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寒武纪古藻类化石的研究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研究这些化石的微细结构并用来划分地层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这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对国内几个地区的古藻类化石作了试探性的研究。在切片观察中,发现部分化石保留有比较清楚的微细结构。这些结构大部分与苏联沃罗格金描述过的种、属类似,并各有其特点。本文将这些具有微细结构的古藻类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作一初步报导。本文描述的标本产于安徽淮南、宿县夹沟一带、江苏徐州、甘肃榆中、辽宁金州及北京平谷等地,其中除淮南的标本是朱兆玲等同志采集,榆中的标本是甘肃省区测队提供外,余者都是笔者所采。化石采集的层位大多可靠,除上限有下寒武统底部的三叶虫外,统、组的划分界线一般都是目前地质界公认的。这些材料包括两个新属,七个新种。兹列其属、种名称及产地、层位如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生代陆相地层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生物学报》1953,(4):206-223
除出藻类(尤是是含石灰质的藻类)植物以外,古生代前期如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几乎没有发现植物化石。藻类植物无疑地在寒武纪以前,所谓原古代已经发生了。泥盆纪以前的地层,大多数是在海水中沉积的,因此陆地植物化石当不可能发现的;虽然如此,最原始的蕨类和石松类,可能在志留纪时已经发生了。最古的陆地植物是在泥盆纪初期发见的(很少的地方,上志留纪上部地层,亦找到陆地植物和笔石相伴生,如同澳洲)。这时期的陆地植物是“裸茎植物目”  相似文献   

3.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苏睢宁县晚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前言 近十余年来,我国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的研究进展比较快。已报道的化石点主要在天津蓟县、河北曲阳、川北、黔北、鄂西、陕南、滇东以及辽南等地区。然而,在江苏地区由于前寒武纪地层发育相对较差,至今关于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的研究报道很少。作者最近在睢宁县刘楼剖面九顶山组上段(距今约7亿年)部分燧石层薄片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十分良好的藻类化石。它们是:Bigeminococcus lamellosus,Gloeocapsoides media,Asterocapsoides borealis,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Eopleurocapsa cf.sinica,Animikiea  相似文献   

5.
<正>地球生命自诞生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经历了大约三十多亿年的漫长演化,这段历史曾被称为隐生宙,寓意没有生命显现的时代。后来随着化石的不断发现,这段时期又被统称为前寒武纪,包括了冥古宙(生命出现之前)、太古宙(原核生命时代)和元古宙(真核生命时代)。从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生命经历了生命诞生,从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从单细胞生命到多细胞生命,从藻类到原生动物再到多细胞动物的漫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海洋古菌MG I (marine group I archaea)是海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拥有利用氨氮进行氨氧化自养的能力,是海洋环境中氨氧化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研究MG I古菌的昼夜变化规律,对揭示海洋中氨氧化过程以及碳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样品来自于珠江口东澳岛附近海域,使用无人机采样技术获取了以2 h为间隔的22 h连续时间序列海水样品。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科学问题:(1)昼夜尺度下珠江口MG I古菌与藻类的群落和丰度变化特征;(2)昼夜尺度下珠江口MG I古菌受温度和藻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样品DNA,以qPCR、二代基因测序等手段,结合环境参数(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以探究海水藻类与MG I古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MG I古菌丰度为(9.1±3.2)×107 copies/L,藻类的丰度为(3.7±0.7)×108 copies/L。通过古菌的高通量测序发现MG I古菌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古菌类群(36.2%–50.0%)。在昼夜变化尺度下,MG I古菌与藻类的丰度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且环境因子中,温度与MG I古菌之间表现出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文中首次报导贵州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或乌训组)宏观藻类,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and Zhou,1997和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and Erdtmann,1991,它们是澄江生物群最常见的两类宏观藻类具有澄江生物群宏观藻类的组合特征。"清虚洞组"位于黔东统上部,介于杷榔组和凯里组之间,该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为寒武纪宏观藻类演化链的完整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绪言古杯类具有石灰质多孔的并且常常是很精致的薄板状构造。在已知的各类生物化石中,古杯类显然是正处于精细研究阶段的最新的一类。它们的骨骼对于世界各国的寒武纪沉积来说,几乎都可作为非常重要的鉴定标志。在苏联境内古杯类的产地特别丰富。就所产古杯类的生物分类单位如种、属及科的数量而言不算特别多的产地数以百计。由于古杯类幼年时代漂浮生活,因而每个幼虫阶段的个体,一边随着海水自由地移动一边发育,长出骨骼以后,受到增长着的身体比重的影响便沉落到海底,有的在海  相似文献   

