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昆虫变态发育类型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种群。它特指末龄幼虫化蛹,或者蛹向成虫的转变过程。根据变态剧烈程度,可将昆虫变态发育简单分为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及全变态5种类型。此外,昆虫变态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激素、基因、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精密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发育的类型和分子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昆虫变态一般是根据其一生中各虫态的演变方式,划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型,二区别在于其生活史中是否存在蛹期,并把翅芽在幼体发生的部位(体内或体外)和生活史中有无组织重建的现象,做为划分变态类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广翅目是完全变态类昆虫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其形态特征保守,分布格局间断,具有水生和精包授精等生物学特性,在进化上极具特色,其现代区系则为经过漫长进化历史的孑遗类群,占据关键系统位置,因此广翅目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及动物地理研究对于全变态类昆虫的起源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广袤,广翅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以往对其系统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昆虫起源的问题,科学家们一直是有争论的。本文介绍了有关昆虫起源的几种观点。近年来,形态学、胚胎学、胚后发育和出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昆虫纲与多足纲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昆虫的祖先与唇足亚纲更接近。  相似文献   

5.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由内源基因编码的小分子RNA,参与昆虫变态、生殖发育、细胞分化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在转录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完全变态昆虫中,大量调控其变态及生殖的miRNA被广泛报道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miRNA调控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变态及生殖发育的研究仍比较少,对其具体的调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阐明.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RNA在调控不完全变态昆虫(以直翅目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半翅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蚜虫以及部分蜚蠊目昆虫为代表)的变态及生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化理解miRNA对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和生殖发育方面的机制,为害虫生态治理和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昆虫变态的激素与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昆虫通过变态获得飞翔与生殖能力,扩大了生活范围,增强了适应能力。昆虫变态主要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和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协同调控,众多基因参与。本文综合近几年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昆虫变态过程中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通过级联反应基因和microRNA调控的机制,以及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合成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鉴于弹尾目(跳虫)和原尾目的尾部都没有尾须(cerci),Brner于1910年就把这两类归并为一个类群缺尾纲(Ellipura),这一分类阶元长期被许多昆虫学家沿用至今。Kukalová-Peck(1987 )在讨论化石双尾虫(?)附肢的总体结构(ground plan)时,认为跳虫和原尾虫的腹部侧板更原始,附肢无转节,将二者归纳成近昆虫纲(Parainsecta)。但是从形态特征、内部结构、比较精子学、变态类型和胚后发育等的特点以及线粒体DNA和核糖体DNA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弹尾纲与原尾纲之间存在诸多重要差异,不具备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不支持(弹尾纲+原尾纲)组成缺尾纲或近昆虫纲。据此建议取消缺尾纲(=近昆虫纲)这一分类阶元。  相似文献   

8.
长翅目昆虫在地史纪录上可以追溯到早二叠纪,是全变态昆虫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截至目前,29篇关于中国长翅目昆虫化石分类的论著发表,共描述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11科28属51种,这些化石分布于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不同地层中.本文通过图表提供了我国已发现的长翅目化石名录并介绍了其分布和年代,回顾了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一些分类存在的问题,简要慨述了长翅目中一些科的起源与演化以及长翅目与其它全变态昆虫的关系.我国长翅目化石种类丰富,但在基础分类、系统演化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许多工作甚至最基础的分类工作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9.
白蚁的外部形态和分类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等翅目Isoptera(白蚁)在有翅昆虫亚纲进化的谱系中是属于一类比较原始的昆虫,与蜚蠊目Blattaria昆虫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白蚁有翅成虫的头部形态、前后翅的等同、翅脉的复杂结构以及腹部的形态,都和低等的有翅昆虫或古代绝灭的昆虫相类似。但白蚁的生活习性和兵蚁的形态特征,在整个昆虫纲中是属于极为进化的一个类群。兵蚁的形态极为特化。双眼的退化、前后翅的  相似文献   

