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速生树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被广泛引种栽培[1,7]。我省引种银合欢历史已久,近年来更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大面积栽培上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酸性强的山地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2.
在南安、惠安和厦门不同立地条件下种植银合欢,幼苗成活率均较高,但长势差异校大,立地条件中等或较好的地方,特别是水、肥适当的条件,银合欢表现速生高产的特性。银合欢在中性和微酸性或微碱性的上壤条件下,结瘤固氮能力较高,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高的土壤中,结瘤固氮能力较低。种植银合欢的林地,土壤肥力可以提高,并可减少水土流失。在沿江两岸营造银合欢林,可以起固土护堤作用。  相似文献   

3.
酸性土壤上缺磷和铝毒对大豆生长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磷效率不同的大豆基因型为材料,通过土壤盆栽试验进行石灰和磷肥处理,研究酸性土壤上缺磷和铝毒对大豆生长的交互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缺磷和铝毒是酸性土壤上同时存在的影响大豆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铝毒对大豆生长的限制更为严重;缺磷和铝毒对酸性土壤上大豆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同时施用石灰(降低铝毒)和磷肥(提高磷有效性)比单施石灰或单施磷肥处理对大豆生长的促进效果更显著;缺磷和铝毒对大豆磷吸收的影响远大于对氮、钾吸收的影响.合理种植大豆对酸性土壤具有较好的改良作用.同时施用石灰[1.103 g Ca(OH)2·kg-1土]和磷肥(2.018 g KH2PO4·kg-1土)可使酸性土壤pH值平均提高38.4%,交换性铝含量降低96.3%,有效磷含量提高3223.8%.种植磷高效大豆基因型比磷低效大豆基因型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邓廷秀  刘国凡 《生态学报》1986,6(4):338-346
根据36种土壤上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盆栽试验的结果,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通过微电脑运算,探讨了幼苗生长与13项土壤理化因素的关系。阐明影响桤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磷和酸度。其次是全氮、有机质和碳酸钙三因素分别与有效钼的联合效应。根据苗高对土壤生产性的预测,多数黄壤、潮土和飞仙关母质紫色土上桤苗生长最佳;沙溪庙母质紫色土亦普遍良好;而酸性和强碱性、强钙质土则生产力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层收获法,对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赤桉、新银合欢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分生物量(82.99t·hm-2)介于赤桉纯林(60.64t·hm-2)与新银合欢纯林(127.79t·hm-2)之间;混交林内赤桉单株平均生物量(44.32kg)较其纯林(29.58kg)提高了49.8%.新银合欢纯林的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25.4%)显著高于赤桉纯林(8.9%),且地上部生物量分配比例(78.0%)显著高于赤桉纯林(73.4%).新银合欢纯林及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赤桉纯林及混交林中赤桉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0~80cm和0~60cm土层.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分配比例均高于其纯林,而赤桉则相反.新银合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赤桉生长,尤其是增加其地上部生物量及表层土壤(0~20cm)中的侧根生物量,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长速率高, 耐旱性强, 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退化热带亚热带森林的修复, 但它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外来入侵植物。已经有研究发现高生长速率可以帮助银合欢成功入侵亚热带森林, 但是目前还不清楚高生长速率和强耐旱性是否能帮助银合欢成功入侵热带森林。该研究以位于中国三亚抱坡岭被银合欢入侵的热带雨林先锋群落为研究对象, 通过t检验比较干季和湿季银合欢和8个热带雨林先锋群落的本地优势种与快速生长(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和耐旱性(叶片膨压丧失点)紧密相关的功能性状的差异,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研究这些功能性状是否能很好地区分银合欢和其他8个本地优势种。结果表明: 银合欢在干湿季均能快速地生长(比本地物种显著更高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且在干季拥有更强的耐旱性(比本地物种显著更低的叶片膨压丧失点)。PCA结果表明这些功能性状能够显著区分银合欢和其他8个本地优势种。因此干湿季的稳定的快速生长和干季的强耐旱性使银合欢成功入侵热带雨林先锋群落。未来可利用这些功能性状筛选合适的本地物种对入侵其他热带森林的银合欢进行有效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7.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研究森林转换后土壤因素对磷素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而成的米槠次生林(SF)、米槠人促林(AR)和杉木人工林(CF)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铁铝氧化物、各形态磷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旨在探究土壤磷对森林转换的响应和驱动土壤磷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米槠人促林土壤的全磷、有机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含水量、总氮和无定型铁是影响淋溶层土壤磷的主要因子,而在淀积层,则是酸性磷酸酶、游离型铁和总氮起主要作用;土壤生物化学属性和微生物特性都会影响着不同形态土壤P的积累,其中土壤中的水分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调控土壤磷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中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更有利于森林土壤磷的储存和供应,有助于维持本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桂西南石漠化区先锋树种对树冠下其他幼苗生长的影响,采取野外小区试验的方法,对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和任豆(Zenia insignis)等先锋树种树冠下的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金银花(Lonicera maackii)幼苗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先锋树种能明显降低树冠下的光照强度,对土壤的物理性状亦能起到一定或比较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对土壤化学性状则没有或者改善作用较小。3种先锋树种对青冈幼苗的成活和生长具有比较明显的保育作用;任豆和银合欢对金银花幼苗的成活有保育作用,但对其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茶条木对金银花幼苗成活和生长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无论是保育作用还是抑制作用,3种先锋树种对树冠下同种幼苗株高或枝条的影响要大于对基径的影响。因此,该区植被修复可以选择茶条木、银合欢和任豆等先锋树种作为青冈幼苗的保育植物,而金银花则应选择这些树种的树冠外作为定植点,以减少或消除其对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是热带亚热带豆科木本植物,生长迅速,用途广泛。可作为薪炭、用材、饲料、绿肥及水土保持林栽培,是我国华南地区农林牧生产上有希望的树种。本文对银合欢幼苗生长过程中根瘤发育  相似文献   

10.
