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  相似文献   

2.
远缘杂交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它可以是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杂交.远缘杂交可以把属于不同种、属等远缘遗传关系的不同个体的生物特性结合起来,突破种间界限,扩大遗传变异,是创制具有遗传变异、可育、优良性状的新品系乃至新种群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大量国内外有关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长期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结果,在对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实验的具体例子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和总结了动、植物中远缘杂交形成不同倍性生物后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概述了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和归纳了导致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形成存活和不存活后代的可能原因;还对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后代的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系统地比较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的遗传、繁殖、生长性状等生物学特性提供较系统的研究资料,以阐明它们在遗传育种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共性作用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远缘杂交是指亲缘关系在种间及种间以上的生物之间的杂交,它可以使基因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从而导致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发生改变.如果远缘杂交后代两性可育,则可以通过自交繁衍形成遗传变异的品系,它们在生物进化、遗传和育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大量国内外有关动物远缘杂交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长期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结果,对动物远缘杂交研究的最近概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综述,其中介绍了动物门间、纲间、目间、科间、亚科间、属间和种间的杂交状况,阐述了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规律和遗传变异特性及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等.本文在生物进化和动物遗传育种方面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杂交是广泛应用的重要育种技术,然而,在鱼类中,杂交育种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组探索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相关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形成了适合于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创制了一批二倍体鱼品系和四倍体鱼品系,研制了一批优良鱼类.另外,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鱼类杂交的相关文献,对鱼类杂交育种途径、技术方法及效果等进行了广泛讨论.该文对鱼类杂交育种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禾木科植物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DH)植株。然而从小麦×玉米杂交获得的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最近的研究证明。通过小麦×玉米的受精作用,一些玉米特异DNA可以被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6.
禾本科植物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DH)植株。然而从小麦×玉米杂交获得的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最近的研究证明,通过小麦×玉米的受精作用,一些玉米特异DNA可以被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7.
一.远缘杂交远缘杂交通常是指动植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的种、属或科之间的杂交,它们又可分别称之为种间、属间和科间杂交;另一种是地理上远缘的种族、不同生态类型和系统上长时期被隔离的亚种之间的杂交,这类杂交可区别于前一类而称之为地理上的远缘杂交。由于物种之间的个体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在自然情况下,动植物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一般不容易发生杂交,常指这种现象为远缘杂交不孕性,或称杂交不亲和性。通常系统发生上亲缘关系越疏远,杂交愈困  相似文献   

8.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小麦品种资源日趋贫乏,为了丰富栽培品种的基因库,育种家采用杂交的方法,将麦类的近缘属、种中的抗性和优质基因导入栽培小麦品种。但是麦类花粉寿命很短,保存困难,在常温条件下,离开植株之后,存活不到1h。特别是麦类的一些近缘野生植物往往成熟晚,开花习性特殊,它们的花粉很难利用。如果采用超低温冷冻技术延长这类花粉寿命,对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黑麦是小麦近缘属中一个较好的基因供体,研究冷冻保存黑麦花粉的技术,对麦类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作物改良中,常利用植物属间的远缘杂交,将异种植物的有用性状向栽培种转移。植物远缘杂交的难易程度一般由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所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禾本科中的两个亚科即早熟禾亚科(Pooidea)和黍亚科(Panicoidea)之间的杂交并不完全受这一规律的限制,特别是六倍体的普通小麦(早熟禾亚科)和玉米(黍亚科)之间的杂交,可以发生高频率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为了扩大小麦的基因资源,近年来育种学家突破了小麦族内各物种间的杂交限制,观察到小麦×玉米和小麦×高粱的受精率(单、双受精)分别可达到59…  相似文献   