9.
金玉玕 《古生物学报》1991,30(1):129-138
海南岛石碌铁矿储量大、品位高,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富铁矿基地。过去数十年间虽然曾进行过大规模勘查、研究,但是由于以往没有在其间获得可靠的古生物依据,该铁矿的形成时代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因此,这个与寻找重要矿产资源密切相关的地层时代问题备受国内地质界的重视。近年,我们再度研究了石碌铁矿的赋存层--石碌群,从中发现了晚前寒武纪宏观藻类化石,从而确定石碌铁矿的形成时代为晚前寒武纪(张仁杰等,1989)。本文研究的宏观藻类化石材料,系作者等1986年至1988年冬采自海南昌江县石碌铁矿区。  相似文献   

10.
绪言寒武系最先是赛德维克(A.Sedgwick)于1836年在英国的西南部确定的,后来又由莱伊尔(C.Lyell)于1842年在该地的工作加以确证。地球所有大陆突出部分的寒武系几乎已经全部为近百年来的许多资料所确定,但是,真正利用生物遗迹来研究寒武系则在19世纪末叶,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当古生物学的发展对此提供了可以作为根据的标准化石的时候才开始的。撇开需要作特殊考虑的对于苏联寒武系研究的历史叙述不谈,我们必须指出,在欧亚大陆上寒武系出露于许多广大的地区,而且岩性是极其多样化的,有些地方厚度很大,同时,寒武纪沉积与常常和它们紧密接触的前寒武纪沉积岩的分界,在许多地区都还存在着争论与意见分歧。在苏联,和在国外一样,从往往遭受变质的古老岩系中把寒武纪沉积划分出来的工  相似文献   

11.
丘尔藻Chuaria Walcott,1899是宏观藻类中研究最早、延续时限最长的一类宏观藻类化石,它是新元古代赵家山生物群、淮南生物群及西陵峡动物群的代表分子之一.寒武纪第3世凯里生物群中Chuaria化石的产出,不仅是其最年青的代表,也是凯里生物群中宏观藻类组合中较为重要的分子之一.凯里生物群中Chuaria化石呈...  相似文献   

12.
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古杯类早经报道,可惜标本丢失,未经详细研究。作者于1978年,随新疆地质局前寒武纪地层专题研究组前往该区,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莫合尔山北坡采获早寒武世化石一批,其中除古杯类外,还有三叶虫、腹足类、单瓣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本文着重报道古杯类和它的地质意义。一、化石层位本区寒武纪地层,历经Norin(1928—1932)、胡冰等(1959)、张日东等(1959)研究,下统称西大山组,命名地点即莫合尔山北面的西大山(插图1),化石有“三叶虫Palaeolenus、Redlichia  相似文献   

13.
贵州瓮安磷矿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群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贵州省瓮安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化石生物群是一个属种丰富,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生物群。它由多细胞藻类、胶鞘丝状体、球状体和疑源类组成,包括11属12种和若干未正式定名的类型,其中以多细胞藻类占优势。这一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前寒武纪后和植物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讨论陡山沱期磷块岩的形成环境和震旦纪的地层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  相似文献   