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研究森林转换后土壤因素对磷素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而成的米槠次生林(SF)、米槠人促林(AR)和杉木人工林(CF)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铁铝氧化物、各形态磷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旨在探究土壤磷对森林转换的响应和驱动土壤磷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米槠人促林土壤的全磷、有机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含水量、总氮和无定型铁是影响A层土壤磷的主要因子,而在B层,则是酸性磷酸酶、游离型铁和总氮起主要作用;土壤生物化学属性和微生物特性都会影响着不同形态土壤P的积累,其中土壤中的水分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调控土壤磷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中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更有利于森林土壤磷的储存和供应,有助于维持本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中亚热带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磷(P)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营造混交林能更好地维持人工林的生产力。了解混交林在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磷组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意义重大。本文采用Tiessen改良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比较了不同林龄(幼龄林15a,中龄林26 a)和凋落物处理(原状CK,去除凋落物NL,加倍凋落物DL,去除根系和凋落物NRL)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针阔混交林15 a和26 a土壤磷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与15 a混交林相比,26 a混交林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O3-Pi、NaHCO3-Po)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 NaOH-Po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CK相比,DL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O3-Pi、NaHCO3-Po)和中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含量,NL和NRL显著降低土壤(Resin-Pi、NaHCO3-Pi、NaHCO3-Po)和中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含量(P 0. 05);稳定态磷(稀HCl-Pi、浓HCl-Pi和浓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在不同林龄和凋落物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植物生长(平均胸高断面积)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银合欢是热带及亚热带木本豆科作物,它生长迅速成材快而且固氮力高,其叶又是极好的饲料及有机肥料。银合欢树枝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和少量的烟及灰,是很好的烧柴。银合欢还是高级纸浆和纤维工业的原料。银合欢有广泛的用途,因此世界上对银合欢普遍很重视,有人称之为“奇迹树”。银合欢根系上长着大量根瘤,据估计,银合欢每年每亩可提供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银中杨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转基因银中杨(S13系列)根际土壤五大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层深度与土壤微生物数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0~30 cm与30~60 cm土样中,五大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芽孢杆菌,固氮菌)分布比例一致,均为细菌占主体,其次为固氮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真菌最少;30~60 cm土样中,转基因银中杨与对照组银中杨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有显著差异(p=0.032);转基因银中杨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数量影响不显著,芽孢杆菌除外(p=0.036)。从整体上看,该试验林地内的转基因银中杨并未影响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国勇  高成杰  李昆 《生态学报》2015,35(15):5157-5167
土地退化和土壤恶化是我国干热河谷主要环境问题。树种筛选及树种与土壤关键限制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恢复的基础和前提。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22年间不同时期(1991、1997、2005和2013年)5种人工林(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苏门答腊金合欢Albizia kalkor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和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和1种自然恢复样地中土壤主要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质。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处理和取样时间对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在22a的植被恢复期内,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幅度为3.0%—20.2%,远不及土壤微生物和化学性质。通过自然恢复机制改良的退化土壤,其改良率(63.6%)高于印楝(54.9%)、苏门答腊金合欢(54.3%)和赤桉(53.2%)人工林,但改良率不及新银合欢(68.2%)和大叶相思(67.3%)人工林。研究得出造林树种类型决定干热河谷土壤改良进程。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植被恢复(如造林)并不一定能加速退化土壤改良。新银合欢和大叶相思适合作为改良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的先锋树种,而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也可作为改良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的一种适宜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内一些书刊、树木(苗木)名录上,把Leucaena glauca(Willd.)Benth.称为银合欢;而把L.leucocephala(Lam.)de Wit称作“新银合欢”。