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神经病理痛模型,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CCI+川芎嗪治疗组,Ⅲ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100 mg/kg川芎嗪注射液,Ⅳ组为CCI手术组。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91、1、14 d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CCI大鼠神经病理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术后14 d,Ⅳ组和I、Ⅱ、Ⅲ组相比较,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I、Ⅱ、Ⅲ组之间相比,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CCI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痛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硬膜外注射局麻药罗哌卡因,评价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坐骨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CCI)术后7d,进行硬膜外置管手术,在术后8d和11d由硬膜外导管注入罗哌卡因,观测CCI大鼠机械痛阈(PWT)和脊髓后角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结果: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能够升高CCI大鼠患肢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后角GFAP的表达.结论:在CCI大鼠模型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可以较长时间抑制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TNF-α,IL-1β,IL-6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坐骨神经结扎组(CCI)和结扎后高压氧组(CCI+HBO)3组,CCI术后每天都进行疼痛行为学评分,并在术后7天,用ELISA及脊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CCI大鼠的疼痛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高压氧处理可改善CCI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ELISA检测到CCI大鼠TNF-α、IL-1β和IL-6血清含量明显升高,高压氧处理可减少CCI大鼠TNF-α、IL-1β和IL-6血清含量的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CCI大鼠脊髓背角Ⅰ、Ⅱ层内TNF-α、IL-1β、IL-6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高压氧处理的CCI大鼠脊髓背角Ⅰ、Ⅱ层内TNF-α、IL-1β、IL-6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增加明显少于单纯CCI小鼠。结论高压氧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这可能与其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的电磁干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0只成熟的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以及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协同电磁刺激组(CCI+EMF)。CCI组和CCI+EMF组的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EMF组大鼠行外源性的全身性电磁刺激干预(脉冲波形,频率15 Hz,强度30 Gs),每天刺激6小时。在CCI模型构建的第0、3、6、9、12及15天对大鼠测试和比较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传导速率。结果:CCI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从CCI手术后的第3天即出现显著性降低,其6、9、12、15天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CCI+EMF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在第9、12、15天显著高于CCI组大鼠(P0.05),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CI l组。结论:外源性的电磁刺激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的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苦参注射液与普瑞巴林合用的镇痛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结扎L5脊神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按照痛阈值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肌肉注射苦参注射液、口服普瑞巴林、苦参注射液和普瑞巴林联合用药。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阈值,热板法测定热痛阈值,比较3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差异。结果:苦参注射液组大鼠机械痛镇痛效果第7天出现,热痛镇痛效果第21天出现,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著升高。口服普瑞巴林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在30分钟内显著升高,但机械痛阈值在给药第8天时下降到给药前水平,热痛阈值给药第5天时下降到给药前水平。联合使用苦参注射液和普瑞巴林,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于给药后第1天显著升高,镇痛效果一直维持至实验结束(第28天)。结论:苦参注射液镇痛起效慢,不易产生耐受性。普瑞巴林镇痛起效快,但容易产生耐受。二者联合使用既可短时间内起到镇痛效果,并且不易产生耐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2(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 subtype2,HCN2)在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揭示触液核的生物学功能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动物,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法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用侧脑室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核神经元,用热缩足潜伏期及机械缩足阈值作为定量指标研究痛行为,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触液核HCN2通道蛋白及c-Fos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接受侧脑室CB-HRP注射的大鼠痛阈及触液核HCN2、c-Fos表达均无明显变化;而CCI术后第7、14天,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阈显著下降,且触液核神经元的HCN2通道蛋白及c-Fos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使用HCN2阻断剂ZD7288后,CCI致痛大鼠痛阈显著提高,触液核神经元HCN2通道蛋白及c-Fos蛋白的表达较相应时间点模型组显著降低,以术后第7、14天为明显。以上结果提示,触液核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制,且通过HCN2通道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胞外反应激酶(phosphoryltion of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 ERK)、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tion of Camp response element bound protein,p 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6~8周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C组和D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D组于术后即刻开始至处死前1d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50μg/kg,1次/d,S组和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 d、术后3、7、14 d时以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的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l latency,PWL)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并于术后测定痛阈后灌注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p ERK、p CRE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上调(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3、7、14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下调(P0.05)。与术前1 d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与术后3 d时比较,C组和D组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上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减轻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抑制p ERK、p CREB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和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我们选取了54只6~8周的雄性Wistar大鼠,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18只,其中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建立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我们检测了各组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l latency,TWL),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了各组大鼠脊髓4~6节段TLR4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我们发现,术后7 d和14 d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的MWT和TW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且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的MWT和TWL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TLR4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较术前有所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TLR4和NF-κB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TLR4和NF-κ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且与其下调TLR4和NF-κB表达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研究为神经病理性痛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考察跑台运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探讨大鼠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线粒体自噬在运动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潜在作用。为了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Sprague-Dawley (SD)大鼠模型。Von-Frey丝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热辐射仪检测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qPCR检测ACC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Pink1、Parkin、Fundc1、Bnip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蛋白水平。为了探讨线粒体自噬诱导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 CCCP)激活线粒体自噬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CCI...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观察MrgA (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为触液核通过MrgA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按照文献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大鼠模型,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和热痛敏刺激仪监测大鼠痛行为,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追踪和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并比较MrgA在正常和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显示,CCI大鼠第5、7、10、14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降低,Mrg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有分布,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达到峰值时触液核Mrg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触液核可能通过MrgA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