14.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历史上唯一的动物门类创生事件, 导致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几乎同时在寒武纪早期海洋中首现——地球动物树成型。显生宙之后的其他重大地质事件甚至动植物登陆过程中地球再无新的动物门类出现。因此, 寒武纪大爆发既是重大生命事件也是地质事件, 成为地球宜居性演化研究的关键。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寒武纪大爆发做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取得了系列成果和认识。基于生命物质的组织层次(organismal hierarchical level)及其地质背景, 本文提出了地球早期生命宏演化包括分子水平进化、细胞水平进化和组织水平进化三大宏演化阶段。据此, 认为寒武纪大爆发的实质是原生生物细胞群“组织化”的必然结果, 并提出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组织“拼图”新假说(Lego Blocks Hypothesis)。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的突发性和爆发性是在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建立和异养型消费者生态位空缺的背景下, 在全球圈层联动、全球海洋微生物和化学循环的促使下, 部分真核细胞发生“分化和特化”形成原始组织后, 快速“拼图组装”的必然结果。期间, 地球海洋生态空间(生态位)多样性剧增、动物消费者生态位空缺及其导致的古地理和生殖隔离, 成为寒武纪早期动物门类爆发的生态动力和生物发育内在需求。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形成过程中, 全板块深俯冲为标志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建立, 导致全球圈层联动和全球海洋微生物化学循环, 进一步加速了动物门类的生态扩张。显生宙盘古大陆演化和原、古、新特提斯洋发育过程中全球海洋生态空间多样性阈值的稳定甚至减少, 可能成为寒武纪大爆发后地球海洋再无新的动物门类出现的环境条件和地质背景制约。  相似文献   

15.
核形石的分类及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形石(oncolite)是包壳粒(coated grain)的一种类型。它是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海洋沉积和淡水湖泊沉积中常见的一类生物沉积构造(Perty,1983)。自本世纪早期到现在,不少地质学家已注意研究核形石,但至今尚未有一个被大家采用的描述及分类命名方法。核形石不但具有一定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意义,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古环境。它分布面广,延续时间长。我国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海相地层以及侏罗-白垩纪淡水灰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3月1日至5日在上海举行,这是继1981年12月化石藻类学科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地质、石油、煤炭、化工、冶金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共130余名,其中有年逾八旬的老教授,也有从事化石藻类研究不久的青年同志,绝大多数则是活跃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内容包括前寒武纪微体藻类化石和叠层石、石炭二叠纪钙藻、中新生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山东省临朐县龙岗村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页岩段的宏观藻类化石,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et Zhou, 1997和碎片玛拉利亚藻Morania fragmenta Walcott, 1919。这两种藻类在大小和形态上可与布尔吉斯页岩和澄江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相比较。本研究通过探讨藻体的长宽比,认为M.fragmenta的碎片状形态可能是藻体本身生长而成的形态,而不是其命名者所认为的碎裂而成的形态。这两个属种首次在馒头组的发现,拓展了其时空分布,为华北地区寒武纪宏观藻类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化石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概述近年来在扬子地台震旦纪陡山沱期岩层中发现的后生植物化石,对这些化石进行详细的形态分析,并与世界其它地区发现的晚前寒武纪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和现生藻类进行比较,综合阐述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早期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小壳化石型(Small Shelly Fossils-style)化石作为产出于寒武纪以后,个体微小、原生或次生矿化(以磷酸盐化为主)的后生动物遗骸,常常以微体内核(microsteinkern)形式保存.它们的保存与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方式相同,可能都与古海洋的环境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本文...  相似文献   

20.
奇虾类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大型捕食动物,广泛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但是多为前附肢或口器的标本。我国扬子地台云南、贵州一带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中都发现了奇虾化石,如澄江动物群、牛蹄塘动物群、关山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但在华北地台,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化石目前为止只有零星报道,包括一些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古蠕虫类等。本文描述一枚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一带馒头组(毛庄期)紫红色页岩中的奇虾类前附肢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类型。这枚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奇虾类的古地理分布,也为在华北地台边缘地区寻找特异埋藏动物化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