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喜树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位观测了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花部构造、开花特性,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测定了喜树的繁育系统.结果表明:喜树花序为由4~6个头状花序组成的聚伞花序,聚伞花序上部的头状花序由两性花组成,下部的花序由雄花组成,两性花雌雄蕊发育正常,雄蕊10枚,雌蕊1枚,下位子房,一室,倒生胚珠;雄花雄蕊发育正常,雌蕊不发育.自然条件下,同一头状花序散粉后2 d,花粉活力最高;两性花在柱头外翻后3~4 d,柱头可受性最强,第6天失去可受性.喜树两性花为半同步雌雄蕊异熟类型,每个头状花序的所有小花同步开放,雄蕊先成熟,表现为雄性时期,雄蕊脱落后,雌蕊成熟,表现为雌性时期,上一级头状花序雌蕊成熟期与下一级头状花序雄蕊成熟期重合.繁育系统检测结果为部分自交和异交,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相似文献   

2.
外来物种黄顶菊花器官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花序发育过程中蝎尾状聚伞花序、头状花序和小花的形成.黄顶菊的花序由主轴及一至三级分枝组成,各级分枝交互对生,形成方式相同.植株主轴和侧枝顶端的每个花序由3~6个蝎尾状聚伞花序密集而成;每一蝎尾状聚伞花序由5~15个头状花序组成;每一头状花序中有4~11枚小花.小花分化顺序为5个花冠原基、5个雄蕊原基和2个心皮原基.2007年,天津地区黄顶菊的花期是7月下旬到9月下旬.7月中旬,花序和花器官原基不断形成并分化,至花器官成熟经历的时间约15 d.  相似文献   

3.
以弯齿盾果草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解剖观察的基础上使用扫描电镜对弯齿盾果草花序、花及果实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弯齿盾果草的花序是由最初的一个球形花序原基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的,且花序发生式样符合蝎尾状聚伞花序结构,而非通常所描述的镰状或螺状聚伞花序;花序发生过程中无单一主轴,花序轴是由侧枝连接而成,每一朵花原基有其对应的1枚苞片,下一花原基是从相邻的上一枚苞腋里发生,相邻两花原基交错互生。(2)花器官的发生是按照花萼原基、花冠原基、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的顺序发育,但雄蕊原基的花药部分发育速度要比花冠原基快,所以花器官的发育是按照花萼、雄蕊、花冠和雌蕊的顺序发育。(3)子房四深裂结构是由4个原基分别发育,而后相互靠拢而成。(4)小坚果表面的附属结构发生于子房发育后期,其背面的内外层突起分别是由生长较快的外部组织的边缘通过上部内缩和下部向外环状生长形成。  相似文献   

4.
对科尔沁沙地的乌丹蒿和差不嘎蒿的开花物候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头状花序、花序枝、个体以及群体水平比较两种植物的开花物候特性。结果表明:(1)乌丹蒿的群体始花期为6月18日,较差不嘎蒿的早9 d,持续时间为19 d,差不嘎蒿开放持续16 d,两种植物群体花期重叠约10 d。在个体水平上,乌丹蒿始花日期比差不嘎蒿早7 d,单株花期长2 d;(2)乌丹蒿二级花序枝上头状花序数比差不嘎蒿的少,开放持续时间更长。两种植物开花频率均为单峰型,二级花序枝开放持续时间频率均以8 d为最高,其次为9 d,头状花序水平上两者开放持续时间频率较高的均为5 d、4 d、6 d,5 d频率最大;(3)差不嘎蒿二级花序枝上近基部的头状花序先开放,自基部向上的第2和第3个位置最先开放的频率相对为高,分别为12.7%和11.9%。而乌丹蒿则是顶端的头状花序先开放,最先开放的频率高达56.3%;(4)两种植物的开花振幅曲线均呈单峰曲线,其中乌丹蒿开花后第9 d开花量达到高峰,差不嘎蒿开花后第6 d开花量达到高峰。两种植物开花物候的相似性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及对共同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点尤其是最先开放顺序的差异性,表明了两者长期进化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5.
苞叶雪莲     
<正>苞叶雪莲(Saussurea obvallata),菊科风毛菊属雪莲亚属。为多年生草本,高16~60 cm。通常于夏秋季节开花,开花时由6~15个头状花序组成密集的总花序,在总花序的外部,包有由上部的茎生叶变化而来的苞叶。这些特化的茎生叶失去叶绿素,呈现一种半透明的黄色,既能吸引传粉昆虫的造访,又能在高海拔地区为植物最脆弱的部分——花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室。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结构,使得苞叶雪莲可以分布在海拔4 700 m的高度,在靠  相似文献   

