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6月10~24日,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采用全日观察法,对在游览道路旁的人工巢箱内繁殖的1对白眉姬鹟的育雏行为及其栖息地环境条件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数据采集.结果显示育雏前期和后期雌雄鸟日喂食次数及各时段雌雄鸟进出巢的平均次数均有一定差异,白眉姬鹟在育雏过程中雌鸟喂食次数随雏鸟生长而增加,雄鸟则无明显变化.游客及人为干扰对雌雄鸟出入巢穴均有一定影响,雌鸟较之雄鸟更为胆怯和谨慎.表明白眉姬鹟雌雄鸟在育雏中的行为存在分工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2005年7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龙门河村,对灰林(Saxicola ferre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灰林在湖北兴山龙门河地区的繁殖时间为4月中旬至7月下旬。主要在农田边、公路旁、河岸边、山间小路旁等山坡草丛中营巢,巢址选择在牲畜较少光顾的、较陡的土坡上,上方往往有茅草等遮挡,较为隐蔽。筑巢工作全部由雌鸟承担,一般需要5~7 d即可完成。雌鸟每天产一枚卵,产卵时间一般在清晨。窝卵数5枚(n=15),第4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孵卵工作全部由雌鸟承担。雌鸟的孵卵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孵化期13~14 d。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12~13 d。雏鸟离巢前体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于2009年3~7月、2010年3~6月,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乌鸫(Turdusmerula)的孵卵及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鸫是雌鸟孵卵,在孵卵期出现卵损失现象,具补卵行为;孵卵前期与后期的坐巢行为存在差异,且其坐巢时间、频次和坐巢率有随孵卵数递增的趋势。双亲育雏但以雌鸟为主,喂食模式3种:雌鸟喂食、雄鸟喂食、雄鸟将食物递给雌鸟由雌鸟喂食。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喂食次数增多,暖雏行为减少,至育雏后期未观察到暖雏行为。为权衡孵卵期和育雏前期的能量分配,乌鸫在孵卵期及育雏前期分别采取时间长而频次少和时间短而频次多的坐巢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至8月期间,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巢酒红朱雀(Carpodacus vinaceus).巢呈碗状,筑于小云杉(Picea asperata)或小灌木上,距地面高1.5~1.9 m.卵的大小为(21.06 ±0.59)mm ×(14.81±0.26)mm,重(2.32±0.08)g(n =6).雌鸟单独孵卵,雌雄共同育雏,孵卵期约14 d,育雏期约13 d.  相似文献   

6.
四川南充地区白鸰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鹡鸰(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鹡鸰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7.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鶺鴒(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鶺鴒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5月~ 2 0 0 4年 8月 ,在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的东圩口、小溪、锯锯湾、两河口等 4个村 ,对寿带鸟 (Terpsiphoneparadisiincei)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寿带鸟在湖北巴东的繁殖时间为 5月下旬~ 7月上旬 ,主要在农田居民区附近的阔叶树上营巢 ,巢材主要有青苔、草叶、草茎、细草根、棕丝、树耳、蜘蛛网等。筑巢工作主要由雌鸟承担 ,一般需要 5~ 7d即可完成。巢距离地面高度1 72~ 6 45m ,巢外径 6 0~ 8 8cm ,巢内径 4 9~ 6 4cm ,巢深 2 9~ 4 1cm ,巢高 6 3~ 9 5cm。雌鸟每天产 1枚卵 ,产卵时间均在清晨。窝卵数 4枚 (n =1 1 ) ,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化 ,雌雄鸟轮流孵卵 ,孵化期 1 3d。雏鸟晚成性 ,雌雄共同育雏 ,育雏期 9d。寿带鸟对不同的外界干扰反应明显不同 ,当有对其卵和雏鸟构成威胁的动物接近时 ,护巢行为表现十分强烈 ;而对其没有威胁的物种接近其巢时则无动于衷。面对同样的干扰 ,雌雄亲鸟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对海南■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正常情况下海南■一年繁殖一次,开始于3月初,到7月中上旬结束,育雏期间受到干扰后会杀仔、弃巢,如果条件合适,时隔半个月后又进行第二次繁殖。每巢产卵1~3枚,雌雄双亲轮流孵卵,雄鸟抱孵时间约占1/3,雌鸟占2/3。孵卵期27 d,育雏期67 d,繁殖期超过3个月。幼鸟离巢后会在巢区附近逗留一段时间,但不跟随亲鸟一块栖息和外出觅食。繁殖期间海南■对移动光源比较敏感,恋巢性较差。繁殖期过长、抗干扰能力低、幼鸟学习能力差等因素是影响海南■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鸟繁殖期为3—7月,筑巢地除了树洞之外,还见在墙缝、石缝、金腰燕旧巢及电柱孔洞中筑巢,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从旁协助;产卵期为5~8d,日产1枚,窝卵数为(6.92±0.92)枚(n=13);产满窝卵数后即开始孵化;孵化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14.00±0.00)d(n=10),坐巢时间(570.00±11.02)min.d-1(n=9)(不含夜间),平均坐巢时间(57.00±6.75)min.次-1(n=9),雄鸟担任警卫任务,孵化期较为敏感,受到干扰易弃巢;育雏期(17.50±0.58)d(n=4),由雌雄鸟共同喂雏,雏鸟出飞后先是在亲鸟的带领下在巢周活动,之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展,2~3d后基本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