报道自全球不同地工铁的中奥陶世以晚至泥盆纪地层。而对它们的磷酸盐壳壁是原生或次生?它们是属于微体高等院校才干学是微体浮游动物等问题,长期未能取得一致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4月21日(周五),贵州省博物馆办公室艾宇同志接到电话,称在赤水市丙安镇发现化石并通过微信传来了图片。根据相关信息,馆领导作出相关安排,安排自然部派员前往赤水市丙安镇化石出土点进行实地调查收集。4月22日(周六)上午,由退休专家蔡回阳研究员带领自然部蔡思夫、罗秀春、王颖灿及驾驶员周清等一行5人,驱车赶赴赤水市丙安镇。  相似文献   

17.
李昊  蔡运龙  陈睿山  陈琼  严祥 《生态学报》2011,31(12):3255-3264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土地退化问题严峻。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该地区推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需要评估这些工程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利用SPOT-VGT NDVI遥感数据,以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前的1998—2001年为基准,建立NDVI-气候响应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残差法来分析2002—2008年以退耕工程为主的人为因素在当地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开展的生态工程使得整个毕节地区植被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东部大方、黔西一些区域土地退化的趋势仍未扭转,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开展后续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3月,作者在黔西北乌蒙山区大方县三元乡考察时,发现并采集小鲵雄性成体4只,经形态特征鉴定,以及与重庆巫山(GenB ank下载)标本进行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比对,确定为巫山巴鲵Liua shihi (Liu,1950)。迄今未见贵州省有巫山巴鲵的报道,为贵州省有尾类新纪录。本文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测量了相关形态学数据,为巴鲵属Liua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标本保存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杨瑞东 《化石》2002,(3):10-11,F003
贵州号称“古生物王国” ,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最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具重要意义的生物群化石 ,如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比“澄江动物群”还早的“清镇动物群”和“遵义牛蹄塘生物群” ,5 2亿年前的“凯里生物群”和2 15亿年前的“关岭动物群”等等。这是贵州古生物化石宝库 ,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宝库 ,是解开寒武纪大爆发等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大约在1990年 ,一些贵州的奇石收藏者为了获得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标本 ,他们来到了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 ,进行大规模的海百合化石采集。随着采集规模的扩大 ,一个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20.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 ,在中国贵州省中部瓮安磷矿的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元古代化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自 1 986年至今 ,我国古生物学者相继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该化石生物群的论文 2 0余篇。该化石生物群主要包括底栖的多细胞藻类、蓝藻和细菌化石 ;浮游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及一些可疑的动物化石。描述的属种已超过 50个 ,虽然其中部分动物化石的亲缘关系值得再深入的研究 ,但这个在磷块岩中立体保存且属种丰富的化石生物群将为新元古代生物多样性和早期生命多细胞化的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