6.
中国菊科植物一新归化属--黄菊属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报道了在河北和天津发现的菊科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即黄菊属Flaveria Juss.及二齿黄菊F. bidentis (L.) Kuntze,并提供墨线图.黄菊属与万寿菊属Tagetes L.和天人菊属Gaillardia Fouger.近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花序托无托片;不同点在于黄菊属叶对生或交互对生,常基部连合,头状花序在枝顶聚集成平顶形的伞房状或近球形的复合花序,花黄色,舌状花1(-2),冠毛缺.  相似文献   

7.
被子植物最原始的花序类型,认为是具叶的聚伞花序。在木兰科 Magnoliaceae,Winteraceae,香荔枝科 Annonac-eae,五桠果科 Dilleniaceae,毛莨科 Ranunculaceae,罂粟科 Papaveraceae 和 (?)薇科 Rosaceae 等一些较原始科中例子可以说明,甚至它们的单生花也属一种衍生状况。从毛茛科 Ranuncula(?),罂粟科,蔷薇科,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夹竹桃科 Apocynaceae,桔梗科 Campanulales 和(?)科 Violaceae 的实例证明,有限花序比无限花序愿始。从实例中可看到花序减化和扩大的两种趋势。在菊科和禾本科中,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形式和互交错发生,形成复合花序的复杂类型。花序的个体发育,与枝顶端从营养状态特有的组织学和生理学性质,转变到生殖校顶端有的不同性质有关。如果这种转变与花附属器官原基的分化同时发生或紧跟在其后发生,那就形成一朵单花,或一个简单的具叶的聚(?)花序。在具有非常复杂花序的植物中,如菊科的头状花序和禾本科的圆锥花序,是在各花原基分化之前转变的。此外,形成复杂花序(包括与营养叶强烈地分化的苞片)的生殖顶端,比形成较简单、分化程度较小的花序的营养顶端,其分化更为强烈。与营养枝有关的花序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枝顶端从营养状态到生殖状态转变的缓急度。花序的形状与生殖顶端原基中有丝分裂的方向有关。无限花序起源于有限花序,常分两步进行,即减化继之以扩大。这些步骤受交替选择的支配:第一,由于对较短的生长期的反应,生殖周期就缩短;第二,由于对选择更适宜环境的反应,使种子的产量增加。当生殖周期较长时,能伸长的总状花序就富有适应性,不过生长条件不是最好的,如低光照,缺少矿物质或其他限制。具重复合(?)分枝的花序,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有高度的灵活性,故能很好地适应于那些逐年生长季节波动很大的区域。花序的演化很好地说明了演化趋势的两个普遍特性,即结构的保守性以及沿最小阻力线发生的适应(?)变。  相似文献   