10.
铗科是无翅亚纲原始昆虫的一个科,它和尾科一样是探索昆虫纲系统发育的关键类群,也是研究昆虫纲各种器官进化的钥匙。 我国铗科的种类,曾由F.Silvestri(1908,1928,1949)作过分类研究,别人不曾问津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侏罗统牛津阶-基末利阶(163-150Ma)保存有完好的最原始的蠼螋昆虫化石,首次描述,分析和讨论了原始蠼螋后翅脉序特征,认为与现代生存的蠼螋后翅基本相同。因此,提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分类学者不同的意见,认为始螋亚目(Aechidermaptera)应归入于革翅目(Dermaptera)之中,且视其为一个最原始的类群较为合理,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原始类群的下列重要特征皆为首次发现;胸骨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革翅锁具(Tegmina locking device)和刺脊突(spiny crest)发育;前,中,后足跗节皆为5节;后足基节显著伸长;颈部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颈片;革翅后缘收缩变尖,上述5项被视为厚原始蠼螋特有的祖征,下列特征应为早期蠼螋共有的原始性状;虫体扁平,通常具毛;腹部侧缘彼此近平行;触角显长,丝状,多节(通常多于11节);两只单眼发育;上颚具齿;中胸小盾片显大;革翅较长,通常具有明显的翅脉;股节具隆脊;爪和爪垫通常发育;腹部各节背板与腹板不重叠(两者位置非简单的上,下关系);尾须柔软,多节,雌性产卵器鞘显著外伸,本文建立了始螋亚目1新科Sinopalaeo-dermatidae和2新属2新种Sinopalaeodermata neimonggolensis gen.et sp.nov,Jurassimedeola orientalis gen,et sp.nov。同时,对蠼螋昆虫的起源和演化重新进行了讨论,做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研究者结论不同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现存蜉蝣目昆虫的原始特征和独特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发  郑乐怡 《昆虫知识》2003,40(4):294-298
现存蜉蝣具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特征 ,它们为重建原始昆虫模式、探讨翅的起源、脉相的演化、附肢的演变等起到重要作用。该文系统总结了现生蜉蝣具有的原始特征和独特性状 (如原变态、稚虫水生、交尾行为、脉相、翅面皱褶、翅位、较多的附肢和蜕皮次数以及口器、生殖系统等等 ) ,并讨论比较了有关这些特征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3.
刘星月  李文亮  杨定 《昆虫知识》2007,44(5):626-631
脉翅总目是全变态类昆虫中起源较早的古老类群之一,有关该类群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对阐明全变态类昆虫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脉翅总目的系统地位、目级阶元、科级阶元和属种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着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所得的最新系统发育假设。最后,对脉翅总目系统发育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4.
《昆虫知识》2010,(6):1029-1030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昆虫。  相似文献   

15.
李长江 《昆虫学报》1962,(3):323-324
如众所周知,蜱类的发育与其他昆虫一样,是须要进行变态的,只不过由于变态的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而动物学家们把它们划归于不完全变态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类型。换言之,即在蜱类的生活史中必须经过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时期。卵一般呈浅黄色或棕色,刚产出的卵略作球形,及至胚胎发育末期则变为椭圆形。孵化的幼虫有三对足,  相似文献   

16.
马璐瑶  尹梦竹  马睿  朱璧如  胡仪 《生命科学》2023,(10):1306-1321
完全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它们在幼虫和成虫阶段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明显不同,这一现象被称为适应性解耦,使幼虫和成虫能够更独立地完成不同的任务,各自获得更高的效率,这对完全变态昆虫有巨大的生态和进化意义。然而这种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昆虫与微生物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们在变态过程中身体结构的重塑、饮食习惯的改变等使微生物居住的栖息地发生彻底转变,微生物在昆虫宿主个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个体代际之间的垂直传递也受到了限制。为了高保真地维持稳定的共生关系,部分完全变态昆虫和共生微生物进化出多样的严格垂直传递或者规避完全变态发育的传递方式。也有部分完全变态昆虫趁此机会实现与共生微生物的关系解绑,与新的微生物建立联系,呈现出在不同生命阶段共生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此外,昆虫变态发育还直接受到共生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能保护宿主在变态发育中最脆弱的阶段免受病原体感染,为变态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促进变态发育的因子。因此,本综述将总结和深入探究昆虫完全变态发育与其共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1个门。按新的分类系统,本门分三叶虫亚门(已灭绝)、螯肢亚门、甲壳亚门、六足亚门和多足亚门等5亚门。六足亚门相当于以前分类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 是最重要的一类节肢动物;此亚门分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狭义的)等4纲;昆虫纲分3亚纲30目,包括了前昆虫纲“有翅亚纲”中的各目。为便于读者了解新、旧系统的异同,文中列举前人的代表性系统加以对照。同时,对学术界关于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一些新观点予以必要的说明,对现时流行的“泛节肢动物”、“泛甲壳动物”等概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蚁蛉(Myrmeleonformicarius),昆虫纲脉翅目,蚁蛉科。我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发现蚁蛉是观察昆虫完全变态的好材料。同时带学生观察,会因行为的特殊性,易引起学生的兴趣。1找幼虫蚁蛉幼虫一般生活在树荫或檐下砂地中,造漏斗状陷阱,潜伏井底...  相似文献   

19.
昆虫的变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陆地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生活环境最多样化的一群生物。变态使昆虫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育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有利于昆虫迁飞转移,扩大其求偶交配、生活和生存环境空间。昆虫变态发育的变化是长期自然环境适应、协同进化的结果,受激素、营养和基因的精确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的类型、激素调控、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科学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小花草玉梅变态花的形态特征及类型,指出,变态花是一定条件下的一种变异,由正常花到完全变态花之间存在着一个梯度系列,表明花的各部分都具有变态潜势并可变态为绿色叶状物,这与形态学中的“同源学说”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