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记述采自我国山西历山蓝萼香茶菜Isodon glaucocalyx 根部的根毡蚧属1新种,香茶菜根毡蚧Rhizococcus isodon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香茶菜根毡蚧,新种Rhizococcus isodoni sp.nov.(图1~3)雌成虫活体黄褐色,体被白色平滑卵囊.玻片上,雌成虫卵圆形,体长1.23~2.98 mm,宽0.70~2.03 mm.触角6或7节.肛环毛10根.尾瓣内缘光滑无齿,每侧背刺3根,外侧1根长58 ~ 78 μm,宽6~8μm;内侧2根,靠基部的长38~45μm,宽4~5μm;靠端部的长53~ 65 μm,宽3~5μm.尾片存在.喙3节,基、中、端节各有2、1、5对刚毛.足发达,胫节短于跗节,后足基节有大量透明孔.盘腺为五格腺或七格腺,主要分布于体腹面的中区、气门附近和腹部各节.十字孔腺分布于头和前中胸腹面的亚中区和亚缘区.腹杯状管有大小2种,其中小杯状只分布在腹部.背杯状管与腹面大杯状管同大,散布于全背,并在胸、腹部呈横带.微管腺散布于全背和腹面体缘及胸部亚缘区.腹刺圆锥状,在体缘成1纵列.背刺圆锥状,按大小分为3种:大刺长65~75 μm,宽10 ~ 15μm;小刺长25 ~48μm,宽5~9 μm;微刺长6 ~9 μm.其中大、小刺只分布在体缘,成1纵列,腹部Ⅰ~Ⅶ节每节每侧大刺2个,小刺0~2个;微刺散布于全背;腹部第Ⅷ节无肛前刺.新种区别于根毡蚧属其它种类的特征为:1)后足基节有大量透明孔;2)肛环毛10根;3)尾瓣外缘背刺细长.正模♀,山西沁水历山富裕河,海拔1 523m,2012-07-26,南楠采于蓝萼香茶菜根部.副模:6♀♀,同正模;5♀♀,山西沁水历山西峡沟,海拔1 548m,2012-07-23,南楠采于蓝萼香茶菜根部.词源:新种种名源自寄主植物Isodon glaucocalyx的属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采自中国山西的星粉蚧属2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山西农大蚧虫研究中心。1.无脐星粉蚧Heliococcusacirculus,新种(图1)本新种与H.BaotouiTang,1988为本属中无腹脐者。两种的区别在于后种星管腺2种,且多;而新种星管腺1种,且少。正模♀,蒿(Artemisiasp.),山西沁水,1995-Ⅶ-21,武三安采;副模12♀♀,同正模;5♀♀,青蒿(Artemisiaapiacea),其它同正模2.苜蓿星粉蚧Heliococcusmedicagicola,新种(图2)本新种与H.pavlovskiBorchseniusetTereznikova,1959相近,其区别在于新种星管腺少,只在后体部存在,而后种星管腺多,在体背缘成纵列。正模♀,苜蓿(Medicagosativa),山西沁水,1995-Ⅶ-22,武三安采;副模6♀♀,同正模  相似文献   

3.
筛安粉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世君 《昆虫学报》1984,(2):226-228
在皖南山区,采集竹类蚧虫标本的过程中,发现筛安粉蚧属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九华筛安粉蚧Serrolecanium jiuhuaensis新种(图1-5) 雌成虫 虫体呈长卵形,体长约8.5—5毫米,宽3—2.5毫米;全体褐色,体裸。充分老熟时全体硬化,尤其是腹部倒数1—4腹节高度硬化。触角2节,第1节环状;第2节长柱状,着生刚毛7—8根。盘腺有2种:即三孔腺与多孔腺。三孔腺全面分布于虫体背腹两面,但以体缘及亚缘区为多;多孔腺一般8格,不规则分布于腹末最后一节腹面。此外,虫体背腹两面亚缘区尚有少数简单盘孔分布。气门大型,气门口有不规则分布之三孔腺  相似文献   