8.
徐申林  刘文哲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2):1290-1299
 花序内性别表达和性别分配的差异在被子植物中非常普遍。常见的变化模式是: 在顺次开放的花序内, 从早开的花到晚开的花, 生殖结构大小和数量依次减少, 晚开的花偏向雄性。通常认为资源竞争和位置效应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聚伞花序内, 早开的头状花序在花序直径、小花直径、短雄蕊长度、坐果率、果序重量等方面与晚开的头状花序差异显著。通过去除喜树聚伞花序一级或一级和二级头状花序来控制花序内的资源分配, 从而分析影
响喜树花序内花性状、性别分配及生殖能力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 去除部分头状花序后, 剩余头状花序的花序直径、小花直径明显增加, 短雄蕊长度明显缩短, 位置间差异消失; 而坐果率、果序重量的位置间差异依然显著。表明资源限制对花序直径、小花直径和短雄蕊长度等影响显著, 而坐果率和果序重量受位置效应影响明显。喜树雄全同株的性别分配可能是对特定生殖状况和资源状况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是一种典型的高山草本植物, 同时也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该文对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高山环境的适应策略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雪莲不育花序单生于茎生叶的叶腋内, 可育复头状花序生长于茎顶端, 由26 ± 7个头状花序构成, 每个花序的小花数为137 ± 34个。复头状花序外侧为绿色至淡黄色半透明的茎生苞叶所包被, 开花过程中, 白天茎生苞叶内侧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外侧的温度和湿度, 最大温差达7.2 ℃, 最大相对湿度差达54.2%, 可为苞叶内侧花序中小花的传粉和受精以及胚和种子的发育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不同年份间雪莲的开花物候差异不显著(p > 0.05), 群体花期为65-75天, 单株花期为45-55天, 盛花期持续时间约35天, 平均每株每天开花数为201个, 属于集中开花模式, 有利于吸引传粉者。单花开放持续时间为4-6天, 小花泌蜜持续时间为3天, 其泌蜜量与糖浓度于每天 12:00时达到最高值, 但随着开花的持续, 日泌蜜量逐渐增加, 而糖浓度逐渐减少。雪莲花期浓郁的气味、聚合成复头状的可育花序及其紫色小花与充足的泌蜜量, 增加了对传粉者的吸引力。雪莲开花过程中存在的雌雄异位、雄性先熟以及被动式花粉次级展现现象, 减少了自花授粉的可能性。自然条件下, 其头状花序的结籽数和结籽率分别为126.0 ± 10.5粒和91.7% ± 4.2%, 单株结籽数为3 326.4 ± 28.7, 表明雪莲在高山极端环境中能顺利地完成有性生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研究》2022,(1):88-94
花序是生花的分枝结构或系统,通常是被子植物科的重要特征,与传粉密切相关。花序教学的困难可能来自各教材在花序定义和分类上存在的问题。本文重新定义了一些花序类型,如有限和无限花序、伞房花序、轮伞花序,也澄清了伞形花序、柔荑花序、头状花序和隐头花序等花序分类上的一些混乱。笔者提议将花簇生和因花序退化而形成的单花列为花序类型。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花序分类系统,增加了一些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1.
影响黄帚橐吾种子生产的因素Ⅰ.生境和花序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自然种群在不同生境和种群密度下的种子生产的研究,结果显示:1)黄帚橐吾的种子生产无论是在种群水平,还是在总花序上同一部位头状花序水平,均受到生境条件的影响,其种子数量、种子均重和种子总重量等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出沙地>滩地>坡地,在同一生境内则为高密度种群>低密度种群和植被盖度较低>植被盖度较高的趋势(滩地例外);2)种子生产中的种子数量和种子总重与总花序大小、头状花序数量以及无性系株大小多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体密度无关,但种子均重与上述因素(除无性系株大小外)的关系不显著;3)在总花序内不同部位头状花序间表现出的种子生产变化趋势(顶部>基部)不受生境条件、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4)种子生产在总花序上所表现出的这种部位依赖性可能是由于不同部位头状花序间开花时序上的差异引起种子从母体获取资源上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2.
植物花展示对传粉昆虫吸引和植物繁殖成功至关重要。理论研究指出,花展示的组成部分(如花的大小和数量)之间由于资源的限制而存在权衡关系,从而制约花展示的进化,但相关实验研究并不经常能检测到花的大小-数量之间的权衡关系。本文以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川西风毛菊(Saussurea dzeurensis)为对象,研究不同海拔种群间花展示(花序水平和花水平)的变异,检验花大小-数量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每株的头状花序数、单个头状花序重、单花的数量/头状花序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花展示大小(包括花序水平和花水平)依赖于个体的资源状况;高海拔种群个体更小,平均花序数更少,但单个头状花序的重量、单花的数量及重量/头状花序与低海拔种群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花序水平上头状花序的大小和数量间并没有权衡关系,但在花序内的花水平上,高海拔种群花的大小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表现出权衡关系,而在低海拔种群并没有权衡关系;当控制川西风毛菊个体大小的影响后,花序水平大小-数量及花大小-数量间的相关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资源获取能力的差异,即个体大小的差别并没有影响川西风毛菊花序水平或花水平大小-数量间的权衡关系;植物花大小-数量的权衡关系可能较为复杂,今后的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多个组织水平,如种群、个体、花序水平的花大小与数量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揭示植物花的资源分配的模式及花展示大小的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宽叶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花序主轴上的侧生分枝通常被描述为由单个或2–4个头状花序聚集而组成的簇生花序。作者在野外和标本馆中仔细研究了该种居群内侧生分枝花序形态的变异,依据其简化和集中的程度在居群内区分出3种花序类型:简单的复合聚伞花序、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后面两种类型的个体在居群内少见。这一发现不仅为探讨兔儿风属内各种花序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为理清宽叶兔儿风这一地理广布种的分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居群内有些侧生分枝为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类型的个体整个花序的主轴折断了,这是由于整个主轴顶端部分被昆虫蛀食或者其他外力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分枝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var.ramifera的主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枝兔儿风和宽叶兔儿风原变种之间在分布区、生境以及物候上并没有明显的分化,因此分枝兔儿风被处理成宽叶兔儿风的异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自然种群在不同生境和种群密度下的种子生产的研究,结果显示:1)黄帚橐吾的种子生产无论是在种群水平,还是在总花序上同一部位头状花序水平,均受到生境条件的影响,其种子数量、种子均重和种子总重量等特征在不同生境问表现出沙地>滩地>坡地,在同一生境内则为高密度种群>低密度种群和植被盖度较低>植被盖度较高的趋势(滩地例外);2)种子生产中的种子数量和种子总重与总花序大小、头状花序数量以及无性系株大小多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体密度无关,但种子均重与上述因素(除无性系株大小外)的关系不显著;3)在总花序内不同部位头状花序问表现出的种子生产变化趋势(顶部>基部)不受生境条件、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4)种子生产在总花序上所表现出的这种部位依赖性可能是由于不同部位头状花序间开花时序上的差异引起种子从母体获取资源上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鹅耳枥和虎榛子(桦木科)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进一步理解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扫描电镜下,对桦木科植物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和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ne.)的雌花序、小花序和雌花的原基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两种植物均具单性花、雌雄同株。其雌花序为复合的穗状花序,每两朵小花构成一个小聚伞花序,多个这样的小花序螺旋排列在一个总花序轴上。小花序由5枚苞片组成,1枚初级苞片,4枚次级苞片。后分别由两个半环状的共同原基发育而来。鹅耳枥的近轴面次级苞片生物缓慢,远轴面的生长较快,成熟时呈扩展的叶片状;虎榛子的近轴面和远轴面次给苞片均生长较快,成熟时靠全呈囊状。花被原基为环状,花被随着子房的发育而而逐渐长大包围子房并与之愈合。研究对前人有关小花序的苞片数目和两个二心皮子房的定位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作了澄清或纠正。每个小花序的苞片数目不像Abbe观察的那么多;二心皮子房定位方式在鹅耳枥属是互成直角,而非相互平行。  相似文献   