把这两个拉丁学名看成是两种植物是不对的,它只是异名与正名的关系,所谓“新银合欢”,实际上就是银合欢。此外,还有中名冠以地名的银合欢,如“萨尔瓦多(新)银合欢”、“菲律宾银合欢”等,也都是银合欢这个种,只不过是类型、品系或来源地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森林土壤磷储量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磷(P)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全球变化背景下,科学地探究森林土壤磷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磷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研究利用青海省240个森林标准样地土壤实测数据,并结合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出了青海省森林土壤磷储量,揭示了其分布格局,并讨论了土壤磷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土壤磷储量为1.74 Tg,全省1 m深土壤平均磷密度为4.65 Mg·hm–2,土壤磷密度总体上呈地带性分布。(2)土壤磷密度在中低海拔(2 200–3 000m)区域随海拔的升高显著减小,在高海拔(3 300–3 900m)区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变大。山地灰褐色森林土的磷密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和山地暗褐土。(3)土壤磷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减小,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各土层磷含量相对较大,山地暗褐土的磷含量最小,且土壤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4)海拔、温度、土壤类型以及土壤含水量均对土壤磷含量有直接影响,且影响较大,其中海拔和温度是影响土壤磷含量变化的关键因子;土壤磷密度对土壤容重、土壤磷含量、土壤含水量、海拔、土壤类型的变化响应较为明显,而土壤容重可能是限制土壤磷密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磷(P)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全球变化背景下, 科学地探究森林土壤磷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子,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磷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该研究利用青海省240个森林标准样地土壤实测数据, 并结合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出了青海省森林土壤磷储量, 揭示了其分布格局, 并讨论了土壤磷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1)青海省森林土壤磷储量为1.74 Tg, 全省1 m深土壤平均磷密度为4.65 Mg·hm -2, 土壤磷密度总体上呈地带性分布。(2)土壤磷密度在中低海拔(2 200-3 000 m)区域随海拔的升高显著减小, 在高海拔(3 300-3 900 m)区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变大。山地灰褐色森林土的磷密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和山地暗褐土。(3)土壤磷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减小,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各土层磷含量相对较大, 山地暗褐土的磷含量最小, 且土壤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4)海拔、温度、土壤类型以及土壤含水量均对土壤磷含量有直接影响, 且影响较大, 其中海拔和温度是影响土壤磷含量变化的关键因子; 土壤磷密度对土壤容重、土壤磷含量、土壤含水量、海拔、土壤类型的变化响应较为明显, 而土壤容重可能是限制土壤磷密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了转基因银中杨ABJ系列根际土壤五大微生物(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固氮菌,霉菌)的数量,并分析了土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表明,0~30 cm与30~60 cm土样中,转基因银中杨ABJ系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分别为干土2.32×10~9 cfu/g、1.57×10~9 cfu/g;0~30 cm土样中,转基因银中杨与对照组银中杨根际土壤中固氮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38);转基因银中杨与对照组银中杨的根际土壤五大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即本试验地内转基因银中杨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郝兴华  洪伟  吴承祯  李键  王幼茹  杨晓伟 《生态学报》2012,32(22):6964-6971
在酸雨区,研究叶片元素浓度变化规律对于理解树种选择与重建亚热带森林具有重要意义。在中亚热带丘陵次生林的酸雨区内,测定两个优势树种——台湾相思树(Acacia confusa)、银合欢(Leucaena glauca)的叶片元素(N、P、S、K、Ca、Na、Mg、Fe、Mn、Cu、Zn和Al)含量,并探讨其可能遭受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树种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均表现为N > K > Ca > S > P > Mg > Na,重金属元素表现为Fe > Al > Cu。两树种叶片的P、Ca、Mg、Na、Mn和Cu含量差异极显著,Zn含量差异显著。受频繁酸雨影响,台湾相思(3.42 g/kg)和银合欢(2.70 g/kg)的S含量明显高于中国陆生被子植物叶片的平均值((1.66±3.06) g/kg),Na含量低于S含量,也明显低于中国陆生被子植物叶片Na含量的平均值((2.48±5.45)g/kg),表明研究区域植物叶片的Na元素的特异性,酸雨加速土壤酸化导致土壤Na含量低可能是一个原因。由N/P、Ca/Al摩尔比值的大小可得出,台湾相思为P制约型树种,虽然其Al含量并未超出正常范围值,但其Ca/Al摩尔比值小于12.5,表明存在Al的危害风险;而银合欢属N制约型树种,并未受到Al的危害,更适应研究区生长环境。若仅从叶片元素含量分析,该区域的台湾相思和银合欢受到Fe危害风险,且存在更大的Cu和Zn危害风险,银合欢的Zn、Cu元素累积量大于台湾相思,所以可以认为银合欢的抗性强于台湾相思,可能更适应于酸雨区域生长。  相似文献   

20.
稀有树种任木种子繁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木种子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采自石灰岩土和酸性土上的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差别。(2)种子用80℃热水浸泡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最高,达到80%~90%。IBA等生长素处理对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3)种子耐贮藏,干藏3年后与新鲜种子的发芽率相差不多。(4)全光照条件下,幼苗的生长速度比林荫下快。(5)任木幼苗在石灰岩土和园土上生长比酸性红壤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