4.
吴世君 《昆虫学报》1983,(4):428-430
在皖南山区调查竹类蚧虫,发现竹链蚧属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科委业务科。 竹秆红链蚧Bambusaspia rutilan新种 雌成虫 虫体近卵形,深红或紫红色;长约0.8毫米,宽0.45毫米。缘8字腺一列,后  相似文献   

5.
报道采自云南勐腊的根粉蚧属1新种:三裂根粉蚧Rhiwecus triarculus sp.nov.。新种在形态上与日本种Rh.avenoides Takagi &Kawai,1971相近,但新种腹脐3个,且缺管腺。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记述中国围盾蚧属Fiorinia Targioni-Tozzetti 1新种:南宁围盾蚧Fiorinia nanningensis Zhang&Feng sp.nov.。该种近似于钩樟围盾蚧F.linderaeTakagi,1969,二者臀板均无腺刺分布,并且第2臀叶退化,略突起或全无,但是可以从以下特征区别:1)新种中臀叶狭小,末端截型,内缘无锯齿(钩樟围盾蚧中臀叶大而内缘多齿);2)躯干上无腺刺或腺瘤(钩樟围盾蚧后胸有1-3个腺瘤,第1腹节有3或4个腺瘤,第2腹节有1-2个腺刺);3)无触角间突(钩樟围盾蚧触角间突小圆锥形)。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提供了玻片绘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记述美盾蚧属Formosaspis 1新种:桂林美盾蚧F.guilinensis sp.nov.,模式标本采自广西桂林市七星岩的一种观赏竹(Bambus sp.)的竹杆和分枝上。其鉴别特征是中臀叶发达,突出体末端,两叶间距宽于臀叶基部宽度的1.5倍,其间有2根刚毛;第二对臀叶骨化程度低:第三臀叶可见,末端有齿列。缘管腺2-3个,背管腺特别少且小,腹管腺小而多。二龄若虫中臀叶发达,第二对臀叶顶端双分,第三臀叶缺乏。  相似文献   

8.
竹链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链蚧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记述采自安徽歙县箸竹Indocalamus sp.上的链蚧属Bambusasis的一新种,凸腺竹链蚧Bambusasis prolrusus,sp.nov.  相似文献   

9.
报道土粉蚧属1新种,多裂十粉蚧Ripersiella plurostiolatus sp.nov.,及1中国新纪录种小印尼土粉蚧R.carolinensis(Beardsley,1966).新种住形态上近似于R.hibisci Kawai&Takagi,197l,但多格腺仪分布于腹部腹面,腹脐3,5个.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链壶蚧属Asterococcus隶属壶蚧科Cerococcidae,由Borchsenius 1960年建立。此属雌成虫以其外壳顶端有若虫蜕、外壳后部有一向上的管状突起物;8形腺在腹缘成明显的宽带及肛环刚毛8根,与本科中其它2属区别。链壶蚧属,目前世界已知7种,除1种分布在南非外,其余均分布在古北区和东洋区,我国目前已记载5种。本文记述了产于我国四川、湖南的链壶蚧属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昆虫标本室。 文中所涉及的长度单位均为微米(μm)。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枝圆盾蚧属Diaspidiotus Cockerell一新种,危枝圆盾蚧Diaspidiotu perniciabilus sp.nov.,该属是盾蚧科Diaspididae中的一个小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云南紫胶蚧新种记述(同翅目:胶蚧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寄生在钝叶黄檀枝条上的胶蚧属(Kerria)一新种,取名为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 sp.nov.)。新种是云南紫胶原胶的大量生产者,分布较广泛,应用价值高,但因其外部形态与紫胶蚧(Kerria lacca(kerr)Targioni-Tozzetti)相似,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外学者误认为是同一种。最近,经过对两者的形态作进一步观察比较,笔者认为是不同的种,新种与紫胶蚧是近缘种。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张展元 《昆虫学报》1993,36(4):482-485
榆球坚蚧 Eulecanium ulmicola新种(图1) 产卵前雌成虫体长4.5(3.5~5.6)mm、宽3.4(3—4.5)mm、高3.2(2.2—4)mm;极个别虫体长2mm或超过5.6mm。体半球形至卵形、高突;褐色,光滑发亮;背中央色深,并有4纵列淡色连续斑纹。全体被有稀疏蜡粉。老熟死体呈暗褐色;体侧基部靠近寄主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安徽黄山的泡粉蚧属一新种,即黄山泡粉蚧Puto huang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首次记述采自中国云南省藤Calamus platyacanthoides上的尼泊尔扁片蜡蚧Platylecanium nepalense Takagi,1975.主要鉴别特征为:体缘光滑,气门刺4或5根,肛板合成菱形和无足.文中对雌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及绘图.  相似文献   

