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   总被引:57,自引:33,他引:24  
戴玉成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08,27(6):801-824
近年来,我国对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重视,相关报道逐年增加。针对有些种类鉴定有误、拉丁学名使用没有严格遵守最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命名人缩写不规范等问题,作者系统考证了我国药用真菌的名称,共收录473种,对每种名称按新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过去的错误报道或不存在的名称进行了修正,将曾报道的、但应作为其他种的同物异名者列在其正名之后,所有名称定名人的缩写全部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加以规范化。每种名称之后还列举了该种的主要药用功能或价值,并引证了主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记载的丝盖伞属Inocybe(Fr.)Fr.共有98个分类单位,包括90种5变种3变型。根据CABI数据库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订正了文献中的部分拉丁学名,将曾经报道的、但应作为属内异名的名称列在其正名之后,错误拼写和错误引用均在相应名称后有所说明;已组合到其他属和不合格发表的名称补充于名录之后。在以往报道的名称中有16个为属内异名,1个已被组合到其他属,5个拉丁学名存在错误拼写,1个为错误引用,4个为不合格发表名称。订正后的名录含丝盖伞属88个名称,包括78种7变种3变型,并记载了各分类群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报道我国裸胞壳属的两个罕见新记录种。这两个种按过去通用的Raper & Fennell(1965)分类体系都是以无性型曲霉属来命名的,按现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Voss et al.,1983;Greuter et al.,1988)已转移到有性型属或恢复了有性型的名称。对无性型则分别另予取名。皱褶裸胞壳图1Emerlcella rugulosa(Thom & Raper)Benjamin,Mycologia 47:680,1955.无性型:皱瓣曲霉  相似文献   

4.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94,14(2):130-132
本文根据国内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了亚洲和美洲部分大戟科植物,对于该科6属植物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6个种给予新名称,1种放错属和1个同种异名的植物.给予重新组合和订正,现整理成文,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5.
《菌物学报》2017,(3):278-281
按现行的国际命名法规和肉座菌目名称提案委员会对属名的处理建议,对生赤壳科和丛赤壳科4个属中8个种的名称进行了命名上的订正,建立8个新组合:蜜黄枝穗霉Clonostachys mellea、平截枝穗霉C.truncata、囊胞枝穗霉C.vesiculosa、竹镰孢菌Fusarium bambusae、庐山新赤壳Neocosmospora lushanensis、平铺假赤壳Pseudocosmospora effusa、河南假赤壳P.henanensis和炭团假赤壳P.nummulariae。  相似文献   

6.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2007,46(4):387-393
根据2006年发表的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的有关规则和条款,讨论我国古植物命名中一些值得重视的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在分类单元名称的合格发表、模式指定以及拉丁属、种名称构成和性别等几个方面.文中也介绍了新法规中对古植物形态分类单元(morphotaxa)定义的改变和相关规则的更动情况,以及有关在学位论文和电子版文档中发表分类单元名称等新规则.文后附有古植物命名的一些重要规则生效的日期和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7.
中国口蘑属种类名录(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 ,汇总了口蘑属 (Tricholoma)在中国的 91个名称记录 ,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分布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结果表明 ,口蘑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 2 7个省区 ,其中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青海、甘肃、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报道较多 ,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新疆 ,浙江也有一些报道。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 ,作者订正了中文文献中的一些拉丁和汉语学名 ,同时对形态描述和鉴定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在已报道的口蘑属名称记录中 ,能够得到承认的本属名称有 43个种和 3个变种 ,属内其他种类名称的异名有 8个 ,而已经转移到其他属的有 3 0个 ,在命名法上模糊不清名称有 3个 ,错拼名称有 2个 ,另有未定名种 2个。目前能够承认的名称是酸涩口蘑 (T .acerbum)、白棕口蘑 (T .albobrunneum)、白口蘑(T .album)、银盖口蘑 (T .argyraceum)、黑鳞口蘑 (T .atrosquamosum)、橙柄口蘑 (T.aurantiipes)、金黄褶口蘑 (T .auratum)、傻松口蘑 (T .bakamatsutake)、欧洲口蘑 (T .caligatum)、灰环口蘑 (T.cingulatum)、银白口蘑 (T .colum betta)、油口蘑 (T .  相似文献   

8.
戴玉成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18,37(12):1572-1577
基于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和《汉语学名法规》,对毛木耳、玉木耳、金针菇、阿魏侧耳和白灵侧耳等5种重要食用菌的学名进行了解析和介绍,建议使用下述规范名称: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 (Z.W. Ge et al.) P.M. Wang, Y.C. Dai, E. Horak & Zhu L. Yang,阿魏侧耳(阿魏菇)Pleurotus eryngii var. ferulae (Lanzi) Sacc.,白灵侧耳(白灵菇)Pleurotus tuoliensis (C.J. Mou) M.R. Zhao & Jin X. Zhang。虽然拉丁名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为了保持汉语学名的稳定性,上述5种食用菌的汉名不变。  相似文献   

9.
为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植物的各种名称,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则,对几组常见且容易混淆的植物名称进行了厘定和辨析。  相似文献   