10.
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体化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野生稻遗传资源在育种中的作用出发,概述了栽培稻与野生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对远缘杂交中的杂交不亲和性以及杂种不育等问题采用激素处理、胚挽救等途径解决,对所获杂种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鉴定,对栽野杂种存在的野生性状通过选择与改造相结合的方法而淘汰,对其有利基因则加以选择和聚合以获得稳定优良品种。这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相结合的异源多倍体化是获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突破种间生殖难关,建立可育品系,在远缘杂交的遗传理论的创新和遗传育种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BSB, 2n=48,♀)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TC, 2n=48,♂)进行属间杂交,突破了鱼类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建立了鲂鲌杂交品系(BTF1-BTF6),为探究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和繁殖规律提供了宝贵材料。本文在前期育种研究的基础上对鲂鲌杂交鱼减数分裂过程中生殖细胞染色体配对特征、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序列和表达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鲂鲌F1精巢中的异源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联会配对,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次级精母细胞; Dmc1和Rec8是与减数分裂相关的两个基因,其序列在团头鲂和翘嘴鲌中的相似性较高,但在杂交子代呈现偏母本遗传,且出现了不同程度嵌合现象;在鲂鲌F1精巢中, Dm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亲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Rec8基因的表达水平则介于亲本之间。这些结果为具有异源基因组的远缘杂交鱼能顺利进行减数分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证据。本研究在鱼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兰花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了兰科六个属的兰花为试材,并以兰属的六个种为重点进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出了四个杂交种试管苗。结果表明:建立兰花资源圃是杂交育种的基础,种间杂交结实较易而属间杂交较难,种子萌发是杂交育种的技术关键,选用适当培养基是种子无菌萌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外源遗传物质可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或试管受精技术导入植物卵细胞中。传统育种方法一般不容易成功,因为从远缘杂交获得的胚胎通常在发育早期就退化,用组织培养技术一般是失败的,因为受精卵或桑葚胚在试管里一般不能完成其发育。分离的胚胎如果能生存3天,有时通过试管培养得到“挽救”。这种技术是从培育成熟杂交植株而产生的,而不能从传统技术得到。早期胚胎可通过培育整个胚珠而成功得到挽  相似文献   

14.
山羊草叶片染色体的压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淑安  汪永祥 《遗传》1979,1(1):40-41
用植物根尖压片观察和鉴定植物染色体的 方法在遗传和育种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但是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小麦花药培养 诱导出的花粉植株的频率和小麦孤雌生殖的结 实率还不很高,作物远缘杂交中,虽然采取各 种措施来克服其杂交不亲和性和杂交后代不育 性,但其杂交的结实率仍然很低。得到的少量宝 贵种子用于根尖细胞学观察均有一定困难。一 方面是材料宝贵,剪去根尖作细胞染色体检查 影响植株的成活率;另外一方面每粒种子发芽 后只能剪1--2个根尖制片,由于制片技术的限 制,通过1-2次压片观察,往往不易得到清晰 可数的分裂相。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我们 用半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的叶片进行 了细胞染色体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百合(Lilium spp.)是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包括观赏、食用和药用百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百合遗传背景复杂、杂合度高、远缘杂交不亲和,且传统杂交育种周期长、育种精度低,难以快速高效地培育目标品种。目前,包括现代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在内的现代育种技术均已在百合中应用。本文总结了百合杂交育种中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克服方法,诱变育种中的诱变条件,倍性育种中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主要采取的技术手段,体细胞杂交育种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和杂交的条件以及基因工程育种中百合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不同百合育种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案例,分析了不同育种技术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百合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未来百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更多百合新品种的创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物远缘杂交育种的途径及其实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远缘杂交的育种可操作性及效果多年来颇有争议,科学家对物种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恰恰是指导作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物种形成理论研究表明生命的共同起源是远缘杂交的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是远缘杂交的物质基础。生物种间的繁殖隔离机制是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的根源所在,而物种形成方式又为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异域性物种形成方式下的生殖隔离具有不彻底性,是克服远缘杂交受精前不亲和性的理论根据;同域性物种形成方式中多倍体化的方式对远缘杂交受精后不亲和性的克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通过对以上方面的阐述,剖析了远缘杂交的障碍来源、克服途径及实质,为作物远缘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花蕙兰与兰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大花蕙兰、墨兰、建兰、纹瓣兰、兔耳兰等兰属植物的种间远缘杂交实验。在52个杂交组合中, 86.5%的杂交组合具明显的子房膨大和果荚发育, 但授粉4个月后未变黄落果的杂交果仅占组合数32.7%, 经胚胎培养获得植株的杂交组合只占组合数的19.2%。大花蕙兰×墨兰与墨兰×大花蕙兰的杂交成功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棉属(Gossypium)的种间杂交是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种间杂交,可将棉属中某些种,尤其是野生种和半野生种的优良特性引入生产上栽培的种,从而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新类型或新品型。这是长期以来育种工作者的愿望。同时,棉属的种间杂交对创造雄性不育系,探索棉属的分类与进化以及对于遗传育种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棉属的种间杂交也和其它一些植物一样存在着杂交亲本的不亲和性和杂种后代的不育性。根据胚胎学  相似文献   

19.
大花蕙兰与兰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进行了大花蕙兰、墨兰、建兰、纹瓣兰、兔耳兰等兰属植物的种间远缘杂交实验.在52个杂交组合中,86.5%的杂交组合具明显的子房膨大和果荚发育,但授粉4个月后未变黄落果的杂交果仅占组合数32.7%,经胚胎培养获得植株的杂交组合只占组合数的19.2%.大花蕙兰×墨兰与墨兰×大花蕙兰的杂交成功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详细阐述了种内杂交、远缘杂交、射线辐射、离子束注入、太空搭载、化学诱变及基因转化等不同技术方法在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并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促进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