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饭甑山岩与下山洞的石制品与蚌制品和珠江西江下游其他洞穴出土的同类遗物基本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时代可能早于广东已报道的阳春独石仔、封开县黄岩洞等洞穴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2.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2005年,在湖北省郧西县境内的黄龙洞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20余件石制品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初步分析显示这是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遗址。我们在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又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11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与6件骨制工具、1500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其它古人类活动证据。野外工作期间我们还对黄龙洞洞穴堆积及山体地貌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该洞穴发育及古人类在洞穴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推测。本文介绍了2006年的野外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3.
辽宁营口金牛山远古人类洞穴遗址,自发现以来,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六次发掘。据前五次发掘统计,除了获得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石器、骨器、烧骨和灰烬外,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五十余件珍贵的人类化石。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远古人类的发展历史和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近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对此极为关注,经常来信询问,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我们谨借《化石》杂志一席之地,根据我们自始至终参加发掘工作的体会,向大家扼要介绍金牛山这一重要遗址发现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牛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层及古生物已有报导,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是研究该地点下部地层出土的旧石器材料,并兼述上部地层出土的两件磨制的骨器。解放前,辽宁几无可靠的旧石器材料的发现。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辽宁考古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1957年夏,辽宁省博物馆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在建平县南地乡找到过一件在形态上与河套人、山顶洞人较近似的人上臂骨化石,1972年发现了凌源八间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地点;1973和1975年两次发掘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1974和1975年对金牛山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使我们在辽宁首次获得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材料。目前,在辽宁省境内已有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代表地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 Schö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önchesberg, 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 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2017年8~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伯利亚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在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流域确认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特盖奇克遗址,该遗址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通过阶地比对,初步认为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对库尔塔克卡缅内洛卡遗址的再次发掘出土了44件石制品,包含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石英岩和火山岩。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了该遗址的考古材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该遗址的考古年代学序列。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的开展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使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的记录方法更加多样化、提取的遗存信息更加科学化、综合化。本文以周口店遗址和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历史为主线,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变革;以东谷坨遗址的新发掘为例,介绍该遗址发掘和记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方法,呼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研究人员持续努力,在洛南盆地系统地发掘了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并发现了十分密集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2010年秋季以来,孟洼遗址和张豁口遗址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遗址黄土堆积地层中发掘出土包括7件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制品.来自国内2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旧石器考古界的40余名学者齐集于此,为洛南旧石器考古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下马碑遗址位于广义泥河湾盆地南部的蔚县盆地中东部,是坐落于壶流河二级阶地上的一处旷野遗址。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丰富的遗物和遗迹现象;2018年起,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了遗址地层年代、埋藏过程、古环境和出土文化遗存的系统性多学科研究工作。该遗址发掘揭露面积12 m2,地层剖面深度约为290 cm,自上而下分为7个地层单位,其中第6层为原地埋藏的主文化层,基于光释光与14C测年并经贝叶斯模型计算为距今4.1~3.9万年。本文对下马碑第6层出土的各类遗物与遗迹进行系统报道,主要包括382件石制品、445件动物化石碎片、1件骨器和1套赭石颜料加工遗存,以及1处火塘。该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再现了距今4万年前东亚早期现代人加工、使用赭石颜料和复合工具的生活图景,更新了国际学术界对东亚早期现代人行为适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8,(4)
正人字洞的发掘工作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共进行了七次系统发掘与一次短期补充发掘,出土了近70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总数超过200件的石制品及若干骨制品。动物化石的组合面貌和性质表明遗址的时代应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人字洞遗址也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遗址的发掘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这  相似文献   

15.
张月书 《化石》2020,(1):40-43
正考古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而获取遗存的最主要手段是田野发掘,包括发掘和记录。考古发掘工作是否规范直接决定着遗存信息收集的精细化、全面化、科学化程度,如何科学地从事发掘进而获得全面、科学、可用的信息是考古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九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田野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在变革,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见证了这一过程。周口店第1地点自1921年发现以来,历经多次发掘,其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尤其是1932-1937年的发掘基本奠定了遗址发掘方法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17.
水牛洼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是汉水流域一处同时具有旧石器早期与晚期文化层的重要遗址。2010年3~4月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675m2,共获石制品301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晚期。遗址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出土石制品246件,属晚更新世;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55件,处于中更新世。下文化层石制品特点显示了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特点,而上文化层却出现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石沟遗址是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北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96年。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遗址C区进行发掘,出土51件砾石、249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碎屑。石制品的大小、风化和磨蚀程度表明,遗址曾受到较弱水流的干扰后被迅速埋藏。石制品原料以白云岩、燧石和安山玢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类(完整和不完整石片)、断块、碎屑和石器类(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使用石片)。剥片和修理技术均以锤击法为主;仅发现的1件砸击石片表明可能也存在砸击技术;石器加工较为简单,显示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的技术特征。石沟遗址C区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的石器工业,探索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生存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麻地沟E5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埋藏于泥河湾层灰白色-灰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遗址发现于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4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2m~2,出土143件石制品、8件动物碎骨和235件砾石。遗址成因(标本分布状况、原料与个体大小、风化磨蚀状况和标本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受到明显的水流搬运和改造。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周围1km~2范围内,岩性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随意,石制品形态无定型,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奥杜威(Oldowan)工业特点。初步古地磁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20 Ma。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成因与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 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 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 旧石器层位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1.8万左右, 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至晚期之末。通过对石、骨制品和部分动物化石的分析可知, 这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上属于小石器工业, 中文化层阶段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 上文化层阶段出现了细石叶工业,并占主体地位, 与小石器工业并行发展。该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北方主工业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 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以及细石叶工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