16.
报道在云南发现的新归化植物,分别是大戟科巴尔干大戟(Euphorbia oblongata Griseb.)和菊科假蒿[Eupatorium capillifolium (Lam.) Small ex Porter & Britton], 凭证标本均保存于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YUKU)。巴尔干大戟原产于欧洲南部和西亚,现发现归化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巴尔干大戟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幼茎和花序轴密被白色长柔毛,蒴果球形,有瘤状突起,无毛。假蒿原产于美国南部,是园艺上广泛栽培的物种,现发现其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逸野归化;假蒿的主要鉴别特征是植株被柔毛,叶片近长卵形,2至3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或长圆形,头状花序排成复总状,每个头状花序有小花5,花冠白色微绿。文中描述巴尔干大戟和假蒿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两种的野外生态照片;此外,对其可能的传入途径进行分析,简要评估入侵风险与危害。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园文心湖畔发现的糙毛狮齿菊(新拟)Leontodon hispidus L.,隶属于菊科(Asteraceae)狮齿菊属(Leontodon L.)。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头状花序,叶及花序梗具粗糙硬毛,冠毛二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该属、种均为中国新记录。简要讨论了其价值及入侵风险,依据近缘属种形态特征编制了狮齿菊属与近缘属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菊花的进化     
菊亚纲的菊目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中最进化的一个目。菊科非常年轻,化石仅出现于第三纪的渐新世。由于它在繁殖结构和适应性方面具有很多优越性,如:生命周期短.发达的地下茎,花和花序构造高度适应虫媒异花传粉,果实特性有利于借助动物和风力传播等,使得菊科植物尽管很少成为森林树种,也很少  相似文献   

19.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36-241
(1)确定rhizome的中文译名“根状茎”符合此术语的定义,同时认为另一中文译名“根茎”不符合有关定义,且易引起误解,应予废弃。(2)介绍了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稀见的2种属于有限花序类的花序类型,有限伞形花序和有限头状花序。根据有关欧美专家的花序研究,介绍了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放在无限花序类的隐头花序和柔荑花序系由聚伞花序演化而出,而应属于有限花序类的论断; 同时,作者提出楼梯草属梨序楼梯草组的雄隐头花序系由同属的骤尖楼梯草组的有限头状花序演化而出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草麻黄雌性生殖器官的个体发生和畸形式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永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11-1017
用扫描电镜观察并分析了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雌性生殖器官的个体发生及畸形式样。该种雌球花个体发生式样与麻黄属其他具双胚朱球果的类群基本一致。外珠被以一对近轴侧突起物出现以及该突起物与苞片成交互排列的发育式样支持前人关于该构造叶性本质的论述,而内珠被与珠心的发育相关,因此可能是真正的珠被,基于返祖性畸形三胚珠球花的出现及其他形态特征,认为麻黄属胚珠数目减少是该属内物种特化的一个趋势;利用雌球花发育的畸形现象及外珠被的形态学本质提出麻黄属的雌球果为复轴性构造,雌性生殖单位是由类似于科达类的次级生殖枝构造经系统发育变态,融合,简化成现存的生胚珠构造式样,每一可育苞片及其腋内雌性生殖单位共同组成了麻黄属的苞鳞-种鳞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