10.
许为斌 《广西植物》2020,40(10):1389-1392
苦苣苔科植物是个研究活跃的类群,近年来随着新类群的报道和分类系统的变动,在该科的分类学研究中,出现了不少学名的种加词的性和属名不一致或出现拼写错误的情况,虽然这些错误不影响该名称的合格发表,但还是有必要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进行改正。该文就苦苣苔科植物中属名以-stigma结尾的学名、属名以-cheilos结尾的学名、根据属名词尾不容易判断出性别的学名、拼写错误的名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13个不符合法规的名称予以改正。此外,还就苦苣苔科植物学名的合格发表和规范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地区木材腐朽菌的多样性(英文)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10,29(6):801-818
对中国东北地区木材腐朽菌资源研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每种木材腐朽菌的寄主和在东北的分布。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共记载木材腐朽菌504种,其中300种为多孔菌,204种为革菌,57种为林木病原菌,69种为药用菌。梨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pyricola和北方赖特孔菌Wrightoporia borealis为新种,对它们进行了描述和绘图。对所有名称按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12.
桑瀚旭  李玉 《菌物研究》2012,(4):216-221
通过对黑龙江省沾河地区坤得气林场红松母树林区域内林下大型真菌调查,获得标本677份,经鉴定为38科73属169种,其中黑龙江省新记录种13种。根据食药用途划分出食用真菌81种,药用真菌26种,有毒真菌24种。  相似文献   

13.
RAPD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RAPD分子标记以其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研究中。RAPD分子标记克服了传统的标记手段和形态分类学的缺点,在食用菌种质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亲本和杂交种的鉴别以及在基因克隆与分离和遗传图谱的建立等研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RAPD分子标记为食用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食药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需要对我国食药用菌栽培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公共数据库关键词搜索,统计栽培驯化食药用菌种类,经过拉丁名以及中文名称的核实,本名录收录了192种驯化栽培的食药用菌,隶属于2门15目48科89属,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 26个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66个种,其中在科水平上,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以及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种类最多;在属水平,侧耳属(Pleurotus)、蘑菇属(Agaricus)、木耳属(Auricularia)、灵芝属(Ganoderma)等栽培驯化种类较多。通过本名录发现,我国已经完成栽培驯化的食用菌种类繁多,还有大量食药用菌有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食用真菌种类及生态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野生食用真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已知657种,132属,41科。其中担子菌620种,占总数的94.4%,子囊菌37种,占5.6%。有过栽培记载和试验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的约80种,32属,18科。目前大量人工栽培的约22种。上述食用真菌按其种数多少主要包括在白蘑科Tricholomataceac,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喇叭菌科Cantharellaceae,齿菌科Hyd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依繁殖生长的基物为主,将我国野生食用真菌的生态习性划分为五类。木生菌138种,粪生菌9种,土生菌128种,虫生菌12种,菌根真菌352种。  相似文献   

16.
担子菌类的食用菌种类多、价值高、产量大,然而其产业的升级发展需要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深入解析。目前多种食用菌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然而作为非模式种其与模式丝状真菌间的直系同源基因目前尚缺乏全基因组水平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本研究以草菇为参照物种,将其与几种食用菌和模式丝状真菌进行两两直系同源基因分析,并对多物种间不同类型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行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一对一直系同源基因较多富集于基因复制、转录、翻译、修饰、加工等保守的基本功能类别;非一对一直系同源基因多属于基因家族,且包含了65%的转录因子,功能上富集在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次生代谢物及外源物质的代谢通路。无直系同源基因则较多富集在与基因重组、修复、信号转导相关的功能类别、特导性转录因子以及未知的预测基因。结果为食用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云南食用菌眼蕈蚊分类及优势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各食用菌栽培地眼蕈蚊科(Sciaridae)害虫共6属11种, 其中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为中国新纪录种, 独刺普眼蕈蚊Cosmosciara perniciosa Edwards为中国新记录属和种, 并提供了云南省食用菌眼蕈蚊种类检索表。研究标本均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昆虫系标本室。根据各地标本采集数据对不同食用菌上眼蕈蚊种类优势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和异迟眼蕈蚊B. difformis Frey为云南省食用菌上眼蕈蚊的主要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辽宁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资源情况,合理利用和开发当地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本研究经过两年的系统调查和采集,得到大型真菌标本610余份,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得到283种食药用菌,隶属于2门6纲20目53科122属,其中食用菌124种,药用菌130种。结果表明,当地的食药用菌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同时也说明当地充足水源和保护完整的森林生态对于大型真菌的生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因而在开发和利用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时,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功能性非蛋白氨基酸,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明食用菌子实体的GABA含量水平和影响食用菌GABA产量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对食用菌GABA提取和衍生条件优化,建立了食用菌GABA检测的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柱前衍生HPLC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20种中国主要食用菌子实体的GABA含量,并进一步探究了培养料氮源含量和种类、栽培时间对GABA含量的影响。食用菌GABA提取的最佳料液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1:100、1 h和65 ℃。20种食用菌子实体的GABA含量在0.20-3.02 mg/g DW,存在显著种间差异,其中黄白银耳GABA含量最高(3.02 mg/g DW),香菇、银耳、金针菇、双孢蘑菇的GABA含量也较高,为1-2 mg/g DW。增加培养料含氮量可显著促进GABA积累,且添加尿素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添加麦麸。栽培时间也可影响子实体GABA产量,第二茬和三茬子实体的GABA含量显著高于第一茬子实体。综上可知,食用菌GABA含量不仅与品种密切相关,而且受到培养料中氮源含量和种类、栽培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贵州省施秉县云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并鉴定了大型真菌55科,132属,261种。其中腐生菌195种,菌根菌59种,虫生菌7种。包括贵州省新记录种22种,食用菌85种,药用菌74种,有毒种类2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