16.
王子清  张晓菊 《昆虫学报》1990,33(4):450-452
本文记述葵粉蚧属一新种,取名为耕葵粉蚧。新种的正模和副模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该粉蚧发现于七十年代初,对此蚧虫的经济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过程。最早只知其寄生在高粱的根部。后来在玉蜀黍的根部,有时也在玉蜀黍近地面的叶鞘内发现寄生着密集的虫体。被寄生的植株,轻者生长发育缓慢,矮小细弱,减少产量;重者难以结实,甚至枯萎而死。该蚧虫或造成局部地区的玉蜀黍农田受害日趋明显,或在其分布区内大发生,此起彼伏,难以掌握,所以旧稿数易。根据这一害虫的发展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尽快进行对该蚧虫的观察研究工作,以便及时采取控制其猖獗的措施,确保粮食丰产。现将新种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美盾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盾蚧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美盾蚧属Formosaspis1新种:王朗美盾蚧F.wangl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箭竹(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acc)竹杆和分枝上。鉴别特征是雌成虫臀板背面有8个高度骨化的硬疤,围阴腺5群,每群数量远远多于同属其它种。二龄若虫的中臀叶与第3臀叶之间有缘管腺2对,第3臀叶的上侧有缘管腺3枚。  相似文献   

18.
记述粉蚧科1新属1新种,即拟锯粉蚧属Paraserrolecanium gen.nov.及其模式种箭竹拟锯粉蚧P.fargesii sp.nov.。新种模式标本采自陕西省凤县天台山一种箭竹Fargesia sp.叶鞘下茎上,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采自中国北部寄生在针茅属Stipasp.植物上的蚧科1新种,即中华马头蚧Scythiasi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蚧虫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0.
角蜡蚧和日本龟蜡蚧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映平  薛皎亮 《昆虫学报》2005,48(6):837-848
采用扫描电镜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角蜡Ceroplastes ceriferus (Fabricius) 和日本龟蜡蚧C. japonicus Green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这2种蜡蚧分泌蜡质和形成蜡壳的过程基本相似。在1、2龄期分泌的蜡质为“干蜡”,蜡壳为星芒状,虫体周缘的蜡芒均为2大节,与其2个龄期发育相对应,每一个大节又分为若干小节。同时,虫体背面中央蜡质堆积成帽状,也分为均匀的多层。由此说明泌蜡过程具有节律性。虫体周缘与蜡芒对应的突起区上分布着密集的刻点状腺孔,每一个腺孔分泌1根蜡丝,这在以往玻片标本中是观察不到的。雌性第3龄幼虫和成虫期,虫体分泌“湿蜡”,形成龟背状蜡壳,泌蜡腺孔主要为三格腺和四格腺。在肛突区发现了密集的泌蜡腺孔,排列为纵条纹状。从角蜡蚧蜡泌物甲酯化处理样品中检测到14个组分,从直接测试 (未经甲酯化处理) 样品中检测到14个组分;而从日本龟蜡蚧则分别检测到10个组分和25个组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级的长链饱和与不饱和的烃、脂肪酸、脂肪醇、酯类、醛类以及杂环、多环或大环状化合物。对它们可能的生物生态学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